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概念:什么是装箱与拆箱?
要理解"自动",首先要理解手动的"装箱"和"拆箱"。
Java 是一个面向对象的语言,但为了效率,它同时包含了两种不同的类型系统:
- 基本数据类型 :
byte
,short
,int
,long
,float
,double
,char
,boolean
。它们直接存储"值",存在于栈内存中,效率高。 - 引用类型 :所有
Object
的子类。它们存储的是对象的"引用"(地址),实际对象存在于堆内存中。
在某些场景下(例如使用集合类 ArrayList
, HashMap
),我们必须使用引用类型,因为集合只能存储对象。这就产生了在基本类型和其对应的包装类对象之间转换的需求。
包装类:Java 为每一个基本类型都提供了一个对应的"包装类",将这些基本类型"包装"成对象。
基本数据类型 | 包装类 |
---|---|
byte |
Byte |
short |
Short |
int |
Integer |
long |
Long |
float |
Float |
double |
Double |
char |
Character |
boolean |
Boolean |
1. 手动装箱
将一个基本数据类型的值,包装成对应的包装类对象。
ini
// 手动装箱
int i = 10;
Integer integerObj = Integer.valueOf(i); // 方式一:推荐,使用了缓存(后面会讲)
// 或者
Integer integerObj2 = new Integer(i); // 方式二:已过时 (Deprecated),不推荐
2. 手动拆箱
从一个包装类对象中,提取出它所包裹的基本数据类型的值。
ini
// 手动拆箱
Integer integerObj = new Integer(10);
int j = integerObj.intValue(); // 从 Integer 对象中取出 int 值
二、什么是自动装箱与拆箱?
从 Java 5 开始,为了简化开发,编译器提供了自动装箱 和自动拆箱的功能。它本质上是一种"语法糖",编译器在背后自动帮我们插入了转换代码,让我们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编写。
1. 自动装箱
编译器自动将基本数据类型转换为对应的包装类对象。
ini
// 自动装箱
int i = 10;
Integer integerObj = i; // 编译器背后实际执行的是:Integer integerObj = Integer.valueOf(i);
在这行代码中,一个 int
类型的变量 i
被直接赋给了一个 Integer
类型的引用。编译器在编译时,会悄悄地调用 Integer.valueOf(i)
来完成转换。
2. 自动拆箱
编译器自动将包装类对象转换为对应的基本数据类型。
ini
// 自动拆箱
Integer integerObj = new Integer(10);
int j = integerObj; // 编译器背后实际执行的是:int j = integerObj.intValue();
在这里,一个 Integer
对象被直接赋给了一个 int
类型的变量。编译器在编译时,会悄悄地调用 integerObj.intValue()
来完成转换。
三、实际应用场景举例
自动装箱和拆箱让我们的代码变得非常简洁,尤其是在使用集合类时。
scss
// 在 Java 5 之前,使用 ArrayList 非常麻烦
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Integer.valueOf(1)); // 手动装箱
int value = (Integer) list.get(0)).intValue(); // 取出来是 Object,要强转,再手动拆箱
// 在 Java 5 之后,有了泛型和自动装箱/拆箱
Array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1); // 自动装箱:int -> Integer
int value = list.get(0); // 自动拆箱:Integer -> int。代码清晰多了!
其他常见场景:
ini
// 1. 方法调用时传递参数
public void processInteger(Integer i) { ... }
processInteger(5); // 自动装箱,将 int 5 转为 Integer
// 2. 运算符运算时
Integer a = 10;
Integer b = 20;
int c = a + b; // a 和 b 先自动拆箱为 int,相加后结果再自动装箱赋给 Integer(如果接收类型是Integer)
// 等价于:int c = a.intValue() + b.intValue();
// 3. 三目运算符中
boolean flag = true;
Integer i = flag ? 100 : 200; // 100和200都会被自动装箱为Integer
四、注意事项与陷阱(非常重要!)
自动装箱虽然方便,但也引入了一些容易忽略的陷阱。
1. 空指针异常
因为自动拆箱实际上是调用了 xxxValue()
方法,如果包装类对象是 null
,调用方法就会抛出 NullPointerException
。
ini
Integer nullInteger = null;
int i = nullInteger; // 运行时抛出 NullPointerException!
// 背后是:int i = nullInteger.intValue();
2. 性能消耗
虽然单次的装箱/拆箱开销很小,但在循环次数极多(例如上亿次)的场景下,频繁的创建和销毁对象会带来不必要的性能开销。
ini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ng sum = 0L; // 这里用的是包装类 Long,会触发自动装箱
for (long i = 0; i < Integer.MAX_VALUE; i++) {
sum += i; // 每次循环:i自动装箱为Long,然后sum拆箱为long,相加后再装箱为Long
}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耗时:" + (end - start));
// 将 Long sum = 0L 改为 long sum = 0L,性能会有巨大提升。
3. 相等比较的陷阱
第一题:以下的代码会输出什么?
ini
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ring[] args){
Integer i1 = 100;
Integer i2 = 100;
Integer i3 = 200;
Integer i4 = 200;
System.out.println(i1 == i2);
System.out.println(i3 == i4);
}
}
运行结果:
arduino
true
false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输出结果表明 i1 和 i2 指向的是同一个对象,而 i3 和 i4 指向的是不同的对象。此时只需一看源码便知究竟,下面这段代码是 Integer 的 valueOf 方法的具体实现:
arduino
public static Integer valueOf(int i) {
if(i >= -128 && i <= IntegerCache.high)
return IntegerCache.cache[i + 128];
else
return new Integer(i);
}
其中 IntegerCache 类的实现为:
ini
private static class IntegerCache {
static final int high;
static final Integer cache[];
static {
final int low = -128;
// high value may be configured by property
int h = 127;
if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null) {
// Use Long.decode here to avoid invoking methods that
// require Integer's autoboxing cache to be initialized
int i = Long.decode(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intValue();
i = Math.max(i, 127);
// Maximum array size is Integer.MAX_VALUE
h = Math.min(i, Integer.MAX_VALUE - -low);
}
high = h;
cache = new Integer[(high - low) + 1];
int j = low;
for(int k = 0; k < cache.length; k++)
cache[k] = new Integer(j++);
}
private IntegerCache() {}
}
在通过 valueOf 方法创建 Integer 对象的时候,如果数值在 [-128,127] 之间,便返回指向 IntegerCache.cache 中已经存在 的对象的引用;否则创建一个新的 Integer 对象。
上面的代码中 i1 和 i2 的数值为100,因此会直接从 cache 中取已经存在的对象,所以 i1 和 i2 指向的是同一个对象 ,而 i3 和 i4 则是分别指向不同的对象。
第二题:以下的代码会输出什么?
ini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ouble i1 = 100.0;
Double i2 = 100.0;
Double i3 = 200.0;
Double i4 = 200.0;
System.out.println(i1==i2);
System.out.println(i3==i4);
}
}
运行结果:
arduino
false
false
原因: 在某个范围内的整型数值 的个数是有限的 ,而浮点数 却不是。
4. 三目运算符的陷阱
这是一个非常隐蔽的陷阱。
sql
boolean flag = true;
Integer i = flag ? 100 : Integer.valueOf(200);
// 这没问题,因为 100 和 Integer.valueOf(200) 类型"一致"(都是Integer对象)
Integer i = flag ? 100 : null;
// 当 flag 为 false 时,会发生什么?
// 编译器认为 100 是 int,null 是 Integer。为了类型一致,它会将 100 自动装箱为 Integer,将 null 作为 Integer。
// 所以这里不会报错,i 会被赋值为 null。
int j = flag ? 100 : Integer.valueOf(200);
// 这也没问题,因为 Integer.valueOf(200) 会被自动拆箱为 int。
int k = flag ? 100 : null;
// 当 flag 为 false 时,会发生 NullPointerException!
// 因为编译器需要得到一个 int 类型的结果,所以它会尝试对 `null` 进行自动拆箱,调用 null.intValue()。
总结
-
自动装箱 :
基本类型 -> 包装类
,编译器调用valueOf()
。 -
自动拆箱 :
包装类 -> 基本类型
,编译器调用xxxValue()
。 -
优点:简化代码,使基本类型和包装类之间的转换无缝进行。
-
陷阱:
- 空指针 :包装类为
null
时拆箱会抛NPE
。 - 性能:在密集循环中可能带来开销。
- 比较 :
==
比较包装类是比较地址,应使用equals
或先拆箱。 - 三目运算符:要注意类型的统一,避免意外的自动拆箱。
- 空指针 :包装类为
如果小假的内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 ,评论 ,收藏。创作不易,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