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Code+WSL+cpolar:打造跨平台的随身Linux开发舱

文章目录

推荐

前些天发现了一个巨牛的人工智能学习网站,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忍不住分享一下给大家。 点击跳转到网站

前言

VSCode与WSL2的组合为开发者提供了Windows环境下的完整Linux开发体验,核心功能包括原生终端访问、文件系统互通、Docker容器支持和Git版本控制。这套方案特别适合全栈开发者,无论是前端调试Node.js服务,还是后端开发Python/Go项目,都能在统一界面中完成。其优点在于系统资源占用低(内存消耗比虚拟机少40%)、环境一致性高(避免"Windows开发Linux部署"的兼容性问题)、插件生态丰富(支持10000+开发工具扩展)。对于需要兼顾Windows办公软件和Linux开发环境的用户,这是目前最高效的解决方案。

实际使用中积累了三个关键技巧:建议将WSL2的默认用户设置为root以避免权限问题;通过VSCode的"Remote - WSL"插件可一键将项目文件夹挂载到Linux环境;配置.gitconfig文件的core.autocrlf=false参数能解决跨系统换行符冲突。需要注意的是,WSL2的网络性能在早期版本存在瓶颈,升级到Windows 11 22H2后可获得3倍吞吐量提升------这是很多开发者容易忽视的性能优化点。

但传统局域网部署存在明显局限:外出时无法访问家中的开发环境,临时更换设备需重新配置所有依赖,客户现场演示代码需携带专用开发本。最尴尬的是上个月参加黑客马拉松,因主办方网络限制无法拉取私有仓库代码,差点导致项目提交失败------这种"开发环境绑定物理设备"的模式严重制约了工作灵活性。

通过cpolar内网穿透工具,这些痛点迎刃而解。只需在WSL中运行cpolar客户端,简单配置即可将22端口映射至公网。现在我能用MacBook在咖啡厅连接家中Windows主机的WSL环境,编译速度比云开发环境快2倍;上周远程协助同事调试问题,通过VSCode直接访问其本地开发舱,实时修改代码并测试------这种"随身携带整个开发环境"的体验,让分布式协作效率提升60%以上。这种"Windows办公+Linux开发+公网访问"的三重组合,重新定义了开发者的空间自由。

1.WSL 环境下网络诊断

没有安装wsl的家人们,可以参考这个教程哦:https://www.cpolar.com/blog/exploring-the-linux-world-a-complete-guide-to-installing-wsl-on-window

首先搜索Ubuntu,打开:

查看你的ip地址:

shell 复制代码
ip addr

检查是否可以从当前机器访问目标 IP 为 172.20.54.177 的服务器上的 SSH 服务(端口 22):

shell 复制代码
telnet 172.20.54.177 22

使用 SSH 协议,以用户名 michael 尝试连接到 IP 地址为 172.20.54.177 的服务器,并且指定使用端口 22 进行连接:

shell 复制代码
ssh michael@172.20.54.177 -p 22

如何在 Ubuntu 上启用 SSH?

shell 复制代码
sudo apt install openssh-server

2.安装cpolar实现随时随地开发

cpolar 可以将你本地电脑中的服务(如 SSH、Web、数据库)映射到公网。即使你在家里或外出时,也可以通过公网地址连接回本地运行的开发环境。配合 VSCode 的 Remote - SSH 插件,你可以从任何设备访问自己的完整开发环境。

❤️以下是安装cpolar步骤:

官网在此:https://www.cpolar.com

点击免费注册注册一个账号,并下载最新版本的Cpolar:

登录成功后,点击下载Cpolar到本地并安装(一路默认安装即可)本教程选择下载Windows版本。

Cpolar安装成功后,在浏览器上访问http://localhost:9200,使用cpolar账号登录,登录后即可看到Cpolar web 配置界面,结下来在web 管理界面配置即可。

3.配置公网地址

通过配置,你可以在本地 WSL 或 Linux 系统上运行 SSH 服务,并通过 Cpolar 将其映射到公网,从而实现从任意设备远程连接开发环境的目的。

  • 隧道名称:可自定义,本例使用了:VsCode,注意不要与已有的隧道名称重复
  • 协议:tcp
  • 本地地址:172.20.54.177:22
  • 端口类型:随机临时TCP端口
  • 地区:China Vip

创建成功后,打开左侧在线隧道列表,可以看到刚刚通过创建隧道生成了公网地址,接下来就可以在其他电脑或者移动端设备(异地)上,使用任意一个地址在终端中访问即可。

  • tcp 表示使用的协议类型
  • 2.tcp.vip.cpolar.cn 是 Cpolar 提供的域名
  • 12825 是随机分配的公网端口号

通过 Cpolar 提供的公网地址和端口,使用 SSH 协议从本地 Windows 系统连接到远程的 Ubuntu WSL2 环境,并成功登录。

shell 复制代码
ssh michael@2.tcp.vip.cpolar.cn -p 12825

4.VsCode 远程连接开发环境

无论你是在 Windows、macOS 还是 Linux 上工作,Remote - SSH 让你可以连接到任何支持 SSH 的系统(Linux 或 macOS),提供了一致的开发环境。通过在相同环境中开发和部署,可以减少"在我的机器上能运行"的问题。

打开 VS Code,按下 Ctrl + Shift +X(或点击左侧活动栏中的扩展图标),进入扩展市场。在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 "Remote - SSH",在搜索结果中找到 "Remote - SSH" 插件,点击 Install 按钮进行安装。

安装完成后,左侧资源管理器下方会出现一个新的远程资源管理器图标(或直接使用快捷键 Ctrl+Shift+P 输入 "Remote-SSH" 相关命令),即可开始配置并连接远程服务器。点击小加号就可以连接远程服务器。

点击小加号后,输入框会弹出一个输入框,这个输入框用于输入 SSH 的连接命令。

shell 复制代码
ssh michael@2.tcp.vip.cpolar.cn -p 12825

然后软件的右下角会出现提示信息,点击 "打开配置" 打开配置文件。

  • Host:这是一个用户定义的别名,用于指代远程主机。

  • HostName:指定远程主机的实际地址或主机名。

  • User:指定连接到远程主机时使用的用户名。

  • Port:指定 SSH 连接使用的端口号。

此时,你应该能在左侧资源管理器的 SSH 目标列表 中看到新增的 Ubuntu 主机项。如果未自动显示,可以点击上方的刷新按钮进行手动更新。确认出现目标主机后,点击主机名右侧的连接按钮,即可开始远程连接到该 Ubuntu 系统。

点击连接后,选择Linux。

然后输入远程的主机密码,按下回车。

连接成功后,出现的字样。

点击右下角的小三角,再点击"TERMINAL(终端)",可以看到 Ubuntu 的终端界面,在这里可以使用命令行操作 Ubuntu。

输入:

shell 复制代码
code .

新弹出的页,再次输入主机密码。

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编写代码啦。

5.保留固定TCP公网地址

使用cpolar为其配置TCP地址,该地址为固定地址,不会随机变化。

选择区域和描述:有一个下拉菜单,当前选择的是"China VIP"。

右侧输入框,用于填写描述信息。

保留按钮:在右侧有一个橙色的"保留"按钮,点击该按钮可以保留所选的TCP地址。

列表中显示了一条已保留的TCP地址记录。

登录cpolar web UI管理界面,点击左侧仪表盘的隧道管理------隧道列表,找到所要配置的隧道VsCode,点击右侧的编辑

修改隧道信息,将保留成功的TCP端口配置到隧道中。

  • 端口类型:选择固定TCP端口
  • 预留的TCP地址:填写保留成功的TCP地址

点击更新

创建完成后,打开在线隧道列表,此时可以看到随机的公网地址已经发生变化,地址名称也变成了保留和固定的TCP地址。

最后测试一下固定的地址是否好用,测试命令:

shell 复制代码
ssh michael@20.tcp.vip.cpolar.cn -p 14220

这样,你可以把这个地址发给你的朋友们,这样他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使用Cpolar来共享开发,即使在家里或外出时,也可以通过公网地址连接回本地运行的开发环境。配合 VSCode 的 Remote - SSH 插件,可以从任何设备访问自己的完整开发环境。

总结

使用 VSCode 通过Remote -SSH 连接到运行在 WSL 中的 Linux 环境,就像是给你的开发工作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在 Windows 的舒适环境中享受 Linux 的强大功能啦!无论是编辑代码、调试程序还是运行脚本,都能感受到流畅又高效的体验。想象一下,在熟悉的 Windows 系统中轻松切换到 Linux 环境,就像在家里的客厅和书房之间自由走动一样方便。这种无缝衔接的感觉,简直不要太棒哦!✨

在软件开发领域,环境一致性与访问灵活性始终是矛盾的两面。VSCode与WSL2用技术创新打破了系统边界,cpolar则用加密隧道延伸了物理空间。当这三者协同工作时,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工具链的整合,更是一种全新的开发范式------在这里,你的开发环境不再依赖特定硬件,你的工作流不再受限于网络环境,你可以在任何设备上无缝衔接未完成的代码。这种"空间折叠"能力,或许正是未来开发者最核心的生产力工具。

感谢您对本篇文章的喜爱,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交流。cpolar官网-安全的内网穿透工具 | 无需公网ip | 远程访问 | 搭建网站

相关推荐
大聪明-PLUS20 小时前
关于新的 Linux 内核接口 gpio uapi 的说明
linux·嵌入式·arm·smarc
玉树临风江流儿20 小时前
Linux驱动开发总结速记
linux·运维·驱动开发
cccyi720 小时前
Linux 进程信号机制详解
linux·signal·volatile
LXA080921 小时前
VSCode 常用插件全面详解
ide·vscode·编辑器
gd63213741 天前
银河麒麟 aarch64 linux 里面的 qt 怎么安装kit
linux·服务器·qt
A-花开堪折1 天前
Qemu 嵌入式Linux驱动开发
linux·运维·驱动开发
磊灬泽1 天前
【Linux驱动开发】PWM子系统-servo
linux·运维·算法
woshihonghonga1 天前
Jupyter Notebook单元格输出换行问题解决
ide·python·jupyter
郝学胜-神的一滴1 天前
Linux系统函数stat和lstat详解
linux·运维·服务器·开发语言·c++·程序人生·软件工程
Mr.亮先生1 天前
常用、高效、实用的 Linux 服务器监控与运维工具清单
linux·运维·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