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2026-2030 年)是迈向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攻坚期,需实现 "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双重目标:
- 经济目标:GDP 年均增速预期 5% 左右,为 2035 年人均 GDP 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3 万美元)奠定基础;
- 核心使命:破解 "卡脖子" 技术、内需不足、城乡失衡等瓶颈,推动共同富裕与绿色转型取得决定性进展。

一、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柱
- 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 通过新型举国体制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关键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例如,集成电路的突破将直接提升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保障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布局,则可能催生颠覆性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生态
- 规划强调教育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优化学科设置、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形成"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新业态。
- 推动绿色转型与共同富裕
- 科技创新是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例如,新能源技术、碳捕集与封存(CCS)等技术的突破,将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同时,通过技术扩散和成果转化,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技术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例如,数字乡村建设通过5G、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农村治理和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二、数字化制造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 传统产业焕新:从"制造"到"智造"
- 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通过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柔性化。例如,纺织行业通过引入智能纺纱设备、自动化物流系统,提升生产效率30%以上,同时降低能耗20%。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产品质量,还推动轻工、纺织等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升级。
大腾智能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将发挥使命力量,通过工业软件,帮助制造企业实现从传统到数字化的过渡。

3.新兴产业壮大:培育新动能
4.航天、交通、网络强国建设成果的巩固,依赖于数字化制造的支撑。例如,5G基站、东数西算工程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提供底层支撑。专精特新企业梯队的培育,则聚焦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如工业软件、高端芯片设计,形成"隐形冠军"集群,提升产业链韧性。
5.基建提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6.城市地下管网、工业互联网等工程的推进,是数字化制造转型的物理载体。例如,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连接设备、数据和人员,实现生产全流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这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