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三个月里连着处理了很多事情的ddl,总结下来是写了两篇论文的大修,一篇会议还有一篇论文的小修。总算是强撑到告一段落,惯例的做一些复盘和总结。
如题,主要是想做两方面问题的分析,第一个是如何有效的管理工作节奏,避免出现多个ddl扎堆的情况;第二个是如果真的不幸面对这样的局面,该如何有效的管理好自己的精神状态。
先从第一个问题说起,为什么会出现ddl扎堆的情况?有运气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缺乏合理的进度规划。具体来说,除了每年7-9月雷打不动的ISSCC投稿之外,我现在手上还堆积了一篇去年6月投出去的JSSC,以及两篇之前的ISSCC扩JSSC(分别在今年5月和今年6月投出)。这次是去年投的JSSC的拖了一年多才回意见,一轮大修在7月12号ddl、二轮小修在9月29号ddl;今年5月投的JSSC则是在赶ISSCC的时候回了大修,本来是要8月14号ddl的,但是和ISSCC冲突(9月4号ddl),实在来不及弄,最后申请延期到了9月24号。幸亏今年6月投的JSSC拖着没回意见,不然可能要更加头大。
从中可以看出的端倪是,显然我写期刊的速度没跟上投会议的速度,去年投出的JSSC实际上是前年没中的ISSCC;而今年之所以要扩两篇ISSCC转JSSC也是因为去年中的ISSCC没及时转成期刊;而今年眼瞅着快要毕业了,只得把诸多工作扎堆猛搞。虽然事出有因------除了目前已经中了/投出的论文之外,近两年里还穿插了一颗芯片的流片以及对应的论文的准备工作,但那篇论文因为诸多原因一直没有成文。但无论如何,整体的节奏是被打乱了的,导致了今年的自食其果。
所以从现在回头看,更合理的规划应该是:流片+会议+期刊,三个任务都控制在一年的周期内结束,切忌拖延。一旦战线拉长(比如会议投完之后转/扩期刊像我之前一样拖到了一年之后),大概率就会出现工作集中扎堆,ddl爆炸的情况发生。如果要给出一个具体的schedule,那么就应该是:1-5月流片;6-9月ISSCC会议;10-12月写JSSC期刊。这样安排的话,至少工作不会出现严重的堆积情况。
再聊聊第二个问题,关于精神状态管理方面。我自我评价已经算是精神比较坚韧的人了,但长期处于ddl的压力下造成的身心影响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我觉得有必要认清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尽管主观意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对抗压力时的状态,但长期(这里的"长期"或许因人而异,从我的视角来看,数个月足以称为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个人的身心状态会难免的发生一些改变。
在心理上,人会因为多个ddl的存在而长期处于一种惴惴不安的状态,在推进进度不理想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慌心理,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后开始影响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乃至更深层的心理状态,例如会摧毁人的自律,让人难以维持延迟奖励类的行为,最终对人的行为习惯造成长期的影响。
在生理上,心理因素导致的焦虑等因素,很容易引发睡眠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很难保持规律的失眠,吃饭时或暴饮暴食,或吃了就想吐;我自己在这几个月里就充分体验了包括:冒冷汗、抽搐、干呕以及胸口神经痛等诸多生理症状,这些生理症状又会进一步恶化心理状态。
首先明确一点: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面对压力采取逃避是极度无效的举措,无法解决压力源头的情况下,短期的逃避只会压缩本来就紧张的时间,导致后续面对的压力更大。因此直面自己的压力源,针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按部就班的拆分todo,规划时间,以及踏踏实实的执行,是唯一的道路。
但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人的意志力终究是有限的,在推进的过程中,除了承受压力之外,也需要面对身心的疲劳问题,因此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缓解身心上的疲劳。在这个话题上,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比如娱乐爱好,人际交往等。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最有效的还是人际交往,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作层面上的人际,即和合作者的积极交流,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工作上的问题,也能够产生自己并非孤军奋战的心理慰藉;另一方面则是积极正面的亲密关系,在压力很大的这几个月里,我还是抽出了不少的时间投入在亲密关系上,获得了非常多的精神支持。
实际上这个感觉挺像是在打模拟经营类游戏。模拟经营类游戏里往往有个很经典的设定,就是精力条。去推进任务的时候往往回消耗精力,要及时通过休息和娱乐来回复精力。精力管理往往是这类游戏中最关键的一环,有的时候game over不是因为最终没有达成目标,而是在达成目标之前就把精力给糟蹋的一干二净。这里分享一个经典的小游戏,读博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