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全部来自上述课程)
目录
-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
-
- [1. 分层的设计思想](#1. 分层的设计思想)
- [2.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2.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
- [3. 网络系统结构的概念](#3. 网络系统结构的概念)
- [4. 数据的传输过程](#4. 数据的传输过程)
- [5. PDU、SDU、PCI的概念](#5. PDU、SDU、PCI的概念)
- [6. 协议的三要素](#6. 协议的三要素)
- [7. 小结](#7. 小结)
- OSI参考模型
-
- 关于个别术语的说明
- 记住:各层的名称和顺序
- [1. 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层次](#1. 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层次)
- [2. OSI参考模型](#2. OSI参考模型)
-
- [2.1 物理层](#2.1 物理层)
- [2.2 链路层](#2.2 链路层)
- [2.3 网络层](#2.3 网络层)
- [2.4 传输层](#2.4 传输层)
- [2.5 5-7层](#2.5 5-7层)
- [3. 小结](#3. 小结)
- TCP/IP
-
- 记住:各层的名称和顺序
- [1. 应用层](#1. 应用层)
- [2. 网络接口层](#2. 网络接口层)
- [3. 网络层](#3. 网络层)
- [4. 传输层](#4. 传输层)
- [5. OSI VS TCP/IP](#5. OSI VS TCP/IP)
- [6. 小结](#6. 小结)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
就是很通俗的网速。(单位Mbps)



2. 带宽
**带宽:最高数据传输速率。**是速率,不过是加了限制的速率。(单位Mbps)
上行:上传文件
下行:下载文件

例题1:
以小的为基准,速率小的没办法接收那么多,速率大的再大也没用。
学以致用:
高的带宽配拉网线也拉,拉带宽配好网线也拉,所以得适配。


3. 吞吐量
上传和下载中的总共的数据量(单位Mbps)。
吞吐量 (Throughput)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系统可以处理或传输的完整数据量,通常以比特每秒(bps)或字节每秒(Bps)为单位。吞吐率(Throughput Rate)则是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任务的速率,通常用于衡量并发处理能力。简单来说,吞吐量关注的是总数据量,而吞吐率关注的是处理请求的速率和效率。

小结
注意:这三个性能的单位都是(M)bps。
一般来说,数据传输 大多是以"位"(bit,又名"比特")为单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网速的单位都是 Mbps 而不是MB/s了,而数据存储是则以"字节"(Byte)为单位,比如硬盘的读写速度一般就用的是 MB / S。 通常,运营商说的 1M 宽带的 M 是指 Mb / s,也就是 Mbps,换算一下的话,1M 宽带下载速度也就是 128KB / s,再去掉损耗的话就是 120KB / s 左右。

4. 时延
就是打游戏卡了的时候说的延迟 。
一般不考虑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颜色一一对应。

类比高速。

例题2:
不考虑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例题3:
如果考虑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5. 时延带宽积
相当于水管的容量体积。

例题4:
6. 往返时延


7. 信道利用率

例题5:
小结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

1. 分层的设计思想



2.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



3. 网络系统结构的概念



4. 数据的传输过程







5. PDU、SDU、PCI的概念
SDU:此层的数据或未加此层前缀的上一层的数据打包。
PCI:此层的前缀。
PDU:前缀+数据。

6. 协议的三要素

7. 小结

OSI参考模型

关于个别术语的说明

记住:各层的名称和顺序

1. 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层次


2. OSI参考模型
2.1 物理层

2.2 链路层

2.3 网络层

2.4 传输层


2.5 5-7层

3. 小结

2、3、4层的每一层差错管理都只是保证上一层的差错,所以下一层还需要进行差错管理一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体。

TCP/IP

记住:各层的名称和顺序

1. 应用层


2. 网络接口层


3. 网络层


4. 传输层

5. OSI VS TCP/IP


6.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