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注入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别自己动手,等别人送过来"。比如A类需要B类的实例,传统做法是在A内部直接new一个B。而依赖注入则是通过外部传入B的实例,可以是构造函数传参,也可以是方法传参或者属性赋值。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解耦,让类之间的关系更清晰。
先来看个反例。假设我们有个订单处理类:
这段代码的问题在于OrderProcessor和FileLogger紧密耦合。如果想换成数据库日志,就得修改OrderProcessor的代码。这违反了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用构造函数注入改造一下:
现在OrderProcessor不关心具体的日志实现,只要传入的对象实现了LoggerInterface接口就行。测试的时候还可以传入模拟对象,方便单元测试。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不可能手动管理所有依赖关系,这时候就需要容器来帮忙。容器就是个自动装配工厂,负责创建对象并解析依赖关系。下面实现个简单的容器:
这个容器支持自动解析构造函数参数,遇到有类型提示的类参数时会递归解析。使用起来也很简单:
在实战中,我们通常会用更成熟的DI容器,比如PHP-DI或Laravel的容器。以Laravel为例,它提供了多种绑定方式:
依赖注入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首先是代码可测试性大大提升:
其次是代码更符合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各个类职责单一,依赖关系明确。当需要扩展功能时,比如要给日志添加邮件通知,只需要实现新的日志类并修改绑定配置,业务代码完全不用动。
不过也要注意,依赖注入不是银弹。在小型项目中使用可能会显得过度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另外循环依赖问题也需要避免,如果A依赖B,B又依赖A,容器会抛出异常。
个人建议是从构造函数注入开始,逐步理解控制反转的思想。等项目复杂度上来后,再引入容器管理依赖。记住,工具是为人服务的,不要为了用设计模式而用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