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收「藏」 👀关「注」 💬评「论」
在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信息安全已从单纯的++技术攻防++ 扩展至**++架构、合规、流程与创新++** 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从业十多年的老兵 ,将系统阐述数字银行安全体系的建设路径与方法论,旨在提出一套可落地、系统化、前瞻性的新一代安全架构。
| 序号 | 主题 | 内容简述 |
| 1 | 安全架构概述 | 全局安全架构设计,描述基础框架。 |
| 2 | 默认安全 | 标准化安全策略,针对已知风险的标准化防控(如基线配置、补丁管理)。 |
| 👉3 | 可信纵深防御 | 多层防御体系,应对++未知威胁++与高级攻击(如APT攻击、零日漏洞)。 |
| 4 | 威胁感知与响应 | 实时监测、分析威胁,快速处置安全事件,优化第二、三部分策略。 |
| 5 | 实战检验 | 通过红蓝对抗演练验证防御体系有效性,提升安全水位。 |
6 | 安全数智化 | 运用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如AI)提升安全运营(各部分)效率。 |
---|
目录
[8 可信纵深防御应用实践](#8 可信纵深防御应用实践)
[8.3 软件供应链风险防御](#8.3 软件供应链风险防御)
[8.3.1 防御需求](#8.3.1 防御需求)
[8.3.2 解决方案](#8.3.2 解决方案)
[8.3.3 防御效果](#8.3.3 防御效果)
[8.4 业务数据滥用风险防御](#8.4 业务数据滥用风险防御)
[8.4.1 防御需求](#8.4.1 防御需求)
[8.4.2 解决方案](#8.4.2 解决方案)
[8.4.3 防御效果](#8.4.3 防御效果)
[1. 防御的攻击链路分析](#1. 防御的攻击链路分析)
[2. 防护方案说明](#2. 防护方案说明)
[8.5 高效安全加固实践](#8.5 高效安全加固实践)
[8.5.1 防御需求](#8.5.1 防御需求)
[8.5.2 解决方案](#8.5.2 解决方案)
[8.5.3 防御效果](#8.5.3 防御效果)
8 可信纵深防御应用实践
本章基于可信纵深防御理念,针对:0Day漏洞、钓鱼攻击、软件供应链攻击、业务数据滥用、高效安全加固等常见威胁,重点介绍了防御体系的应用实践。
本文主要介绍:软件供应链攻击、业务数据滥用、高效安全加固的防御体系的应用实践。
8.3 软件供应链风险防御
8.3.1 防御需求
绝大多数企业都会依赖第三方软件组件 ,而攻击者正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些组件的漏洞 或预先植入的后门 发起攻击。这类威胁隐蔽性强、波及面广,传统防御手段难以应对。因此,安全防御体系必须具备有效应对软件供应链攻击的能力。
8.3.2 解决方案
为应对软件供应链各环节的威胁,需建立覆盖 "引入、构建、运行" 全生命周期的纵深防御体系,其核心防御框架与流程如下图所示:

软件供应链防御措施详解表:
防御场景 | 核心方案 | 具体措施与能力 |
---|---|---|
三方包投毒防御 | 建立内部可信软件仓库 | • 安全扫描 :从官方源同步时,经过动态、静态、特征风险扫描。 • 访问控制 :在办公网、测试网、生产网限制只能访问内部仓库,默认拦截对外部仓库的访问。 |
外采应用安全防御 | 建立实时感知与默认准入机制 | • 实时感知 :通过静态扫描、资源调度告警、域名申请等方式卡点。 • 默认准入 :新增外采应用默认接入流量可信、应用可信、容器可信等防御层,对未知请求、未知行为、未知命令等进行拦截。 |
Java三方组件安全准入 | 建立编译时安全阻断机制 | • 编写Maven插件 ,在应用编译时进行安全扫描。 • 实时阻断 :根据情报,对引用恶意jar包 的应用进行阻断,防止发布。 |
8.3.3 防御效果
建立后的可信纵深防御体系能够确保:
-
上线前 :对发布至生产环境的软件资源进行严格的风险扫描。
-
上线后 :对业务系统的进程、服务、网络资源进行分析,实现线上运行资源最小化。
-
全链路 :有效阻断软件供应链中植入的后门程序的运行 和网络通信。
以下以恶意Jar包攻击防护为例,来说明防御效果。
1.攻击链路分析
-
引入恶意组件 :外包开发人员在互联网上找到并引入了一个恶意的
print.jar
包。 -
后门执行:系统发布后,该后门Jar包在应用中执行。
-
外联控守 :由于初始外联管控不严,后门程序成功回连攻击者的远程服务器,导致应用服务器被完全控制。
2.防护方案说明
防护体系在应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设置了关键卡点,具体拦截过程如下:


-
第一层:构建阶段 - 容器镜像可信
-
防御节点:在应用镜像的构建环节介入。
-
核心能力 :通过容器镜像可信能力,对构建过程中引入的所有第二、三方程序包进行分析、扫描和预警。
-
管控措施 :对识别出的非可信来源 或存在已知漏洞 的程序包进行拦截或告警,导致构建失败,使其无法发布至生产环境。
-
-
第二层:运行阶段 - 应用运行时可信
-
防御节点:在应用发布至生产环境后运行时的内部行为。
-
核心能力 :通过应用运行时可信能力,监控应用运行的函数、网络行为和文件行为。
-
管控措施 :基于应用行为的白名单模型,对非预期的内部操作进行管控,确保应用运行状态是可信的。
-
-
第三层:环境阶段 - 容器应用可信
-
防御节点:在应用所在的容器环境层面。
-
核心能力 :通过容器应用可信能力 ,对容器内运行的进程进行监控和管控。
-
管控措施:确保只有可信的进程可以被加载和执行,防止恶意后门进程在运行态被激活。
-
-
第四层:通信阶段 - 网络外联可信
-
防御节点:在应用对外发起网络请求时。
-
核心能力 :在网络层面,对应用的所有外联行为进行严格的可信管控。
-
管控措施 :即使恶意程序被激活,也阻断其回连攻击者服务器的通信链路,使其无法被远程控制。
-
通过构建、运行、环境、通信四个阶段的持续验证和管控,实现了软件供应链的全链路安全,确保最终加载和使用的软件是可信的,从而有效规避实质性的安全风险。
8.4 业务数据滥用风险防御
8.4.1 防御需求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日趋严格。数字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
外部攻击 :攻击者通过身份冒用获取员工账号,进而获得其名下所有应用系统的数据访问权限。
-
内部威胁 :内部员工可能进行未授权、恶意或超范围的客户信息查询。
防御体系必须能够有效应对上述内外夹击的数据滥用风险,防止客户信息泄露。
8.4.2 解决方案
数据使用权限可信防护产品 :是一套动态查询鉴权服务 ,核心目标是在员工查询客户信息的场景下,基于++ABAC鉴权模型++ 实现精细化的实时访问控制。
工作原理: 是作为一个++集中化的决策中心++ ,动态地对每一次数据访问请求 进行实时风险评估与授权,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其防护能力,解决方案的核心功能与机制如下表所示:

核心机制 | 功能描述 | 防护价值 |
---|---|---|
ABAC动态鉴权 |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综合考虑员工角色、客户关系、行为上下文等多种属性进行精细授权。 | 实现权限与场景绑定,超越简单的角色权限分配,更灵活精准。 |
事中风控策略 | 集成员工行为画像与风控策略,对查询行为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并阻断异常操作。 | 从事中环节防御,能够识别身份冒用 和异常查询行为。 |
集中化决策中心 | 聚合全渠道数据访问请求,提供统一的鉴权服务。 | 确保所有查询客户信息的入口均受统一策略管控,降低合规风险。 |
黑白名单与报备机制 | 提供员工报备和紧急白名单,同时可将风险账号加入黑名单。 | 兼顾业务连续性 与紧急强管控需求,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
8.4.3 防御效果
1. 防御的攻击链路分析
通过部署该产品,能够有效应对以下两种数据滥用威胁场景:
-
外部攻击者身份冒用
-
攻击路径 :攻击者成功窃取员工账号后,获得了该账号对所有授权应用系统的访问权限。
-
潜在危害:攻击者可以借此路径查询、窃取敏感的客户个人信息。
-
-
内部员工恶意数据窃取
-
攻击路径 :内部员工滥用 自身的账号和功能访问权限,为个人目的进行超范围的客户信息查询。
-
潜在危害:导致客户隐私数据泄露,构成内部违规与法律风险。
-
2. 防护方案说明

针对上述攻击链路,防护产品通过以下机制进行有效拦截:
-
针对外部攻击的防护机制
-
行为异常识别 :策略引擎能识别出攻击者与真实员工在操作行为上的差异,并判定为异常。
-
动态黑名单拦截 :一旦确认为异常访问,系统会将该人员权限及相关操作自动写入防护黑名单 ,后续查询将触发系统拦截功能并被有效阻断。
-
-
针对内部滥用的防护机制
-
黑名单校验 :在员工查询数据时,系统会首先校验该员工账号是否已被列入黑名单。
-
鉴权与范围验证 :系统会确认该操作是否提供了有效的鉴权信息,并严格判断其请求是否在授权的服务范围之内。
-
强制拦截 :对于超服务范围 访问其他用户数据的行为,系统会执行强制拦截。
-
8.5 高效安全加固实践
8.5.1 防御需求
为支持数字银行业务的高速迭代 ,其可信纵深防御体系必须具备高效加固的特性,确保安全建设不会拖慢业务发展的步伐。
8.5.2 解决方案
为实现安全与业务的解耦与融合 ,解决方案的核心是采用安全平行切面 技术来构建统一的可信策略控制点 。其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它通过非侵入 的方式,在各个层级注入安全能力。

该解决方案遵循以下关键设计原则,其具体优势如下表所示:
设计原则 | 实现方式与优势 |
---|---|
融合与解耦 | 安全能力深入业务逻辑 ,但不嵌入业务代码,实现"你中有我,我独立发展"。 |
默认安全 | 业务上线即自带 默认安全能力,实现跨维度的检测、响应与防护。 |
独立演进 | 安全能力可编程、可扩展,能够与业务系统各自独立地迭代升级。 |
架构统一 | 符合未来技术演进方向,为构建统一的安全防御体系奠定基础。 |
技术落地示例:
-
移动端/终端 :优先使用移动端安全切面技术。
-
应用运行时 :优先使用应用运行时切面能力(如RASP)。
-
网络行为 :优先使用网络安全切面技术。
8.5.3 防御效果
通过在移动端及终端层、统一访问代理层、应用层、基础设施层 全面使用安全平行切面技术,该防御体系实现了以下关键效果:
-
安全与业务解耦 :安全加固与业务系统迭代分离,双方可独立演进。
-
高效安全运维 :无需对应用系统进行代码改造 ,即可快速完成线上的安全加固、策略管控 和应急止血操作,极大提升了安全响应的效率与敏捷性。
参考资料:《数字银行安全体系构建》
👍点「赞」➛📌收「藏」➛👀关「注」➛💬评「论」
🔥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