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架构中,ETL (Extract, Transform, Load)是一个核心的数据处理环节,通常位于数据源与数据存储/分析系统之间,是构建数据仓库、数据湖或数据中台的关键步骤。
一、ETL 在大数据架构中的典型位置
一个典型的大数据架构流程如下:
[数据源]
↓ (Extract)
[ETL 处理层]
↓ (Transform & Load)
[数据存储层] → [数据分析与服务层]
具体位置说明:
层级 | 组件 | ETL 的角色 |
---|---|---|
1. 数据源层 | 业务数据库(MySQL、Oracle)、日志文件、IoT设备、API、Kafka流等 | Extract(抽取):从各种异构数据源中提取原始数据 |
2. ETL 处理层 | Spark、Flink、Kafka Streams、Airflow、Kettle、DataX、Informatica 等 | Transform(转换):清洗、去重、格式转换、聚合、补全、脱敏等 |
3. 数据存储层 | 数据仓库(如 Hive、ClickHouse、Snowflake)、数据湖(如 Delta Lake、Iceberg)、OLAP系统(如 Doris、Druid) | Load(加载):将处理后的数据写入目标存储系统 |
4. 数据服务层 | BI 工具(如 Tableau、Superset)、报表系统、机器学习平台、API 服务 | 提供高质量、结构化的数据支持分析与应用 |
二、ETL 的三种典型部署模式
-
传统批处理 ETL(T+1)
- 工具:Sqoop + Hive + Oozie/Airflow
- 特点:定时从数据库抽取数据,经过清洗后加载到数仓
- 位置:位于 ODS → DWD → DWS → ADS 的分层模型中
-
实时 ETL(流式处理)
- 工具:Flink、Spark Streaming、Kafka Streams
- 特点:从 Kafka 消费数据,实时清洗转换后写入 ClickHouse/Doris 等
- 位置:在 消息队列 → 实时数仓 之间,实现低延迟数据处理
-
ELT 模式(现代数据栈)
- 先 Load 后 Transform
- 场景:数据湖架构中,原始数据先入湖(如 S3),再用 Spark 或 SQL 在湖中进行 Transform
- 工具:Snowflake、BigQuery、Databricks
- 位置:ETL 逻辑后移到数据仓库内部执行
三、ETL 在分层数据架构中的作用(以数仓为例)
层级 | ETL 的任务 |
---|---|
ODS 层(操作数据层) | 抽取原始数据,保持原貌,做简单清洗 |
DWD 层(明细数据层) | 清洗、去噪、标准化、维度退化 |
DWS 层(汇总数据层) | 聚合、轻度汇总(如按天/地区统计) |
ADS 层(应用数据层) | 面向报表或接口的最终结果数据生成 |
✅ 所有这些层级之间的数据流转,都依赖 ETL 流程来完成。
四、总结:ETL 的定位
维度 | 说明 |
---|---|
位置 | 数据源与目标系统之间的"数据加工厂" |
功能 | 实现数据集成、质量提升、结构化处理 |
技术栈 | 批处理(Hive, Spark)、流处理(Flink)、调度(Airflow) |
发展趋势 | 从传统 ETL 向 实时化、自动化、ELT、云原生 演进 |
✅ 简单一句话总结:
ETL 是大数据架构中的"数据搬运工 + 美容师",位于数据采集之后、数据分析之前,负责把"脏乱差"的原始数据变成"干净整齐"的可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