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能写80%的代码,却写不到95%?我成了"AI代码售后工程师"
作者:天天摸鱼的java工程师 发布于:2025年11月14日
👀 写在最前面:AI写代码,写到80%就"罢工"了?
最近在用 TRAE SOLO 做一个 AI 智能报销系统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大模型能帮我把项目从 0 写到 80%,但剩下的 20%,它写不了。
准确来说,是写得"不够好"。
- 它能秒出结构,但变量命名让我头皮发麻;
- 它能生成接口,但对接老系统时总出Bug;
- 它能跑得动,但跑得不稳、不安全、不规范。
于是,这个身份就悄悄诞生了:
"大模型代码售后工程师"
这个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发者",而更像是「模型生成代码的品控员」「AI输出的验收官」「从80%到95%的缝合师」。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经历过那种 "模型写得飞起,我改得头秃" 的开发体验,欢迎和我一起聊聊这篇文章的几个核心观点:
🧭 一、大模型能帮你启动项目,但不能帮你上线项目
作为一名 Java 开发老兵,我接触过无数工具,从IDEA插件、代码生成器,到低代码平台,但没有什么工具像 TRAE SOLO 这样彻底颠覆我的开发认知。
用它开发时,我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
用 SOLO coder 生成初始化项目结构
👉 输入一句话:"开发一个支持OCR识别的报销系统",它就能自动生成:
- Spring Boot 项目骨架
- Controller / Service / Entity 分层结构
- 接口文档 + 数据结构说明
-
用模型完成核心业务逻辑生成
👉 比如"识别发票有效期并判断是否可报销",模型能直接生成OCR解析 + 规则判断 + 异常处理。
-
用 DiffView 对比模型代码与已有代码的差异
👉 这是我最喜欢的功能之一,能快速识别潜在Bug,比如模型生成的日期比较逻辑不兼容JDK8的LocalDate。
看起来已经很"全能"了对吧?但问题来了:
它生成的代码,是"能跑起来",但不是"能上线"。
🧩 二、从80分到95分:这20%的鸿沟,模型真的跨不过去吗?
很多人说,大模型已经能写绝大部分代码了,我们是不是要失业了?
我的答案是:不会失业,但你角色变了。
我把大模型生成的"80%代码"称为: "形式正确,语义模糊" 。
- 它知道要写什么,但不知道 为什么这么写;
- 它知道怎么调用API,但不知道这个API背后的 业务边界;
- 它知道逻辑流程,但不知道这个逻辑是否符合 团队规范、性能指标、安全要求。
而这些,正是我们工程师从80分做到95分、甚至99分的关键能力。
🔧 举个例子:模型生成的"万能异常捕获"
在我最近用 TRAE SOLO 开发的项目里,模型生成了这样的异常处理逻辑:
php
try {
// 调用OCR服务
} catch (Exception e) {
log.error("OCR failed", e);
}
它没错,但也没对:
- 没有区分网络异常 vs 数据格式异常
- 没有返回前端友好的错误码
- 没有上报监控系统,无法追踪
所以,我手动改成了:
csharp
try {
// 调用OCR服务
} catch (HttpTimeoutException e) {
log.warn("OCR超时", e);
throw new BusinessException("OCR服务响应超时,请稍后再试");
} catch (FormatException e) {
log.error("返回数据格式错误", e);
throw new BusinessException("OCR服务异常,请联系管理员");
}
这就是 "售后工程师" 的价值所在。
🧠 三、大模型不是"替你写代码",而是"和你共创代码"
很多人误解了大模型的角色,以为它是 "接班人",其实它更像是 "合伙人"。
我在和 TRAE SOLO 协作开发时,内心是这样的:
- 它帮我清空脑中思路,快速形成草图;
- 它帮我节省重复劳动,比如 CRUD 接口、配置文件;
- 它帮我发现我没想到的测试场景、边界问题;
- 它甚至在我疲惫时给我灵感(是的,我有时候会和它"对话式编程")。
但最终,决定代码能不能上线、是否稳定运行的,依然是我。
所以,我把我的角色从"程序员"调整成了:
AI开发合作者 + 代码质量控制官 + AI输出润色器
这三重身份,正是每个走在前沿的工程师未来所必须具备的。
🔁 四、我如何用 TRAE SOLO 做"代码售后"?
除了前面提到的 DiffView 和 SOLO coder,其实 TRAE SOLO 还有几个低调但巨实用的功能,适合"售后阶段"使用:
✅ 1. 自动生成测试脚本
- 支持Junit5、Mockito等框架
- 测试数据基于接口自动Mock
- 能提前暴露边界值问题
✅ 2. 任务追踪系统
- 每次模型调用、每段代码生成都有日志记录
- 出问题能快速回溯"是我写的,还是AI写的"
- 非常适合多人协作和代码审计
✅ 3. 多模型对比生成
- 我经常用Qwen和MiniMax对比生成同一段逻辑
- 再人工挑选最优实现
- 就像"代码A/B测试",非常提升质量
📌 五、写在最后:我们不会被AI替代,我们在AI之后
很多人问我:你写Java 8年,现在还写得动代码吗?
我说:不是我写得动,而是我选择怎么写。
我可以用键盘撸到底,也可以让AI和我一同构建系统。
但我知道,真正能让项目上线、稳定跑在生产环境的,不是AI的输出,而是我对代码质量的坚持、对系统边界的把控、对功能上线的负责。
"AI可以写到80%,但上线要95%,
这15%,是我们工程师的专业价值。"
所以,不用焦虑,不用恐慌,
只需要拥抱AI,用 TRAE SOLO 做你的搭档,
你就已经走在了大多数人前面。
📢 本文首发于掘金,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实战分享,欢迎点赞 👍 收藏 ⭐ 关注 👀,
也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当过"AI代码售后工程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