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信息】

**第一作者:**孟志英,许荣富
**通讯作者:**燕映霖,汪朝晖,杨蓉
**通讯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
DOI**:**10.1016/j.jechem.2025.02.036
【研究背景】
水系锌离子电池(AZBs)因其高安全性、低成本和高理论容量等优势,成为可持续储能技术的重要候选。然而,锌负极在水系电解液中面临严重的腐蚀、析氢副反应以及不可控的枝晶生长问题,严重制约其实际应用。传统粘结剂如PVDF不仅环境不友好,还缺乏对水和离子的调控能力,难以构建稳定的电极界面。因此,开发一种兼具离子/电子导电性、环境友好且能调控界面水分子和离子传输的新型粘结剂,成为提升锌负极稳定性的关键。
【全文速览】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PEDOT:PSS的水系双离子**/****电子导电粘结剂,用于构建贫水富锌的锌负极界面。**该粘结剂不仅可实现无机填料(如SiO₂)的均匀分布,形成致密且高机械强度的界面层,还能通过其丰富的--SO3-基团破坏水分子氢键网络,降低水活性,并显著降低Zn2+的脱溶能垒,提高Zn2+迁移数至0.81。基于此策略构建的PPS@Zn负极在Zn||Zn对称电池中实现了超过2200小时的稳定循环寿命,是PVDF基界面的4.2倍。此外,该界面在全电池中也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关键词】
水系电池,水系粘结剂,PEDOT:PSS,去溶剂化
【图文解析】

图1 . PVS @ Zn和PPS @ Zn负极锌沉积行为示意图

图2. (a--c)裸锌、PVS@Zn 与 PPS@Zn 负极的 SEM 表面形貌;(d--f)各负极在 2 M ZnSO4 电解液中浸泡 10 天后的 SEM 照片,插图为对应光学照片,(g)浸泡后负极的 XRD 谱图,(h)Tafel 曲线;(i)LSV 曲线。(j)DFT 计算的 Zn2+、--SO3- 基团、SiO2 与水分子之间的结合能。(k)PVS@Zn 与 PPS@Zn 的 O--H 伸缩区拉曼光谱;(l)基于拉曼光谱分析的 2 M ZnSO4、PVS 界面与 PPS 界面中强、中、弱氢键比例。
SEM表征结果显示,PEDOT:PSS粘结剂可将SiO₂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锌负极表面,形成致密无裂纹的保护层。相比之下,PVDF基界面则呈现疏松多孔结构,难以有效阻止水和SO42-的渗透。为评估人工界面抗腐蚀性,将电极浸入2M ZnSO₄电解质10天。裸锌表面生成大量Zn₄SO₄(OH)₆·5H₂O(ZHS)腐蚀产物,PVS@Zn有所改善但仍出现裂纹与副产物;PPS@Zn则保持表面洁净,几乎无ZHS生成。Tafel与LSV测试表明PPS具最低腐蚀电流和最高析氢过电位,有效抑制HER**。拉曼光谱进一步显示PPS界面通过****-SO3⁻**基团削弱水分子氢键,降低水活性,从而显著提升耐腐蚀性能。

图3. (a, b)不同锌电极的 ν-SO42- 拉曼谱带:PVS@Zn(a)与 PPS@Zn(b);(c)Zn2+ 脱溶及输运过程中各物种间键合能的 DFT 计算结果;(d)分子动力学快照展示 Zn2+ 水合簇的脱溶过程;(e)特定层区内 [Zn(H2O)₆]2+ 配位水总数的演化;(f)PPS 界面处 [Zn(H2O)₆]2+ 脱溶过程示意图;(g)基于对称电池不同温度 EIS 数据拟合的 Arrhenius 曲线及活化能 Ea;(h)PVS 与 PPS 界面的离子电导率;(i)裸 Zn、PVS@Zn 和 PPS@Zn 的 Zn2+ 迁移数。
**PPS界面通过其-SO3⁻基团与Zn2+产生强静电相互作用,有效调控了界面处的Zn2+溶剂化结构,将其从溶剂分离离子对(SSIP)主导转变为更易脱溶的接触离子对(CIP)主导,从而显著降低了Zn****2+的脱溶剂能垒。这一机制得到了DFT计算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证实。**得益于这种高效的脱溶剂过程,PPS界面展现出卓越的离子传输动力学:其Zn2+迁移数高达0.81,活化能低至19.7 kJ mol-1,离子电导率更是PVS界面的13.8倍。这些特性协同构建了一个富Zn2+的快速离子传输通道,显著提升了锌阳极在水系电池中的界面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

图4. (a)Cu||Zn 半电池在 2 mA cm-2/1 mAh cm-2 首次镀锌过程中的电压-容量曲线;(b)镀锌/剥锌的库仑效率对比;(c)PPS@Zn||PPS@Cu 半电池的典型电压曲线;对称电池长循环性能:(d)1 mA cm-2/1 mAh cm-2、(e)5 mA cm-2/2.5 mAh cm-2 与(f)10 mA cm-2/5 mAh cm-2;(g)PPS@Zn 负极与近期文献中采用人工界面层策略的锌阳极循环寿命对比图。
基于多功能PPS界面在抑制副反应与促进离子传输方面的优势,其在锌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显著提升。在Zn||Cu半电池中,PPS@Zn展现出最低的成核过电位(25 mV),并在400次循环中保持99.5%的高库伦效率,远优于裸锌与PVS@Zn。在Zn||Zn对称电池测试中,PPS@Zn在1 mA cm-2下稳定运行超过2200小时,且在高电流密度(10 mA cm-2)与高放电深度(DOD 59%)条件下仍表现出优良的循环稳定性。此外,将PEDOT:PSS粘合剂与BaTiO3**、ZrO₂等其他填料复合,也显著提升了锌阳极的循环寿命,进一步验证了该粘合剂体系的普适性与有效性,共同证明PPS界面能有效均匀化锌沉积、抑制枝晶,大幅提升锌金属负极的循环耐久性。**

图5. 对称电池 Zn||Zn 在 4 mA cm-2、2 mAh cm-2 条件下循环 50 次后负极形貌:(a, d)裸 Zn;(b)PVS@Zn 基底;(c)PPS@Zn 基底;(e)PVS@Zn 界面层;(f)PPS@Zn 界面层。(g)循环后负极的 XRD 谱图。Zn||Cu 半电池在 2 mA cm-2 下沉积 4 mAh cm-2 后的截面 SEM:(h)裸 Zn;(i)PVS@Zn;(j)PPS@Zn。(k)对称电池在 −150 mV 恒电位下的计时电流(CA)曲线。10 mAh cm-2 电镀过程中不同锌阳极的原位光学照片(l)PVS@Zn 与(m) PPS@Zn
在电镀/剥离循环后,SEM显示裸锌与PVS@锌表面均出现枝晶或裂纹,而PPS@锌仍保持平整致密。**XRD****分析表明,PPS@Zn无副产物ZHS生成,凸显其优异界面稳定性。**CA测试进一步揭示,PPS界面可促使锌沉积由二维扩散迅速转为三维扩散(仅5秒),有效抑制枝晶并促进均匀成核。沉积厚度测试中,PPS@锌的沉积层更薄(8 μm)且更接近理论值,截面形貌平整。原位光学显微镜也证实,PPS@锌可实现均匀致密的锌沉积,表明其能调控离子通量,提升沉积质量与循环稳定性。

图6. 水系 Zn||LMO 全电池电化学性能:(a)倍率性能;(b)恒流充放电曲线;(c)1 C 下的循环寿命。1 C 下循环100圈后的锌负极 SEM 形貌:(d)裸 Zn;(e)PVS@Zn;(f)PPS@Zn。
在全电池测试中,PPS@Zn||LMO电池展现出低极化、高倍率性能(5C下79.7 mAh g-1)和长循环稳定性(1C下48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78.3%),远优于裸Zn与PVS@Zn组。循环后PPS@Zn电极表面致密光滑,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抑制枝晶与副反应的能力,凸显其在实际水系锌电池中的应用潜力。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PEDOT:PSS的多功能粘结剂策略,成功构建了贫水富锌的锌负极界面。**该策略通过调控水分子氢键网络、促进Zn2+****脱溶和迁移、增强界面机械强度,有效解决了锌负极在水系电解液中的腐蚀与枝晶问题。**该粘结剂策略不仅适用于SiO2,还适用于BaTiO3和ZrO2等多种无机填料,展现出良好的通用性。未来,该策略有望推广至其他金属负极体系,为构建高稳定性、长寿命的水系电池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