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安全(Endpoint Security)是一种网络防护方法,旨在通过预设安全标准保护企业网络中的各类终端设备,包括PC、移动设备及专用设备等。该系统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运行,由中央服务器验证设备合规性并强制执行安全策略,如操作系统认证、杀毒软件更新等,未达标设备将被限制访问或隔离。
一、认识终端安全的重要性
企业网络中连接的每一个终端------无论是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可能成为潜在入侵入口。只需一台设备被攻陷,恶意软件就能趁机渗透,一旦渗透成功,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随着远程办公增加,攻击面大幅扩大,传统的集中式安全措施已显不足。如今,终端已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主要目标,他们常采用勒索软件、网络钓鱼、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等手段发起攻击。
二、哪些设备属于"终端"?
任何连接到企业网络的设备都可称为终端,例如:
- 笔记本电脑
- 台式电脑
- 平板电脑
- 移动设备
- 物联网(IoT)设备
- 销售点(POS)系统
三、终端防护平台(EPP)与传统杀毒软件的区别
传统杀毒软件:
- 核心机制:采用基于"特征码"的检测方式,识别并清除已知恶意软件威胁。
- 局限性:属于"被动响应式"防护,难以抵御复杂恶意软件或新型威胁。
终端防护平台:
- 核心优势:提供高级安全防护,包括实时监控、人工智能驱动的威胁检测,以及针对零日攻击、勒索软件、钓鱼攻击的主动防御能力。
- 功能范围 :整合了多种安全功能,远超单纯的恶意软件检测,具体包括:
- 应用程序控制
- 设备控制
- 恶意软件防护
- 移动安全防护
- 浏览器安全防护
四、终端安全解决方案的工作原理
终端安全解决方案提供一个集中管理控制台,管理员可以通过它连接到企业网络,以监控、保护、调查事件并做出响应。现代端点安全(如EDR)旨在快速检测、分析、阻止和遏制正在进行的攻击,无论端点位于网络的哪个位置。
端点安全软件主要采用两种模型:
-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软件在中央服务器上运行,客户端软件安装在所有连接到网络的端点上。
- 软件即服务(SaaS)模型:云提供商托管和管理端点软件,更易于扩展,即使端点未连接到公司网络也能发送更新和接收告警。
1、攻击面减少
可将攻击面缩减理解为"堵住黑客可能利用的每一个潜在入口",核心是减少攻击者的入侵途径,具体措施包括:
- 禁用或限制不必要的应用程序与服务:运行的应用和服务越少,攻击者可利用的漏洞就越少。
- 拦截不可信或恶意的脚本与宏:防止隐藏在文档或网站中的恶意代码渗透。
- 执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增加攻击者横向移动或获取特权访问的难度。
重要性:减少潜在漏洞数量,从源头大幅提高攻击者的入侵难度。
2、威胁检测与响应
无论防御体系多么坚固,仍可能有威胁渗透进来。威胁检测与响应就像"警惕的安保人员",时刻监控、随时准备行动,其核心功能包括:
- 实时监控:持续监控网络中的所有终端设备。
- 行为分析与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识别传统防御手段可能遗漏的新型或高级威胁。
- 自动化事件响应:快速隔离受感染系统、终止恶意活动,防止威胁扩散。
重要性:即便发生数据泄露,威胁检测与响应也能确保快速发现并终止威胁,将损失与停机时间降至最低。

五、构建多层终端安全:减少漏洞,最大化防护
Endpoint Central通过整合漏洞管理、权限控制、设备管控、应用防护、浏览器安全、反勒索软件、加密管理七大核心组件,构建覆盖 "预防 - 检测 - 响应 - 恢复" 全流程的多层次终端安全体系,从源头减少漏洞暴露,同时最大化防护效能,为企业终端设备与核心数据提供全方位保障。
1、漏洞管理
- 通过集成式威胁与漏洞管理,实时检测并修复漏洞,提升安全态势。
- 部署安全策略、修正系统配置错误,增强安全防护能力。
- 快速识别零日漏洞,并在补丁发布前部署缓解脚本作为临时解决方案。
- 审计并清除高风险软件(如已停止支持的软件、远程桌面共享软件、点对点传输软件),防范数据泄露。
- 审计活跃端口,发现异常情况,作为漏洞管理的一部分。
2、终端权限管理
- 移除不必要的管理员权限,以受限权限运行企业关键应用,防范基于权限提升或凭证泄露的攻击。
- 支持"应用专属权限提升",在不影响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落实"最小权限原则"。
- 针对临时用户需求,提供应用的"临时特权访问",并在设定时间后自动撤销权限。
3、设备控制
- 通过集中控制台有效监管、限制15种以上的外部设备接入,并自动检测活跃端口。
- 基于角色的文件访问与传输控制(含文件传输限额),保护企业核心数据安全。
- 可为特定终端授予外部设备的"临时访问权限",并设定有效时间。
- 主动防护:当USB设备访问企业关键数据时,自动在安全位置备份数据,防止数据丢失。
- 防止通过外部设备泄露数据,符合设备合规标准,并提供全面的设备审计报告。
4、应用控制
- 发现所有已安装的应用与可执行文件,根据数字签名将其分类为"企业批准类"或"未批准类"。
- 灵活的管控模式:提供多种方式,助力高效构建"零信任环境"。
- 便捷的应用控制:支持用户发起应用访问请求。
- 落实零信任理念:启用"严格模式",自动禁止所有未受管理的应用。
5、浏览器安全
- 锁定企业浏览器、强化浏览器设置,防范基于浏览器的攻击。
- 全面掌握网络中正在使用的多种浏览器情况。
- 制定并落实强制安全配置,确保合规。
- 检测并移除有害插件,实现安全浏览。
- 仅允许访问企业批准的网站、屏蔽不必要的网页应用,提升工作效率与安全性。
6、反勒索软件
- 提供"主动防御"能力,作为终端安全的强化保障,抵御勒索软件入侵。
- 采用多项专利技术与机器学习辅助的行为分析,实时检测试图入侵网络的勒索软件。
- 一旦检测到威胁,立即隔离受感染终端并终止勒索软件进程。
- 提供入侵尝试的详细分析报告。
- 支持"一键无缝恢复",确保数据可快速找回。
7、加密管理
- 自动化加密指定磁盘分区或整个硬盘,保护计算机数据安全。
- 识别安装了TPM(可信平台模块)的计算机,结合PIN码与密码验证,提升安全性。
- 当硬件故障时,可通过恢复密钥找回计算机数据;支持为脱离网络的计算机重置密码。
- 落实数据加密策略,符合HIPAA、PCI-DSS等数据保护法规。
六、终端安全的最佳实践
- 保护设备安全:防范电脑、手机等设备免受病毒、黑客、恶意软件攻击。
- 保障数据隐私:防止敏感信息落入未授权人员手中,助力符合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HIPAA等安全法规。
- 拦截未授权访问:确保仅授权人员可访问企业网络,防范非法入侵。
- 简化安全管理:IT人员可通过单一集中平台监控、管控所有设备的安全状态,节省时间与精力。
- 主动防范攻击:利用智能技术识别并清除威胁,在攻击造成损害前将其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