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建设深入推进,"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成为政务服务改革的核心目标。但在现实中,许多审批流程仍存在数据孤岛、人工审核耗时、系统协同效率低等问题。如何让审批从"人等系统"转变为"系统助人",成为政务自动化的新命题。
而这一转变的关键驱动力,就是正在崛起的智能体(AI Agent)技术。
一、政务审批的痛点
政务审批的复杂性在于流程多、环节多、参与系统多,从申请材料的提交、校验、归档,到审批意见的生成、传递与反馈,每一步都依赖大量人工介入。
常见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1、信息重复录入:不同部门、不同系统间信息难以共享,人工重复填写数据。
2、人工审核压力大:文档量大且格式不一,人工逐条核验耗时费力。
3、流程推进缓慢:审批环节交接多、节点复杂,业务流转缺乏统一调度。
4、服务体验割裂:群众在不同平台、窗口间反复提交材料,体验不连贯。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政务数字化虽有系统,却难有智能。

二、从自动化到智能化:智能体的流程重塑力
传统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已能在政务场景中承担诸如数据录入、文件分类、表单提取等重复性任务。但当流程涉及理解、判断和动态协同时,传统自动化便难以应对。而智能体的出现,让"自动执行"进化为"智能决策"。
智能体融合了大模型理解力与自动化执行力,通过对业务语义、文件内容、历史规则的综合分析,实现从"任务执行"到"流程理解"的跃升。
在政务审批中,这种智能体能自动识别审批类型、理解政策规则、判别资料完整性,并智能流转至相应节点,实现流程的闭环运行。换言之,它不仅能"做事",还能"看懂要做的事"。
三、智能审批的核心机制
1、多模态信息识别
智能体能读取文字、表格、扫描件等多种格式文件,自动提取关键信息。例如,在社保申报场景中,可自动识别申请表、身份证明、工资表等多种材料并校验一致性。
2、智能规则匹配与决策引擎
基于内置规则库与语义理解模型,智能体能将材料内容与政策条款进行自动比对,判断是否符合审批标准。
3、流程自适应与动态调度
智能体可根据业务复杂度与节点状态,自主选择审批路径,实现跨部门协同。当流程出现异常,如资料缺失或数据冲突时,系统可自动触发补充指令或流转通知。
4、全流程可追溯与安全管控
所有审批动作均可被记录、回溯与审计,确保政务流程透明、安全、可监管。
作为企业级智能自动化领军厂商,金智维率先将大模型理解力与RPA执行力融合,打造了两大核心智能体产品:
Ki-AgentS智能体平台
Ki-AgentS以"认知+执行"双引擎架构为核心,能够理解审批材料语义、自动判断政策匹配,并通过智能编排实现跨系统操作。在政务审批场景中,Ki-AgentS可自动调取电子公文系统、档案系统、业务审批系统等平台,实现申请信息自动识别、审批流智能生成、结果自动反馈。

K-APA智能体平台
K-APA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实现流程调用与审批监控,工作人员可通过对话指令完成审批进度查询、文档比对、流转控制等操作。系统基于多模态识别与智能参数匹配,可在PC端、移动端及信创环境中运行,为政务部门提供安全可控、可持续演进的自动化能力。
通过智能体,政务机构从审批发起到批复结果,全流程皆可实现自动化协同与智能闭环,帮助政务人员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政策优化与服务创新。未来,随着政务系统的深度联通与数据治理能力提升,智能体将成为各级政务机构的"数字助手",为政府构建高效、透明、以民为本的智能审批体系。
金智维将持续创新数字化技术,推动政务流程从"自动化执行"向"智能化决策"跃迁,以智能体赋能政务数字化新阶段,让智能审批成为数字政府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