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异性抗体(TsAbs)凭借 "免疫细胞衔接、免疫激活、信号阻断" 三重核心机制,依托多元化技术平台快速推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革新方向,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与结构复杂性仍是临床转化的关键挑战。
一、核心作用机制:三重靶向的协同杀伤逻辑
TsAbs 的作用机制围绕 "精准靶向 + 免疫调控" 展开,核心分为三类,且至少包含 1 个免疫细胞靶点(T/NK 细胞)和 1 个肿瘤相关抗原(TAA):
1. 免疫细胞衔接器(ICE):桥接杀伤的核心模式
- T 细胞衔接器(TCE) :
- 经典设计:TAA/CD3 / 共刺激分子(如 CD28),通过 CD3 激活 T 细胞第一信号,共刺激分子提供第二信号,强化增殖与存活;
- 创新优化:双 TAA 靶向(如 HER2/VEGFR2/CD3),克服肿瘤异质性与逃逸,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证实其抑瘤效果优于双抗;
- 半衰期延长:融入白蛋白结合 sdAb,解决 scFv 等小片段半衰期短(如 BiTE 仅 2 小时)的问题,减少给药频率。
- NK 细胞衔接器(NKCE) :
- 靶点优先级:激活受体选择顺序为 CD16 > NKp46 > NKG2D,多采用 CD16 特异性 scFv 替代 IgG Fc,降低副作用;
- 设计策略:双 TAA+NK 受体(如 CD16/CD33/CD123),提升治疗窗,适配血液瘤治疗。
2. 免疫细胞激活:强化效应细胞功能
- 核心逻辑:靶向免疫细胞共刺激受体(如 CD28、4-1BB)或细胞因子受体(如 IL-15R),直接激活 T/NK 细胞,无需依赖肿瘤细胞桥接;
- 代表案例:CD3/CD28/CD38 三抗,体外杀伤活性比 CD38 单抗高 1000-10000 倍,通过双重激活 T 细胞提升疗效。
3. 双信号通路阻断:解除免疫抑制
- 设计思路:整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CTLA-4)与促瘤信号阻断靶点(如 VEGF、TGF-β),双重解除免疫抑制;
- 优势:重塑肿瘤微环境,提升免疫细胞浸润与活性,适配实体瘤治疗。
二、代表性技术平台:模块化设计驱动研发
全球领先企业依托专属平台突破 TsAbs 结构与工艺瓶颈,核心平台各具特色:
1. Sanofi × Innate Pharma:ANKET™平台(NKCE 方向)
- 核心设计:靶向 NK 细胞激活受体(CD16/NKp46)+ TAA(如 CD123),构建三特异性 NK 细胞衔接器;
- 进展:CD16/NKp46/CD123 三抗进入临床二期,适配多种血液瘤。
2. Harpoon Therapeutics:TriTAC™系列平台
- TriTAC™(基础平台):CD3(scFv)+ TAA(sdAb)+ 白蛋白结合域(sdAb),6 种构型可选,通过白蛋白延长半衰期至 3 周左右;
- ProTriTAC™(靶向激活):引入肿瘤微环境酶切序列,仅在肿瘤部位激活 CD3 结合,降低脱靶毒性;
- TriTAC-XR(长效低毒):循环中缓慢激活,减少体循环药物丰度,降低 CRS 风险。
3. Numab Therapeutics:MATCH™平台
- 核心结构:同源异二聚体,含 6 个抗原结合位点,VH-VL 界面稳定,不易聚集;
- 优势:CMC 特性优异,模块化组装适配多靶点组合,是目前最灵活的多特异性抗体平台之一。
4. 其他主流平台
- Zymeworks PROTECT、Ablynx 纳米三抗平台、Dragonfly TriNKET、罗氏 TriFab-Contorsbody 等,聚焦结构稳定性与生产效率优化。
三、临床进展与全球布局
1. 国际领先管线
- 赛诺菲:CD3/CD28/CD38(临床一期)、CD16/NKp46/CD123(临床二期);
- Harpoon:TriTAC™系列实体瘤候选药,处于临床早期;
- 核心适应症:血液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为主,逐步向实体瘤拓展。
2. 国内布局现状
- 入局企业:基石药业、惠和生物、嘉和生物、泽璟制药等,多处于临床一期;
- 代表性产品:
- 惠和生物 CC312(CD19/CD3/CD28):国内首个、全球第三个基于 CD28 共刺激的临床阶段三抗;
- 基石药业 PD-L1/4-1BB / 白蛋白三抗:从 Numab 引进,临床一期推进中;
- 百利药业:布局 3 款四特异性抗体(如 PD-L1/CD3/4-1BB/CD19),均进入临床一期。
四、核心挑战与展望
1. 主要瓶颈
- 安全性风险:高度激活免疫系统易引发 CRS,需通过靶向激活、缓慢释放等设计优化;
- 结构与生产:多片段融合导致聚集风险高、纯化难度大,依赖平台化工艺解决方案;
- 靶点组合:需平衡特异性与协同性,避免靶点冗余或功能拮抗。
2. 发展趋势
- 技术升级:向四特异性抗体延伸,整合更多免疫调节信号(如 IL-15、NKG2D);
- 适应症拓展:从血液瘤向实体瘤、自身免疫病延伸;
- 国内突破:企业通过自主平台搭建与 License-in 结合,加速临床转化。
总结
三特异性抗体的核心革新在于 "模块化设计 + 多机制协同",依托 ANKET™、TriTAC™、MATCH™等平台突破结构与工艺瓶颈,已成为下一代抗体疗法的核心竞争赛道。尽管 CRS 与生产复杂性仍需攻克,但随着临床数据积累与技术迭代,其有望在肿瘤治疗中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双重突破,国内企业也正逐步从跟随走向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