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孟健。
上周末,创业的第二个月,我收到了第一笔客户订单。
到现在,短短一周内已经破千刀,并且收入还在刷新新高。

我给自己的 0-1 目标是:3 个月内赚到 1,000 美元,走出"新手村"。
现在提前达成,内心非常激动。
当然,最激动的应该还是第一个有收入的晚上,享受到了躺赚的快乐,也很符合"边际递减"的原理。
这篇总结原本几天前就想写,无奈竞争太激烈,我连续工作了十天应对各种变化和危机。
今天终于在休息的空档把整个过程和方法论写出来,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由于竞争关系,产品本身暂不公开,但思路和实操细节全分享给大家。
01/ 3 小时上站的实战
当天发现需求,当天上线
我们团队有一条铁律:当天发现的新需求,必须当天上线。
对于创业来说,市场不会等人,速度就是优势。
这个订阅站是我做的第二个订阅型站点。
此前线下借助 AI 编程的杠杆,我们在一个月里做了近 30 个小产品,已经练就了「3 小时上站」的节奏,而且质量不算差。
竞品拆解:需求强、对手弱点清晰
发现需求时已经是晚上 7 点。
我快速做了市场调研,去 Reddit、Twitter、YouTube 追溯来龙去脉。
结论:需求足够强烈,竞品登上了 Google SERP 第一,但存在明显短板:
-
功能是假的,基本不可用
-
SEO 一般
-
优势在于 Twitter 运营和极简交互
能上第一,说明需求强、市场尚无更好产品,这是机会窗口。
MVP 策略:真存储 + 假队列 + Waitlist
不过当时只有 3 个小时,所以我也决定先不对接实际的 API,一个是我对这类需求的 API 也不是特别熟悉,对接起来时间不够,第二是遵循 MVP 思想,先验证市场需求,再完善产品。
于是,我快速做了一个设计和体验更丰富的站点,而且对接了真实的后台存储(因为我很熟,所以确信加了真实存储也能在 3 小时内搞定),然后同样做了一个假的等待排队,但多了一个 waitlist。
这是我认为和竞品拉开差距的地方,对面做的是个假的,没有后台去看用户的意愿。
我虽然也是个假功能,但是加了真实的 waitlist,这样我就能在后台看到有多少个用户对这个产品有意愿,这也是很多业界产品的通用做法。
02/ 上线 48 小时的惊喜与危机
当天上完站我就回去了,直到第二天开会,数据复盘的时候,感觉到和之前的网站不一样的地方。
GSC 还没出数据,GA 实时在线已有上百人,Clarity 显示上千访客。

一搜发现站点直接冲上 Google 第一。Waitlist 也超百,需求被验证,我立刻决定对接真实能力。
于是我优先上了一版对接真实 API 的版本,以及真实的队列。但上去后我发现有几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PI 成本失控
一个是 API 的成本不小,排队状态下,每小时能烧掉 1--2 美元。一天几十刀,没开始赚钱就要亏钱。
我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队列机制,也就是一个成本锁,我让它在排队的机制上加上延时节流,保证 3 天 10 美元的节奏运行,这套设计非常复杂,测试起来也不容易,导致大量时间浪费在这了。
队列把数据库打挂
第二个是我直接用 DB 去实现队列,导致读写请求过于频繁,直接把连接池耗光了,数据库出现了不可用的情况。
这个时候技术还算有点作用了,当时我去搞了一个 redis,把队列逻辑迁移到 redis 上,加了缓存,不至于把数据库打挂。
支付审核的不确定性
当时一般支付都要审核个好几天,而且海外支付收得特别紧,你基本上被拒 1 次,就要等 3 个月了,这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当天我搞到了凌晨 3 点,和 AI 一起挨个确认支付合规的细节。
我记得已经很久没有到凌晨 3 点了,毕竟年龄大了,熬不住了。
而且我出来创业有一条原则,就是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但那天晚上我打破了这个原则,到了关键时刻,也是必须做出的取舍。
第二天中午醒来,发现了一个好消息,支付审核一次通过,这次通过的很快,可能归功于我和 AI 反复斟酌和确认每个细节。
于是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赶紧在当前就把支付对接了,现在 Codex 的能力真的挺强,登录支付基本上就是一次成功了。不过测试还是有点麻烦,需要手动搞两套环境去验证。
接完支付之后,我在生产环境自己下了个单,作为这个产品的首个客户,Creem 还给我发了个邮件庆祝。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是真实用户该有多好。
然后我扫了一眼 GSC,24 小时已经出词了,而且四个指标都非常的夸张,远超我此前的任何数据,再看一眼 GA,DAU 直接好几千,我之前每日的 uv 基本上最高只有 100:

对接完支付,第二天起来发现,竟然实际用户出单了,而且出了十多单,于是就有了这条朋友圈:

03/ 防守与反击
然后也在这天我发现了很多竞品,都排上来了,感到很大的压力,于是就展开了多项工作,去做防守和反击。这里提两个比较大的事项:Affliate 和 EDM。
Affiliate(联盟)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没有接触过海外的 Affliate,像这种联盟营销的路子,其实也是 SEO 赚钱的一种玩法,基本上通过联盟平台 CPA 或者 CPS 去赚取收益。
在我排名往下掉的那几天,我的 email 上收到了很多合作意向,其中一个是 Affliate 的,这个团队很有意思,他们通过 SEO 手段拿到了第一的排名,然后想让我这个产品提供 Affliate 的方式给他:

当时我确实比较焦虑排名往下掉的问题,但是我又不可能大动干戈地去注册 Affliate 平台,那套机制本身太复杂而且还得给平台付很多钱,所以我跟他约定了一个简单的方式,我这边实现统计看板,按月给他结算。
一周下来,我们聊了 20 几封邮件了,对于海外来说,Gmail 相当于是微信了。
在后来,我还去购买了好几个平台推广,然后在我的管理后台做好 utm 跟踪统计:

事实证明,这是个非常好的防御手段,目前我通过 Affliate 过来的已经好几十单了,几百刀的收益,而且在 SEO 排名下掉的时候,稳住了我的用户访问,甚至活跃用户越来越多了,这是真正的目标用户群体。
EDM(邮件营销)
第二个我觉得挺有用的手段是 EDM,也就是电子邮件营销。
刚刚说了,海外的邮件相当于国内的微信,所以用户触达通过邮件效果非常好。
我对于 EDM 的尝试还非常初级,只做了 waitlist 的召回。
在统计到 waitlist,接了支付之后,我就去把我的 resend 升级成 pro 了,通过批量的脚本,对用户进行了一次付费召回,这个漏加了统计代码,我预估召回率大概能在 1%左右。

其实 EDM 还有很多玩法,我也在逐步学习中,比如合适的时机,Welcome、Onboard、Cart、Newsletter 等等,这是做海外产品的必备手段。
SEM(投流)
当然还有一项大的动作在进行中,可惜的是我还没有特别弄明白,就是 SEM。
投流我认为是一个比较黑盒的事情,一个是投放模型需要学习,所以前期必然是亏损的。
另一个是受限于素材、预算、出价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这个周期就比较漫长。
等我未来把 ROI 能够跑正了之后,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
我个人认为,对于做好的产品来说,SEO 是基础,SEM 才是真正的增长飞轮。
04/ 其他站点(成功/练手/失败)
当然除了这一个产品之外,我们还做了二十多个产品,都当做练手尝试,下面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做的一些没有成功的站点:
这个站点算是我初步成功的站了,它是魔兽军团的一个新的限时活动,我做的这个满足了用户的游戏资讯需求,也是我成功申请到 adsense 的第一个站,目前每天的 uv 在一两百左右,现在也给我带了几美金的收入,我预计这个站点的收入大概是 10 - 100 美元左右。

当然新的产品成功后,这个站点我好久都没时间去迭代了。
剩下的就是一些不赚钱的练手站,比如这个小游戏站:

另一个小游戏站:

另一个游戏资讯站:
期末成绩计算器:

摩斯密码工具站:
团队里数十个站点我就不一一枚举了,相信大家已经理解我们所做的事情。
05/ 产品方法论与心态
为什么不能是 CEO?
我记得在我离开大厂之前,有很多人问我创业是不是去做 CTO,当时我回了一句:
为什么不能是 CEO?
可能程序员朋友都会觉得我是狂妄自大,但我的创业目标是非常坚定的。
说实话,如果创业还是做技术,那我不如继续待在大厂,更舒服地做技术。
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技术永远决定不了产品,就算是 CTO 也不行。
我的上一家大厂,已经非常尊敬技术了,技术和产品分两条汇报线,相互之间是合作关系,不是汇报。
从产品的视角里看,技术永远都是资源,本职工作就是做好需求,所以技术搞来搞去,就是降本增效那一套。
现在 AI 时代创业,我个人认为初创团队,是不需要 CTO 的,产品经理完全可以自己搞定 MVP,快速做市场验证。
程序员出来创业,最缺乏的是对产品的洞察,对商业的判断,容易沉浸在自己所谓的奇思妙想和解决方案里。
我真正去接触产品、商业、销售、运营,其实也就是这一年的事情,在之前基本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做技术。
所以在我出来前,有人问我是不是去做一个博主?我的回答还是犹豫的,当时只是说还想去试试做产品创业可不可行。
其实出来之后,我的方向非常笃定和聚焦,我基本上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 AI 编程出海的事情上,自媒体投入很少。
因为在我看来,自媒体我想要做随时都可以做,但真正做出海产品,对我来说是更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心里是没底的。
这次能在短短不到 2 个月的时间内跑通商业闭环,产品上线一周就能赚到千刀,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越来做产品,我真的可以!
目前对我来说,产品和商业已经没有任何神秘感了。
读书与方法论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了很多产品、创业相关的书,包括苏杰、俞军等诸多产品专家的著作。
俞军老师的书我看了两遍,主要是因为这本书写的实在是太理论了,很多经济学的知识,看完了头脑空空。
为了学到一些东西,我还是硬着头皮去看了第二遍,并且做了笔记:《为什么你的 AI 产品总是做不起来?90%的人忽略了这两个底层模型》。
在所有的书籍里,我觉得收获最大的还是精益创业,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要求团队所有的产品都需要去画精益画布,想清楚商业,才等于想清楚产品。
这是我自己按照创业目标的推演,按照 AARRR 来推算的数据情况:

我觉得精益创业让我意识到了,AARRR 不只是个漏斗模型,它还是个反馈模型。这个推演我做了好几次,也和大家一起推演过,以确定我们的初创目标。
我记得第一次推演的时候,是周末,那时候北京还在下雨,天气很阴沉。我独自在会议室的白板上进行推演测算,推演之后,我的心情和天空一样灰暗,真正感受到了创业维艰。
我经常跟自己说,一定要跳出程序员的视角,不要老想着解决方案,要去看技术之外的东西。当我测算完之后,我真正理解了,这么多客户,这么多用户,要怎么去获得?你要认清了现实,根本不会去自嗨了,只会感觉到深深的压力。
那个时候已经去做了几个站了,基本上没拿到什么正反馈,团队士气不高,大家也都比较迷茫,充满了不确定性。我觉得作为一号位,首要职责就是想清楚方向,不能既要又要,当所有人失去信心的时候,必须要坚定信心,拨开迷雾,给出指引。
当时我分析了一下我们的优势,主要就是效率,我们一定要利用好 AI 编程的杠杆,把执行力拉满,从而打出差异化优势,像当天必须上站,每天必做的找词、外链、复盘、内链 SOP 确定下来,标准执行,至少做 10 个订阅、100 个流量。
这样定量地进行了目标的拆解,大家更有确定感,也确实从数据反推是需要这么做的,剩下的交给不断地自我成长和时间,理论上去博一个最大概率。
在这个战略确定了一周后,我们就迎来了第一个产品的爆发,真正把这套模式从 0-1 跑通了。
我想说的是,做产品的要求其实说高也很高:
你需要有理科思维,通过数据来验证。
你需要有文科思维,有同理心。
你需要有动手能力,做实验验证。
还需要有批判精神,反复琢磨论证。
差异化优势
最后,产品最重要的还是打出差异化优势。我们的差异化优势除了效率方面,其他方面都有一定的短板,我所做的就是尽可能让团队尽快成长,弥补自身的短板,也是变相提升了差异化优势。
比如,上周刚和团队培训分享了设计层面的知识,大家的审美一下子就上来了,站点都美观舒服了很多。
之前不断灌输的需求分析,市场调研,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很多事情,每个人的产品 sense 都在提升。
在短时间内持续学习,快速成长,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差异化优势之一。
06/ 人性三关------贪婪、恐惧、狂妄
说完产品,来聊聊创业。
之前很多人问我,到底要到什么样的阶段才可以出去创业?当时我回答的不是很好。
经过这几个月的不断思考,我反思了一下为什么我一年前不认为可以创业,今年就出来了。
总结起来,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与人性的对抗,我选出三个需要对抗的人性和大家展开聊聊。
贪婪

我认为贪婪是人类的排名最靠前的人性,几乎所有人的本性都是贪婪的。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他的目标是赚钱,你问他赚多少钱会够,不论他回答多少钱,其实都是不够的。
当你赚到 1 万的时候,你想赚 10 万,然后想赚百万,千万,很多赚几个亿的老板,会想他们为什么不能成为马云。
这就是人性的贪,也是最难克服的一点。
佛教劝人放下,道教主张无为,其实本质上是教我们如何克服贪婪的人性。
创业来说,我认为必须要克制贪婪,否则会陷入到万丈深渊,无法自拔。
拿俞敏洪举例,当年新东方要上市的时候,收到了某家大的证券公司 1 个亿的投资,要求新东方在国内上市。
当时一个亿已经打到账上了,但是俞敏洪发现国内没有教育培训公司上市的先例,必须要借壳上市,虽然有很多公司都是借壳上市的,但是他还是认为其中有风险,果断将这一个亿连本带利地还了。
没过几天,这家证券公司就出事了,公司负责人被抓,其实这家公司已经暗中操作了股票,就等新东方上钩大捞一笔。
如果当时没有俞敏洪的坚持,可能也没有现在的新东方。
我们创业,面临的是极其复杂的商业环境,我觉得一定要不断警示自己: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拿我们遇到的事情举例,就是之前沸沸扬扬的 comet 的 referal,做出海的人应该都关注了这个事情。
这件事情从一开始,我就不看好,也从来没有把它算在我们的正常收益里,因为它的 CPA 非常高,事出反常必有妖。
所以当时我们没有像一些人去搞投流,花很大精力弄,只是花了 2 小时顺手发了一下。
果不其然,最后 partner 是被封了的,如果投入过多精力在这上面,非常不值得。
我觉得对抗贪婪,最重要的是两个字------原则。
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底线就会被无限突破,你要想清楚自己的原则是什么,底线是什么。
拿我们做 SEO 举例,我定义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蹭品牌词,只做需求词,更不要去碰黄赌毒,擦边都不行。
谁都知道这些东西流量来的很快,很容易拿正反馈。但当你毫无下限地去赚钱的时候,最终会被金钱反噬的。
还是拿俞敏洪举例,他曾经在生死线上走过来的,遭遇了抢劫,这名歹徒之前抢过的六个老板,毫无例外全都死于非命了,只有俞敏洪侥幸活了下来。
这个歹徒是通过度假村的生意和俞敏洪合作,俞敏洪先垫付了 3 万元,后来这个钱一直没还,歹徒恳请俞敏洪宽限一年还,俞敏洪说做个朋友,就答应了。
可能是这件事种下了一个善因,导致最终抢劫的时候,没有对俞敏洪下死守。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依旧相信这世界上有因果,就像康德说的物自体,超过了人类目前的认知,换句话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很多人会去积德行善,并不是做样子,而是相信世界上的真善美。
过犹不及,这是道家的智慧。做事留一线,坚守自己的原则。
这个道理在很多时候都是通用的,你看飙高音的节目,如果一个选手高音飙到极限,它一定没有美感,反而是留有一些余地的高音,更能带来震撼。
雷军不顾投资人的反对,坚持硬件利润率不超过 5%。
俞敏洪将一对一家教的比重控制在 35%以下。
董明珠拿出 300 亿做科研投入,数控机床技术直接打败了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这些人不是在作秀,而是有自己心中的坚守,最终获得高成就的大佬,绝不仅仅是靠运气。
我马上要启动知识付费了,我也给自己定了一条标准线,知识付费的收入不能超过总收入的 35%。
突破了内心的贪婪,才能真正掌控自我,也就拥有了创业成功的初步条件。
恐惧

恐惧同样是很难克服的人性。回想起去年我为什么没有选择出来创业,很大的因素就是------恐惧。
恐惧离开大厂之后,失去收入,同时也失去了赚钱能力,再进大厂不一定那么容易了,最终可能去送外卖。
恐惧自己的贷款还没有还完,最终可能卖房还债。
恐惧自己创业孤立无援,陷入绝境。
恐惧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克服恐惧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仔细想想,我们生来就是一无所有,死去也将一无所有,为什么在拥有过后,就那么恐惧一无所有呢?
一无所有绝不可怕,真正不恐惧一无所有的人,才能真正拥有。
这个人生哲理需要一定的阅历才能明白,经历了很多磨难之后,才会产生信念,车到山前必有路。
当真正面临生死之后,才会发出感慨:除了生死,再无大事。
这是看过蔡磊先生的书之后最大的感悟,真正面临的大恐惧是生死,而不是其他。
最近国际形势紧张,战争可能一触即发,抖音已经被我刷成了军事频道。
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死亡真的有那么恐惧吗?
人最终都是要死的。
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情景下写出那句名言?
我们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
朝鲜总统亲自证明,只有中国的志愿军战士没有犯下暴行,没有射杀平民。
他们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吗?绝对不是,而是他们有内心坚守的东西,超越了生死。
我相信战争来临时,当下时代会有更多的汉奸,有更多卖主求荣的人。
但同时也相信,民族精神是刻进中国人基因的。
苟利国家生已,死岂因祸福避之。
当真正克服生死恐惧的时候,我们就是无敌的。
狂妄

说起狂妄,我觉得佛教定义的五毒很形象------贪嗔痴慢疑。
其中痴指的是愚昧,慢指的是傲慢,疑指的是怀疑并固执,这三个加起来,可以说是狂妄。
这也是最基本的人性。我们往往将所有的功劳归于自己,所有的过错推给他人。
在创业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一点,团队在分析竞争对手的时候,一直在批判对方的缺点。
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我始终强调,你看竞争对手,一定要看他的优点,而不是批评缺点,给自己优越感。
这让我想起之前的一个下属,绩效不太好,他问了我一个问题:
"公司内那些级别高的人,他们的技术太菜了,完全靠时代红利,最新框架都不了解,凭什么他们级别那么高?"
当时我的回答大致是,每个人有自己的时代和际遇,他们时代有自己的框架技术,我们不能紧盯着某一个具体技能来评判,更要看他们的综合素质,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
当然那位同学肯定是对我这段话嗤之以鼻。
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如果你掌握的技能都是 how-to 的技能,不说别的,在这个时代,已经可以被 AI 取代了,AI 发展几年,一大批程序员就会失业了。
退一步来说,你当前年轻,不知天高地厚,等你老了,别人照样也会说你不懂新技术,凭什么在这个位置。
这世界上本就不存在绝对公平,所有的事情都是错综复杂的,而人性就会推着我们不会客观多角度分析问题。
所谓骄兵必败,在创业上,一定要克服这种狂妄。你会发现,越成功的大佬,越谦逊。
07/ 后续目标与待办
最后,说一下未来的打算,目前 0-1 只能算是初步跑通,仅仅是个起点,接下来的目标是稳定的月入万刀。
其实月入万刀,已经和我抵得过我在大厂的收入了,纯粹的躺赚收益,也是几人小团队的一个生存线。
再接下来,我希望公司能够在明年冲击百万的 ARR,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千万收入,虽然它还是一个小公司,但我觉得已经有在时代立足的本钱了。
除了收益目标,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创业之路的成长和收获,眼下就有 ph 打榜、投流等等一堆难关要过,保持高速的成长,相信在 AI 的时代就能够不下牌桌,享受时代红利。
咱们下期再见。
🚀 想要与更多AI爱好者交流,共同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