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母语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和构成了我们的思维过程本身。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作用来理解母语在人类思考推理中的重要性:
1. 思维的载体和工具
这是最基础的作用。我们进行复杂的、抽象的思考时,大脑需要一个内部表征系统。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系统就是他们的内部语言------一种无声的、简化的母语。
- 工作记忆的延伸:当我们心算、规划日程或权衡利弊时,我们通常在心中"默念"或用语言组织信息。母语为这些思维碎片提供了一个临时的"支架",帮助我们保持和处理信息,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推理。
- 概念的形成与操作:语言通过词汇和语法,让我们能够将具体经验归类为抽象概念(如"自由"、"正义"、"无限")。没有语言,这些复杂概念的思考和操作将变得极其困难。
2. 塑造认知范畴和世界观
这是著名的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的核心观点,即语言结构会影响其使用者的思维和世界观。虽然"强版本"(语言决定思维)已被大多数学者否定,但"弱版本"(语言影响思维)得到了大量证据支持。
- 范畴化 :不同语言对世界的划分方式不同。例如:
- 颜色:有些语言对蓝色和绿色不加区分,只有一个词。研究发现,这会影响说这些语言的人对颜色的辨识和记忆速度。
- 空间关系:有些语言使用绝对坐标系(东、西、南、北)来描述空间,而不是相对坐标系(左、右、前、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因此拥有极其出色的方向感,因为他们必须时刻关注绝对方向来进行思考和交流。
- 语法的影响 :语言的语法结构也会引导我们关注事物的不同方面。
- 时态和体:英语有复杂的时态系统,迫使说话者明确时间关系。而有些语言(如中文)的时态表达相对灵活,这可能影响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描述方式。
- 性:在德语、法语等语言中,名词有阴阳性。研究发现,当描述一个"钥匙"(在德语中是阳性,在西班牙语中是阴性)时,德国人更可能用"硬的、重的、锯齿状的"等男性化词汇,而西班牙人则更可能用"金色的、精致的、小小的"等女性化词汇。
3. 构建逻辑和推理的框架
语言的语法本身就内嵌了一套逻辑规则。
- 因果关系:我们使用"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连接词来构建逻辑论证。这些词不仅是连接句子的工具,更是我们进行因果推理和假设性思维的心理模板。
- 推理的清晰度:当我们将模糊的想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无论是说出来还是写下来)时,我们其实是在对其进行逻辑检验。语言迫使我们梳理思路,发现其中的矛盾、漏洞和不连贯之处。这就是为什么"把问题写下来"常常有助于解决问题。
4. 内化社会文化,形成思维习惯
母语是我们融入特定文化和社会的第一媒介,它承载了该文化千百年来形成的智慧、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 文化脚本:语言中包含了大量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捷径"或"文化脚本"。例如,中文里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内化了一种辩证的、长远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 社会互动:思考不仅仅是孤独的活动,很多时候是"社会性推理"的预演。我们在心中与他人辩论、设想如何说服别人、预测他人的反应,这些过程都高度依赖我们通过母语习得的社会互动模式。
一些重要的补充和例外
-
没有语言的思考:显然,并非所有思考都依赖语言。例如:
- 形象思维:艺术家、设计师、运动员经常进行视觉化、空间性或肌肉运动性的思考。
- 直觉和情感:很多瞬间的判断和情感反应是先于语言的。
- 深度专注状态:在某些高度专注的"心流"状态或解决特定问题时,人们可能会暂时脱离内部语言。
-
双语或多语者的思考:双语者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他们可能在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思考,甚至融合两种语言的思维优势。例如,用一门语言思考数学问题,用另一门语言思考情感问题。
总结
母语在人类思考推理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一个被动的"传声筒"。它更像是一个主动的架构师和塑造者:
- 它是工作台:为我们处理信息提供了操作平台。
- 它是滤镜:通过其词汇和语法,塑造了我们感知和划分世界的方式。
- 它是脚手架:为我们构建逻辑论证和复杂概念提供了结构支持。
- 它是文化基因:将社会共同体的思维习惯和历史智慧内化为我们个人的认知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不仅用母语思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沿着母语所铺设的轨道进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