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Rust实现23种设计模式之 职责链模式

关注我,学习Rust不迷路!!

优点

  • 解耦:职责链模式将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使得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而不是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紧密耦合在一起。
  • 灵活性:可以动态地改变或扩展处理请求的顺序和责任链中的对象。
  • 可维护性:每个处理者只需关注自己的责任,使得代码更易于理解、维护和扩展。

使用场景

  • 当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但具体的处理者在运行时才确定时,职责链模式非常有用。
  • 当需要在不明确接收者的情况下,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时,职责链模式可以提供一种简单而灵活的解决方案。

代码示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演示如何使用 Rust 实现职责链模式。

bash 复制代码
// 请求结构体
struct Request {
    content: String,
}
 // 处理者 trait
trait Handler {
    fn set_next(&mut self, handler: Box<dyn Handler>);
    fn handle_request(&self, request: &Request);
}
 // 具体处理者 A
struct ConcreteHandlerA {
    next_handler: Option<Box<dyn Handler>>,
}
 impl Handler for ConcreteHandlerA {
    fn set_next(&mut self, handler: Box<dyn Handler>) {
        self.next_handler = Some(handler);
    }
     fn handle_request(&self, request: &Request) {
        if request.content.contains("A") {
            println!("Handled by ConcreteHandlerA");
        } else if let Some(ref handler) = self.next_handler {
            handler.handle_request(request);
        } else {
            println!("No handler can handle the request");
        }
    }
}
 // 具体处理者 B
struct ConcreteHandlerB {
    next_handler: Option<Box<dyn Handler>>,
}
 impl Handler for ConcreteHandlerB {
    fn set_next(&mut self, handler: Box<dyn Handler>) {
        self.next_handler = Some(handler);
    }
     fn handle_request(&self, request: &Request) {
        if request.content.contains("B") {
            println!("Handled by ConcreteHandlerB");
        } else if let Some(ref handler) = self.next_handler {
            handler.handle_request(request);
        } else {
            println!("No handler can handle the request");
        }
    }
}
 // 使用示例
fn main() {
    let mut handler_a = ConcreteHandlerA { next_handler: None };
    let mut handler_b = ConcreteHandlerB { next_handler: None };
     handler_a.set_next(Box::new(handler_b));
     let request_a = Request {
        content: String::from("Request A"),
    };
    handler_a.handle_request(&request_a);
     let request_b = Request {
        content: String::from("Request B"),
    };
    handler_a.handle_request(&request_b);
     let request_c = Request {
        content: String::from("Request C"),
    };
    handler_a.handle_request(&request_c);
}

解释说明

  • 首先,我们定义了一个 Request 结构体,代表请求的内容。
  • 然后,我们定义了一个 Handler trait,包含设置下一个处理者和处理请求的方法。
  • 接着,我们实现了两个具体的处理者: ConcreteHandlerAConcreteHandlerB ,它们都实现了 Handler trait 的方法。如果当前处理者可以处理请求,则进行处理;否则,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 main 函数中,我们创建了两个具体的处理者对象,并使用 set_next 方法将它们连接成职责链。然后,我们创建了三个不同的请求,并通过第一个处理者来处理它们。

关注我,学习Rust不迷路!!

相关推荐
机构师8 分钟前
<tauri><rust><GUI>基于rust和tauri,实现一个svg转png的工具
javascript·后端·rust
小赖同学吖22 分钟前
Java 中的继承与多态: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特性
java·开发语言
萧鼎28 分钟前
Python WebSockets 库详解:从基础到实战
开发语言·python
长潇若雪32 分钟前
《STL 六大组件之容器篇:简单了解 list》
开发语言·c++·经验分享·list·类和对象
西元.1 小时前
线程等待与唤醒的几种方法与注意事项
java·开发语言
独好紫罗兰1 小时前
洛谷题单2-P5717 【深基3.习8】三角形分类-python-流程图重构
开发语言·python·算法
落榜程序员1 小时前
Java基础-25-继承-方法重写-子类构造器的特点-构造器this的调用
java·开发语言
找了一圈尾巴1 小时前
设计模式(结构性)-代理模式
设计模式·代理模式
forestsea1 小时前
Java 应用程序CPU 100%问题排查优化实战
java·开发语言
啊阿狸不会拉杆1 小时前
第十八章:Python实战专题:北京市水资源数据可视化与图书馆书籍管理应用开发
开发语言·python·信息可视化·用户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