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这个对象池这篇文章【www.cnblogs.com/zhuweisky/a... 的时候,有些看不懂。于是找了两个平台来解读。还是豆包解析的好,我把解读内容转发过来。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讲 "对象池" 如何循环利用对象以节省资源,用 "共享充电宝柜" 的生活例子就能轻松理解,下面我按 "核心概念→为啥用→怎么用→注意啥" 的逻辑梳理成大白话。
一、先搞懂:对象池到底是啥?(用共享充电宝类比)
对象池本质是个 "资源循环柜",专门存一类反复用的 "对象"(比如文章里的 Stopwatch 计时器)。就像商场里的共享充电宝柜:
- 你要充电时,从柜里 "借" 一个(对应代码里的
Rent
方法); - 用完后,把它还回柜里(对应
GiveBack
方法); - 柜子会把还回来的充电宝 "清理好"(比如充电、检查),等着下个人借。这样就不用每次充电都 "买新充电宝、用完就扔"(对应代码里反复
new
对象再销毁),省成本也省资源。
二、啥时候需要用对象池?(4 种场景,对应充电宝)
满足以下情况,用对象池就很划算,反之则没必要:
- 对象总被 "造了又扔" :比如代码里每次计时都
new Stopwatch
,用完就扔;就像你每次充电都买新充电宝,充完就丢,太浪费。 - 每个对象用得时间短:比如 Stopwatch 只计时 1 秒,用完就没用了;就像充电宝每次只充 1 小时,不是用一整天。
- 共享 1 个对象不够用:比如多线程同时计时,1 个 Stopwatch 会乱;就像 1 个充电宝不够商场里所有人用,得多个并行。
- 清理对象状态比造新的简单 :比如 Stopwatch 用完
Reset
一下就恢复初始状态,比重新new
快;就像充电宝用完充上电就行,比重新买个新的简单。
三、对象池是怎么设计的?(对应充电宝柜的 "规则")
文章里的IObjectPool
接口,其实就是给 "共享充电宝柜" 定的一套运行规则,核心参数都能对应到生活场景:
专业术语(代码里的) | 大白话解释 | 共享充电宝柜例子 |
---|---|---|
MinObjectCount |
柜子里 "最少得留几个" 对象,保证有人来能借到 | 柜里最少放 5 个充电宝,避免刚开门就没的借 |
MaxObjectCount |
柜子 "最多能放几个" 对象,多了放不下 | 柜里最多放 20 个充电宝,柜子空间有限 |
DetectSpanInMSecs |
没空闲对象时,多久查一次 "有没有人还" | 柜里没充电宝了,每 10 秒看一次有没有人还回来 |
PooledObjectCreator |
负责 "造新对象" 和 "清理旧对象" 的 "工人" | 负责造新充电宝,还负责把还回来的没电充电宝充上电(清理状态) |
Rent() |
从池里 "借" 一个对象 | 扫码头从柜里借走一个充电宝 |
GiveBack() |
把对象 "还" 回池里 | 用完把充电宝插回柜子 |
四、用的时候要注意啥?(5 个坑,对应充电宝)
- 借不到时会 "等",不会直接报错 :如果柜里没充电宝,且柜子已经放满(到
MaxObjectCount
),你只能等别人还,不能硬借;代码里就是线程会阻塞,直到有对象还回来。 - 空闲对象多了也不 "扔" :比如柜里最少要 5 个,现在有 18 个空闲,也不会把多的 13 个扔掉,会一直留着备用;代码里就是池不会主动释放多余空闲对象。
MaxObjectCount
一定要设对:设太小(比如只设 5 个),高峰期总有人等;设太大(比如设 100 个),大部分充电宝长期空闲,占地方又浪费(对应代码里占内存)。- 还对象前必须 "清状态" :比如你借的充电宝被你摔出问题了,不修好就还回去,下个人借到就用不了;代码里就是对象用完后,必须清掉上次的状态(比如 Stopwatch 要
Reset
),不然下一次用会出错。 - 清理状态太难?那就别用:如果充电宝还回来后,得拆开修半天才能再用(清理难),不如直接买新的;代码里如果清理对象比造新对象还麻烦,就没必要用对象池。
五、额外扩展:简单场景不用自己 "造轮子"
如果你的对象满足两个条件:
- 没 "记忆"(无状态,比如充电宝不用记谁用过);
- 能直接 "造"(有默认构造函数,比如能直接生产新充电宝);就不用自己写 "造对象 + 清状态" 的逻辑,直接用 ESBasic 提供的
DefaultPooledObjectCreator
,它会自动造对象,且不用额外清状态(因为对象本身没状态)。
结尾交付物提议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 **"对象池专业术语 - 大白话 - 生活案例" 对照表 **?把文章里的接口、参数、注意事项都对应成共享充电宝场景,方便你快速查阅和理解。
解读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