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张操作系统分层架构示意图,清晰展示了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再到硬件的层次结构与功能模块,可从以下维度解读:
1. 层次划分与核心组件
| 层次 | 组件与功能 |
|---|---|
| User space(用户空间) | - 应用程序(App1、App2等):运行用户业务逻辑的程序。 - C library:封装系统调用,为应用提供统一的接口(如标准C库)。 |
| Kernel space(内核空间) | - 系统调用接口(System call interface) :用户空间与内核交互的桥梁,应用通过它请求内核服务。 - 核心功能模块 : - 进程管理:负责进程的创建、调度、销毁等。 - 内存管理:管理系统内存的分配、回收、虚拟内存等。 - 文件系统支持及类型:提供文件系统抽象,支持ext4、FAT32等不同文件系统类型。 - 设备控制:管理硬件设备,包含存储驱动、字符设备驱动(键盘、鼠标等)、网络设备驱动(网卡等)。 - 网络:处理网络协议栈、数据传输等。 - 硬件支持模块:CPU支持代码、CPU/MMU支持代码,适配不同硬件架构,提供底层硬件支持。 |
| Hardware(硬件层) | 包含CPU、RAM(内存)、存储设备(硬盘等)、字符设备(键盘、显示器等)、网络设备(网卡等)等物理硬件。 |
2. 架构意义与设计思想
- 分层与隔离:通过用户空间、内核空间、硬件层的分层,实现"硬件抽象"和"权限隔离"------用户程序无法直接操作硬件,需通过内核的系统调用间接访问,保障系统稳定性。
- 模块化设计:内核按功能拆分为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控制等模块,各模块职责明确,便于维护和扩展(如新增文件系统类型、支持新硬件驱动)。
- 典型应用:这是Linux、Unix等现代操作系统的经典架构模型,解释了应用程序如何通过C库和系统调用,借助内核的各功能模块与硬件交互,是理解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的核心参考框架。







- 多级存储结构与地址空间




- CPU工作原理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