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电机在嵌入式开发设计中尤为重要,几乎所有的嵌入式产品额执行单元都会涉及到它,尤其是BLDC,小到日常用的电动牙刷、大到我们平时骑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等,都离不开BLDC。无刷直流电机(BLDC)的电流采样是实现精确扭矩控制和过流保护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四种常见的BLDC电流采样方式:
二、低侧电阻采样
这是最常见、成本最低且最容易实现的方案。
原理:在三个电机相线的下桥臂MOSFET的源极(对地端)与地之间,分别或共同放置一个采样电阻。通过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I = V / R)计算出流经的电流。
连接方式:
单电阻:在逆变桥的直流母线负端放置一个采样电阻。它可以检测流经所有下桥臂的总电流,但需要通过特定的PWM模式和算法来重构三相电流。
三电阻:在每个下桥臂MOSFET的源极都放置一个采样电阻。可以更灵活地捕捉相电流,但对运放和ADC通道要求更高。
优点:
-
成本低廉:只需要一个或几个精密采样电阻和运放。
-
电路简单:采样端为地参考,无需电平移位,运放电路设计简单。
-
易于实现:与MCU的ADC接口直接。
缺点:
-
共模电压问题:采样点的电压会随着PWM开关在0V和母线电压之间剧烈跳变,引入巨大的共模噪声,对运放的共模抑制比要求高。
-
电流信息不完整(尤其单电阻法):在PWM死区时间或上桥臂导通时,无法有效采样电流,需要复杂的重构算法。
-
引入额外接地阻抗,可能影响驱动电路的稳定性。
-
适用场景:对成本敏感、性能要求不极高的通用变频器、风扇、泵等应用。三电阻法常用于高性能的FOC控制。
三、高侧电阻采样
原理:将采样电阻放置在逆变桥的直流母线正端。
连接方式:在母线电容的正极和逆变桥的正输入之间串联一个采样电阻。
优点:
-
可以检测到流入电机的总电流,包括续流电流,信息更全面。
-
采样电阻不破坏驱动电路的接地路径。
缺点:
-
极高的共模电压 :采样电阻一端的电压是母线电压(如24V, 48V),另一端是浮动的。测量其两端电压差需要能够承受高共模电压的差分放大器 或隔离运放,电路复杂且成本高。
-
同样存在电流信息不连续的问题。
-
适用场景:主要用于过流和短路保护,较少用于需要连续、精确波形控制的场合。
四、霍尔电流传感器
这是一种非接触式、基于磁感应的测量方法。
原理:利用霍尔效应。载流导体产生的磁场被霍尔元件感知,并输出一个与磁场强度(即与电流)成正比的电压信号。常见的有关芯式和开口式。
类型:
闭环霍尔传感器:通过补偿线圈产生反向磁场,使总磁通为零,精度和线性度极高,响应快,但成本也最高。
开环霍尔传感器:直接测量磁场并输出信号,成本较低,但温漂和线性度不如闭环式。
优点:
-
电气隔离:传感器与被测电路完全隔离,无共模电压问题,安全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
高带宽:能够准确测量高频变化的电流。
-
几乎无功率损耗:不引入额外的电阻,效率高。
-
可测量大电流。
缺点:
-
成本最高。
-
存在磁滞、温漂等误差,需要校准。
-
体积相对较大。
-
可能受外部磁场干扰。
-
适用场景: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驱等对精度、响应速度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合。
五、集成电流传感芯片
这是一种将采样电阻和信号调理电路集成在一起的"傻瓜式"方案。
原理:芯片内部集成了一颗精密的采样电阻和专用的电流检测放大器。放大器将电阻两端的微小电压差放大成一个MCU ADC可直接读取的电压信号。
优点:
-
设计简单:无需自行设计复杂的运放电路,节省PCB空间和设计时间。
-
性能优异:内部放大器通常具有高共模抑制比、低漂移和固定的增益,精度有保障。
-
灵活性:既有低侧配置的芯片,也有能承受高共模电压用于高侧采样的芯片。
缺点:
-
成本高于分立方案:比自行用电阻+运放搭建要贵。
-
仍有导通损耗:因为内部有采样电阻。
-
功率和耐压受芯片限制。
-
适用场景:空间受限、追求快速开发、同时对性能有一定要求的消费电子、便携设备、中小功率驱动器等。
六、总结与对比
| 采样方式 | 原理 | 优点 | 缺点 | 典型应用 |
|---|---|---|---|---|
| 低侧电阻采样 | 测量下桥臂电阻压降 | 成本低,电路简单 | 共模噪声大,信息可能不完整 | 通用变频器,低成本FOC |
| 高侧电阻采样 | 测量母线正端电阻压降 | 接地完整,适合保护 | 需高压差分放大器,成本高 | 过流/短路保护 |
| 霍尔电流传感器 | 霍尔效应磁感应 | 隔离,无损耗,高带宽,大电流 | 成本高,有温漂,体积大 | 伺服驱动,汽车,工业机器人 |
| 集成电流传感IC | 内置电阻和放大器 | 设计简单,性能稳定,高CMRR | 成本高于分立方案,有损耗 | 消费电子,紧凑型驱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