低代码平台的定位,就像是"咖啡机":用户按几个按钮,就能得到一杯花式拿铁,但背后却是复杂的磨豆、萃取、打奶泡。
而 AIGC(AI Generated Content) 技术的引入,则相当于在咖啡机里加了一个"智能调配师",不仅能调出拿铁,还能按照你的表情判断你是不是更适合一杯浓缩。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既底层又浪漫的话题:低代码平台如何驯化 AIGC 技术,并梳理其中的几个核心"接口与衔接点"。
一、低代码与 AIGC :一拍即合的恋爱
- 低代码平台
本质是 UI 拖拽 + 可视化逻辑 + 普通人可操作的应用工厂。
它强调"降低门槛"。 - AIGC
本质是大模型(LLM)+ 数据 + 推理链条,擅长自动生成文本、代码、图表,甚至 API 流程。
它强调"提升创造力"。
两者结合,就好比一个憨厚的工厂工人(低代码),遇上一个会写诗、懂数据的文艺青年(AIGC),结果就是:工厂自动化调度时,顺便还能吟诵一首"你该怎么优化库存流通"的小诗。
二、核心衔接点总览
集成 AIGC 技术时,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不复杂,可以总结为:
- 输入衔接:低代码如何拿到用户输入并交给模型?
- 数据衔接:如何把数据库或 API 返回的业务数据喂给模型?
- 指令衔接:如何让模型的自然语言输出转化为结构化动作(执行到后端服务或 API)?
- 扩展衔接:如何把模型嵌进平台的组件生态(UI 组件、逻辑块、工作流)?
三、输入衔接:用户如何"跟模型说话"
低代码平台最强的点在于图形化 UI。这里要做的事情是:
- 前端拖拽一个输入框 → 背后生成对应的请求结构。
- 按钮绑定 AI 调用逻辑 → 实际执行时通过 SDK/HTTP 请求调用模型。
javascript
// 一个低代码平台里可能的 AI 调用"动作块"
async function callAI(userInput)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https://api.deepseek.com/v1/chat", {
method: "POST",
headers: { "Authorization": `Bearer ${process.env.AI_KEY}` },
body: JSON.stringify({
messages: [{ role: "user", content: userInput }],
}),
});
const result = await response.json();
return result.choices[0].message.content;
}
底层逻辑很朴素:低代码平台只是提供了 UI 的入口,AI SDK 则是背后的"电话接线员"。
四、数据衔接:模型如何认识企业"黑话"
大模型天生健忘:它并不知道"订单表"和"库存表"的存在。
解决方式有两种:
- 嵌入数据摘要 :
由后端先从数据库拉出数据(比如表格、统计值),再作为上下文传给大模型。 - Schema 驯化 :
在 prompt 里描述你的数据库 Schema,让大模型学习固定的"黑话"。
例子:
ini
const schema = `
数据库有两张表:
- orders(order_id, product_id, amount, date)
- products(product_id, name, stock)
`;
const userQuery = "哪些产品的库存可能不足?";
const prompt = `${schema}
结合用户问题: ${userQuery}, 请直接输出可能库存不足的产品名字数组, 用JSON形式返回`;
const response = await callAI(prompt);
console.log(JSON.parse(response));
这样,大模型就能接受"结构化语言培训",不至于满嘴跑火车。
五、指令衔接:从自然语言到动作
如果模型说"应该发通知",那低代码平台如何执行?
答案是:把模型变成"决策者",平台是"执行者"。
关键是:要求模型输出 结构化结果(比如 JSON) ,再由平台逻辑去匹配执行动作。
示例:
csharp
const prompt = `
你是一个业务智能代理。
输入数据: {"product":"书包","stock":3}
请判断是否需要操作, 用JSON返回:
{ "action": "alert" | "do_nothing", "message": "string" }
`;
const result = await callAI(prompt);
const { action, message } = JSON.parse(result);
if (action === "alert") {
notifyService.send(message); // 调用平台的通知组件
}
这就是典型的 AI 决策 + 平台执行,避免直接让 AI 操作生产环境,从而保证安全。
六、扩展衔接:AIGC 成为组件
低代码平台的魅力在于"积木化":按钮、表格、流程都能拼。
当你把 AIGC 引入时,它也应该成为一个组件或逻辑块:
- UI 组件:比如"AI 文本生成输入框","AI 智能问答卡片"。
- 逻辑块:一个拖拽块,封装了"发送给模型 → 获取 JSON → 执行动作"的 pipeline。
- 工作流节点:在流程自动化里,AI 节点可以用来决策"下一步要连接哪个 API"。
这样,用户使用时就像拖拽一个"发邮件块",而背后会调用大模型来决定发给谁、发什么内容。
七、一些底层哲学
- 低代码是可编排的容器
→ 它的本质是对"事件"和"数据"的装配逻辑。 - AIGC 是模糊到清晰的翻译器
→ 擅长把"自然语言模糊问题"翻译成"结构化建议"。
两者衔接点 ,其实就是在"模糊和确定之间架桥":
- 前端输入是模糊 → 交给 AI。
- 模型输出是模糊 → 要变成 JSON/结构化。
- 平台执行是确定 → 调用 API,更新数据库,触发工作流。
八、结语
所以,如果把低代码和 AIGC 联姻写成一句广告语,大概是:
"一个让非程序员写应用的工厂,搭配一个写诗程序员的 AI 大脑。"
核心衔接点可以概括为:
- 输入衔接:前端 UI → 模型 API
- 数据衔接:数据库摘要/Schema → Prompt
- 指令衔接:自然语言 → JSON/动作
- 扩展衔接:封装成组件/逻辑块,融入平台生态
这样,低代码平台不仅是工具,更是一个"AI 增强的业务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