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11 月18 日,看似平常的一天,却因为互联网骨干平台之一------Cloudflare突然「挂了」而变得不再平常。包括 X 、ChatGPT、Canva 等大牌服务纷纷出现访问中断、500 错误、刷屏报错。谁也没想到,我们所赖以为理所当然的网在的体验,竟在一瞬间被抽空。
Cloudflare 故障的时候,我正好在试一个 AI Coding 工具。写着写着代码突然连不上依赖,接口全红,IDE 崩溃得比我还快。我当时以为又是我电脑抽风了,重启、切网、VPN 换出口,没用。等我刷到消息才意识到------不是我不行,是互联网病了。
Cloudflare 全球波动,3 个小时才全面恢复。有人说这次锅是 600G 的 DDoS 大火箭,有人说是内部配置冲突,还有人说是混合因素叠加。但说实话,我对原因并不敏感,真正戳中我的,是它所暴露出来的技术债务。 具官方发文描述:
出错原因并非黑客,而是一份自动生成的配置/特征文件意外膨胀,导致其边缘代理或交通分配系统崩溃。Cloudflare 自己称,错误文件比预期大 两倍,系统读取该文件时出现失败。
我们这两年沉迷 AI 开发,写代码的速度飞起来了。自动完成、自动补全、自动生成、自动优化,写后端像打游戏开了神装。可代码写得快,不代表系统设计想得深。越来越多人在不考虑扩展不考虑兼容不考虑故障隔离的前提下疯狂推进上线。因为能跑、能用、能交付、能拿成果,至于底层怎么支撑,反正以后再说。
以后再说这四个字,是技术债务最大的利息来源。Cloudflare 倒下的这三个小时,让我忽然意识到:那么庞大的基础设施尚且要为自己的技术历史买单,我们这些写业务、写服务、写 AI 应用的人,就更逃不掉。
现在 AI Coding 很强,能帮我们写出整段整段看起来没毛病的代码。但你只要让它接手 3 个月以上的项目,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逻辑是对的,结构却在一点点变形,能跑但越来越难维护。**这不怪 AI,它没有生活经验,也没有技术债务意识。它天真,它怕错,但它不怕乱。
真正怕乱的人,是我们。Cloudflare 这一战让我重新想起一个经典段子:
程序员不是修 Bug 的,是偿还技术债务的。
而最反讽的是,我们还在往信用卡里更用力地透支。
当晚我把白天 AI 写的一段脚本翻出来看,虽然功能没问题,但异常处理缺失、资源释放不完整、逻辑耦合过高------跑得飞快,但埋雷更快。我就在旁边给它加补丁,就像给未来的我留一条回家的路:
python
# 未来你看到这里的时候别骂我,我是真的有反思过
try:
result = core_operation(data)
except TimeoutError:
logger.warning("Timeout occurred, retrying...")
return retry_operation(data)
finally:
cleanup()
我边写边笑。笑自己当初以为效率越高越好,现在反而懂了速度不等于稳定。
Cloudflare 三小时恢复之后,整个技术圈一边继续吐槽,一边继续用。那种爱恨交织的感觉特别熟悉,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历------系统崩了,客户在问,领导在追,自己在凌晨修,熬过危机的那一秒你喊老子不干了,等服务恢复又默不作声继续上线下一个版本。
我们都一样。Cloudflare 也一样。不是说 Cloudflare错------它已经做得够好了。而是这三个小时再次提醒我们所有写代码的人:写得快,是红利;修得动,是实力;撑得住,是底气。
写得惊艳不是水平,写得久才是。
如果哪一天 AI Coding 能做到自动识别技术债、自动重构、自动治理,那将会是开发领域真正的革命。但在那之前,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面对一句老话:
出来混的,技术债迟早要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