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目标
通过参加考试,训练学习能力,而非单纯以拿证为目的。
1.在复习过程中,训练快速阅读能力、掌握三遍读书法、运用番茄工作法。
2.从底层逻辑角度理解知识点,避免死记硬背。
3.通过考试验证学习效果。
4.学习过程通过IAR做沉淀过程。
二、计划
9月10日 - 11月9日,整个备考周期为两个月左右。
周一至周六,每日15:30 - 16:30,每天安排1小时的学习时间
第一遍:通过IAR系统做成课,每个章节都要上去回复要求的导图和提出的问题,概览阅读
第二遍:通过IAR系统做成课,每个章节都要上去回复要求的导图和提出的问题,详细阅读
第三遍:通过大模型把整本书,每2页为一组知识,每组知识做了4个颗粒,700多页,总共1500多颗粒,去执行,去思考。
最后10天做题:
上午题:8套卷 758=600道 总计:8套试卷,有5套通关,1套没做完,2套43分和38分。
下午题:5套试卷 4 5=20道,每一道都结合概念进行执行,另外上午题的知识点其实也补充了下午题的梳理
论文: 课本,准备了devops、需求分析、测试,项目是一个养老项目
三、完成情况
1.第一遍书
还可以,结合自己上半年的导图进行了思考和优化,另外,通过和大模型的交流,从大模型的视角衡量了我的每一个图,和他对于不同章节知识点的运行。
2.第二遍书
和第一遍一样,这里和大模型交流的更详细了,更具体了。
3.第三遍书
这一遍我想说,IAR简直太伟大了,带动我对于每个知识点的思考过程非常重要。
研究与挑战,2分钟看2页书,主题讨论,2分钟针对于2页书的知识进行交流,调查问卷2个,30秒/个,对于知识进行衡量把控。
另外,前面没跟上的,可以通过自学去补。
4.IAR系统的视角来看知识点
对于一些知识,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提问,带动自己思考的概率太小了,我们更倾向于什么是什么的思维定式去学习。
带动思考也是结构化的过程,而IAR系统从我们第三遍的时候,就把这个环节补上了,其实三遍读书法都可以这种形式进行的。
5.考试,押题环节
上午题做的真是得心应手,这次把历年8套真题,里面涉及到的知识点,都做了梳理,为什么那么考,对的为啥对,错的为啥错,这个过程还是很挑战,收获也很大。
下午题,依然是结合上半年的认识情况,其实上面也说到了,上午题的知识点弄多了,下午题做的时候自然就更有针对性和倾向性 。
论文,依然压测试,因为这是质量把控的手段,也是每个环节必不可少的过程,本次还压了devops,其实是出了一个自动化运维,还行。
6.考场的小兴奋
考场中,选择题,基本遇到了10道原题,另外有20多道结合自己对做题的抽取分析,基本也没啥问题,还有上半年就已经搞定的10道左右计算题,选择50+分问题不大。
下午题,
1.必答:需求分析中的需求收集方式,这个也还行,选择什么场景用什么方式去收集需求更合适,这个有挑战。
2.选做:web,mvp和mvvm的对比,以及前端场景下的一些事情,这个也还可以。
3.选做:结构化分析方法,数据流图等等,这个熟悉一点的答一答问题不大。
4.选做:redis,场景是抢购场景,涉及布隆过滤器,redis中两种缓存模式的对比,以及缓存击穿采取什么方案去处理。
5.选做:嵌入式,这个放弃。
论文:4选1,也挺有意思:测试(静态、动态测试)这个基本也预测准了,自动化运维(预测的devops如果写这个,也还行能有帮助),设计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这个太熟悉了,就直接拿了这个去写了),还有一个嵌入式
四、意外之喜(最少2点)
1.计划内的明确认知和思想的提升标志
1.1.IAR系统中做社交,做知识的沉淀和叠加进步点过程,非常到位
1.2.对于形式大于内容的意识培养,任何一点当初小的积累,都会造成很大的思维上的结果
2.计划外的具体事情提升内容和标志
2.1.做题,还可以那么有意思,尤其是那些知识点非常分散的题。
2.2.其实我们对于考核的内容,题干中有很多可以我们抓取的信息,真正理解了那几个字,读懂了那几个字组成的那句话,这道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总结
这次应该稳了,预测:选择50+,大题50+,论文50左右。
不过没关系,一个月后出成绩看,没过,庆祝一下获得一次学习机会,过了庆祝一下拿下证书,继续攻克下一城。
从最开始抵触考试,逃避考试,到现在爱上考试,在考场那几个小时,真是能想明白很多的事情,像是在心流状态,后面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