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 AI 乐观派,也是 AI 提效现有流程的践行者。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适应 AI 带来的新范式,今天有了一个新的体会,抛出来和大家讨论下。
AI 时代,Know-what(知道"是什么")正变得比 Know-how(知道"怎么做")更重要。
引子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想设计一个"好看"的海报,但多次尝试,依然无法命中你的想法。
问题可能不在 AI,而在我们------我们心里有感觉,但嘴上没词。
比如:你只会描述"高级感",那 AI 肯定很难和你同频。
但如果你说:"深空蓝主色调,霓虹光效,赛博朋克风格,搭配 Futura 字体",它很可能一次就命中。
区别仅仅是你用对了"行话 "------一些 AI 知识库中已经结构化的概念。
Know-how 被 AI 自动化
过去,掌握"怎么做"是核心竞争力:
- 想做网页?得会 HTML/CSS/JS
- 想调色?得学色彩理论、反复试错
- 想写代码?得记住 API、调试逻辑
但现在,这些"操作技能"正在被 AI 替代。你只要说"用 Tailwind 写一个响应式登录页",它就能生成一个完整的登录页面。
Know-how 的边际价值在快速下降------因为 AI 已经把它封装成了"一句话服务"。
但前提是:你得知道"Tailwind""响应式""登录页"这些概念存在。
Know-what 是提示词的"元语言"
而 Know-what 正是要积累这些概念。
你不知道"景深""三分法""黄金螺旋",就很难让 AI 生成一张专业级摄影构图;
你没听过"状态机""幂等性""CQRS",就很难让 AI 帮你设计一个健壮的后端架构。
只有了解这个"引子",你才能高效"召回"对应的知识。
那我们该学什么?
或许更准确地说:我们该以什么方式去学习?
AI 的强大在于它能将"怎么做"封装成服务,但它无法替我们完成"想清楚问题"的过程。而"想清楚",恰恰依赖于我们对一个领域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
比如,知道"赛博朋克"不只是记住一个风格名称,而是理解它背后融合了高科技与低生活的美学张力、霓虹与雨夜的视觉符号、反乌托邦的叙事逻辑。正是这种概念的上下文,让我们能用一个词,精准调用一整套设计语言。
所以,AI 时代,我们更要主动构建并扩大自己的知识地图:
- 在接触新领域时,先问"这个领域有哪些核心概念?"
- 在使用 AI 时,留意它频繁提及的术语,反向溯源去理解其含义
- 在实践中,尝试用标准概念去描述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仅靠模糊感受
这不是追求术语的堆砌,而是通过概念建立与 AI 的高效对话通道。
当你能用领域的"母语"思考,AI 才真正成为你的延伸,而非一个需要反复试错的黑箱。
结语
初中时有个讨论题,关于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有以下几种人才:一字形人才、1字形人才、十字形人才。
十字形肯定最佳,但普通人可能不太好达成。
但在 AI 的加持下,我们自己朝着"一字形 "努力些,好像"十字形 "也不是太难了,甚至,还可以成为"卄字形"人才。
"卄"读nian,同"廿",代表二十。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动手能力的价值------Know-how 依然是验证和迭代的基础。只是在 AI 时代,我们也许需要更加关注下Know-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