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六>(从细节清晰度不足、HDR表现不足问题到手机影像:Gamma映射的跨领域技术解析):从LED冬奥会、奥运会及春晚等大屏,到手机小屏,快来挖一挖里面都有什么
巨人的肩膀:
- https://github.com/tensorlayer/SRGAN
- chrome-extension://bpoadfkcbjbfhfodiogcnhhhpibjhbnh/pdf/index.html?file=https%3A%2F%2Fopenaccess.thecvf.com%2Fcontent_cvpr_2017%2Fpapers%2FLedig_Photo-Realistic_Single_Image_CVPR_2017_paper.pdf
- 佛佛里打的小可爱~~~~!~~~~
系列文章规划:以解决的LED"高灰段闪烁、水墨块"等相关问题为切入点,系统拆解其与手机影像ISP(图像信号处理器)中3A算法、AI超分、HDR 等模块的共性技术原理。深入剖析LED显示问题(如闪烁、色块)与手机拍照问题(如色彩断层、低光照噪点)在底层信号处理层面的关联。中间会夹杂讲解类似如下内容:
- 详解全灰阶校正 、Gamma标定等关键技术如何在LED显示与手机影像两大领域共通应用。
- 探讨AI技术(如AI超分、AI HDR)如何借鉴传统ISP流程解决画质问题。
- 即:LED显示屏的核心痛点与对应的AI解决方案。
往期文章如下:
系列文章<一>(从LED显示问题到非LED领域影像画质优化:揭秘跨领域的核心技术):从LED冬奥会、奥运会及春晚等大屏,到手机小屏,快来挖一挖里面都有什么
系列文章<二>(从LED低灰不起灰、跳灰、过曝问题到手机影像:Gamma映射的跨领域技术解析):从LED冬奥会、奥运会及春晚等大屏,到手机小屏,快来挖一挖里面都有什么
...待补充
从LED显示屏到AI画质增强:攻克细节清晰度与HDR表现的双重挑战
引言:LED显示屏的画质"天花板"在哪里?
在LED显示屏领域,我们每次现场PK,本质上都是一场画质细节的"军备竞赛"。无论是客户发起的对比测试,还是日常的客户交付,我们始终在追求两个核心指标:极致的细节清晰度 与 震撼的高动态范围(HDR)表现。
然而,受限于硬件成本、驱动芯片性能以及传统图像处理算法的瓶颈,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 细节清晰度不足:在显示文本或复杂纹理时,图像边缘模糊,细节被"吞没",导致屏幕整体观感不够锐利。
- HDR表现不足:尽管在部分测试中我们的黑色表现更优,但整体动态范围仍有提升空间,目标是在保持"黑色更黑"的同时,让亮部细节不过曝,获得更接近真实世界的对比度。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两个痛点,对比传统解决方案与基于AI的下一代画质增强方案,并分享我们在模型优化与工程落地中的实战细节。
难题一:细节清晰度不足------当传统锐化算法遇到瓶颈
1. 问题场景与传统解法
在驱动芯片的上位机开发中,我们通常通过调节 "锐化" 、"边缘增强" 等IC参数来提升清晰度。其本质是卷积核处理,例如使用拉普拉斯算子或非锐化掩模来增强高频信息。
局限性 :这种传统方法非常容易陷入两难境地:锐化过度会引入白边 halo 和噪声放大;而锐化不足则效果不明显。它本质上是一种"猜测",无法真正恢复在信号链路上已经丢失的高频细节。
2. AI的破局之道:感知驱动超分
我们的思路是:将LED显示屏的输入信号视为"退化"的低分辨率图像,利用AI超分模型,直接重建出细节丰富的高分辨率图像,再交由屏体显示。
我们选择了 Real-ESRGAN 作为技术基底。因为它专为盲超分设计,能很好地处理真实世界中复杂的、未知的图像退化(如下采样、模糊、噪声、压缩伪影等),这与我们接收到的各种来源的视频源情况高度吻合。
3. 实战优化:不止于"跑通模型"
- 生成器升级 :我们将原始的RRDB网络替换为更深的 RRDB-DenseNet 变体,通过加强特征复用,让网络能学习到更丰富的纹理特征。
- 损失函数工程 :
- 核心 :在ESRGAN的感知损失、对抗损失基础上,我们引入了 梯度损失 。该损失项直接约束生成图像与理想高清图像之间的边缘梯度差异,让模型的学习目标明确指向"边缘锐利度"。
- 公式 :
L_Gradient = ||∇(SR) - ∇(HR)||_1 - 效果:在LED显示的文字和线条画面上,此改进带来了肉眼可见的边缘清晰度提升,且有效抑制了过度平滑。
- 数据集的"行业特色" :我们构建了专用的训练数据集,其中包含了大量高对比度文字、精细电路板纹理、人脸皮肤细节 等图像,并在最后阶段合成了 LED显示屏拍摄的实拍图像,让模型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行业的图像特性。
4. 效果验证: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我们将AI处理前后的视频流在PK现场的同型号屏体上播放。
- 客观指标:在自建测试集上,PSNR提升约2.5dB,SSIM提升0.03。
- 主观评价 (这才是关键 ):经验丰富的现场评委反馈:"屏上,文字的毛刺感减少了,但笔画更清晰了;人像的发丝和衣物纹理'立'了起来,但没有那种生硬的数码感。" 这正是感知驱动超分所追求的目标。
难题二:HDR表现不足------从SDR到感知HDR的跨越
1. 问题本质与传统色调映射
LED屏的亮度范围是固定的,传统的 "对比度"和"亮度"调节,本质上是全局或局部的SDR伽马曲线调整。它无法在提升暗部细节的同时不压缩亮部动态,反之亦然。
2. AI HDR:学习SDR到HDR的复杂映射
我们的目标是:开发一个AI HDR转换算法,将标准的SDR视频流,实时转换为能充分利用我们屏体亮度范围的HDR内容。
我们借鉴了生成对抗网络 的思想。生成器的任务是学习一个从SDR到HDR的复杂非线性映射函数,而判别器的任务是判断生成的HDR图像是否与"真实"的HDR图像一样自然、富有细节。
3. 工程落地中的核心挑战与解决方案
- 数据难题 :获取成对的SDR-HDR视频数据极其困难。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 使用HDR视频作为我们的"Ground Truth"。
- 使用开源工具 将其色调映射成多种风格的SDR视频,模拟不同的输入源,从而构建高质量的配对数据集。
- 亮度适配 :直接生成的HDR图像其亮度范围可能远超我们屏体的物理极限。因此,我们在模型末端集成了一个可学习的显示自适应色调映射模块 。该模块会根据我们屏体的峰值亮度、黑位亮度等参数,对生成的HDR图像进行最后的范围裁剪和曲线优化,确保既最大化利用屏体性能,又防止过曝与死黑。
- 损失函数设计 :
- 多尺度结构损失:保证生成图像的结构一致性。
- 感知损失:在VGG特征空间比较,确保语义信息正确。
- 颜色损失:约束色彩保真度,避免出现不自然的色偏。
4. 效果展示
在HDR测试片源演示中,经过AI HDR处理的内容:
- 暗场场景:星空背景的黑色更加纯净,但星点之外的暗部云气细节反而更加丰富。
- 高光场景:太阳的轮廓清晰,日珥的细节得以保留,而没有变成一个刺眼的白斑。
- 主观结论 :我们实现了 "扩展动态范围" 的目标,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拉高对比度。
总结与展望:AI如何重塑LED显示画质引擎
通过将AI超分与AI HDR技术深度融入我们的画质处理链路,我们正在从"参数调节者"向"视觉质量重建者"转变。
- 核心竞争力 :这套方案的优势在于其自适应性 和细节重建能力。无论输入源质量如何,AI模型都能基于其对"高质量图像"的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强,这远比固定参数的滤波器更智能、更强大。
- 与手机Camera的共鸣 :我相信,手机Camera领域的同行们对此定会深有感触。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何其相似:在有限的传感器尺寸和光学限制下,通过复杂的算法链路(多帧合成、去马赛克、降噪、HDR融合、色调映射)来重建和增强图像质量。我们在LED领域对Real-ESRGAN、GAN、损失函数设计、端到端优化的实践,与手机影像算法研发的核心思想同根同源。
未来的工作将聚焦于:
- 模型轻量化:探索知识蒸馏、量化等技术,让这些强大模型能在我们的FPGA或ASIC芯片上实时运行。
- 感知画质评价:开发更符合人眼主观感受的评价指标,替代PSNR/SSIM,以更好地指导模型优化。
- 与大模型结合:探索利用视觉语言模型对显示内容进行语义理解,从而实现内容自适应的画质增强策略。
作者简介:现任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深度参与LED显示画质引擎开发与全链路效果调试,专注AI与传统图像处理的融合创新。
欢迎交流:如果您在显示画质、手机影像领域有类似的技术挑战或合作想法,欢迎通过CSDN私信交流。
-
如果想了解一些成像系统、图像、人眼、颜色等等的小知识,快去看看视频吧 :
- 抖音:数字图像哪些好玩的事,咱就不照课本念,轻轻松松谝闲传
- 快手:数字图像哪些好玩的事,咱就不照课本念,轻轻松松谝闲传
- B站:数字图像哪些好玩的事,咱就不照课本念,轻轻松松谝闲传
- 认准一个头像,保你不迷路:

- 认准一个头像,保你不迷路:
-
您要是也想站在文章开头的巨人的肩膀啦,可以动动您发财的小指头,然后把您的想要展现的名称和公开信息发我,这些信息会跟随每篇文章,屹立在文章的顶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