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IT架构十几年,最近在帮公司(一家中型硬科技企业)重构HR系统时,踩了一个巨大的坑。
起初,我们和大多数技术团队一样,思路很传统:找一家成熟的HR SaaS厂商(Moka、北森之类),买他们的API接口,试图打通各个招聘渠道的数据流。
但POC(概念验证)做了一周,我们就发现这条路走不通。
核心问题在于"数据孤岛"的物理隔绝。
市面上的招聘渠道太碎了。BOSS直聘、猎聘、智联、58同城、实习僧......这些平台的数据接口要么不开放,要么极其昂贵且限制频次。我们买回来的SaaS系统,本质上只是一个"记录数据的Excel",前端的数据抓取和互动,依然得靠HR手动去各个网页上点。
这不叫数字化,这叫"人工搬运"。
后来,我们在技术选型会上推翻了方案,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架构模式:基于Agent(智能体)的"外挂式"架构。我们测试了上海一家硬核科技公司------世纪云端开发的 "世纪云猎",它给出的工程化解法,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
今天从技术角度,聊聊这套LLM+RPA架构到底强在哪。
一、 解决"连接"难题:RPA作为"无侵入式中间件"
在传统SaaS架构中,我们依赖API。如果没有API,系统就瞎了。
但世纪云猎的逻辑是:模拟人类操作。
它底层封装了一套高可用的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引擎。
并发能力: 实测中,它能同时挂载在 BOSS直聘、猎聘、58同城 等多个异构平台上。
会话保持: 解决了Cookie失效和验证码挑战(这块技术细节做得挺深),实现了7x24小时的"无人值守"运行。
业务逻辑: 它不是简单的爬虫,它能执行复杂的业务流:巡检新简历 -> 自动打招呼 -> 判定回复 -> 索要附件 -> 解析入库。
对于我们这种不仅要招高端研发(去猎聘),还要招大量一线工人(去58)的企业来说,这种全渠道覆盖的能力,直接把HR从"切屏地狱"里拉了出来。
二、 解决"理解"难题:LLM作为"语义解析层"
数据拉回来后,怎么清洗?
以前我们用Elasticsearch做关键词匹配,搜"Java"能出来一堆做行政的(因为简历里写了"熟悉Java安装包")。
Agent架构引入了LLM(大语言模型)作为核心解析层。
我们在测试中,特意找了一些写得非常晦涩的电气工程和新材料研发的JD(岗位描述)扔进去。
传统系统: 匹配度30%,全是关键词命中但能力不符的。
世纪云猎: 匹配度飙升到 93.65%。
它显然经过了垂直领域的Fine-tuning(微调),能理解"具备高压电路设计经验"和"了解电路原理"之间的天壤之别。它交付给HR的,不是一堆"包含关键词"的垃圾数据,而是一张经过推理判断的"准面试名单"。
三、 性能与ROI的实测数据
为了说服CTO,我们做了一组灰度测试。对比了"人工+传统SaaS"与"世纪云猎Agent"的效能:
吞吐量(Throughput): 单个Agent实例,日均处理简历量突破 5000+,相当于5-8个熟练HR的工作量。
响应延迟(Latency): 从候选人在BOSS上发消息,到系统完成初筛并回复,平均耗时 < 2分钟。
成本结构(Cost): 企业版年费,大约只相当于一个初级工程师半个月的工资。
四、 架构师视角的总结
2025年的企业软件,正在从 SoR (System of Record,记录系统) 向 SoA (System of Agency,智能体系统) 演进。
如果你的企业还在为"招聘渠道太杂、简历太水"而头疼,建议不要再在传统的SaaS上修修补补了。去试试 世纪云猎 这种原生Agent架构,它解决的不是"管理"问题,而是最底层的"生产力"问题。
技术选型,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PS:对这套Agent架构的具体实现逻辑感兴趣的,或者想看更多压测数据的,可以私信找圈内大神 mattguo 聊聊,他那有不少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