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Rust实现23种设计模式之 职责链模式

关注我,学习Rust不迷路!!

优点

  • 解耦:职责链模式将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使得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而不是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紧密耦合在一起。
  • 灵活性:可以动态地改变或扩展处理请求的顺序和责任链中的对象。
  • 可维护性:每个处理者只需关注自己的责任,使得代码更易于理解、维护和扩展。

使用场景

  • 当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但具体的处理者在运行时才确定时,职责链模式非常有用。
  • 当需要在不明确接收者的情况下,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时,职责链模式可以提供一种简单而灵活的解决方案。

代码示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演示如何使用 Rust 实现职责链模式。

bash 复制代码
// 请求结构体
struct Request {
    content: String,
}
 // 处理者 trait
trait Handler {
    fn set_next(&mut self, handler: Box<dyn Handler>);
    fn handle_request(&self, request: &Request);
}
 // 具体处理者 A
struct ConcreteHandlerA {
    next_handler: Option<Box<dyn Handler>>,
}
 impl Handler for ConcreteHandlerA {
    fn set_next(&mut self, handler: Box<dyn Handler>) {
        self.next_handler = Some(handler);
    }
     fn handle_request(&self, request: &Request) {
        if request.content.contains("A") {
            println!("Handled by ConcreteHandlerA");
        } else if let Some(ref handler) = self.next_handler {
            handler.handle_request(request);
        } else {
            println!("No handler can handle the request");
        }
    }
}
 // 具体处理者 B
struct ConcreteHandlerB {
    next_handler: Option<Box<dyn Handler>>,
}
 impl Handler for ConcreteHandlerB {
    fn set_next(&mut self, handler: Box<dyn Handler>) {
        self.next_handler = Some(handler);
    }
     fn handle_request(&self, request: &Request) {
        if request.content.contains("B") {
            println!("Handled by ConcreteHandlerB");
        } else if let Some(ref handler) = self.next_handler {
            handler.handle_request(request);
        } else {
            println!("No handler can handle the request");
        }
    }
}
 // 使用示例
fn main() {
    let mut handler_a = ConcreteHandlerA { next_handler: None };
    let mut handler_b = ConcreteHandlerB { next_handler: None };
     handler_a.set_next(Box::new(handler_b));
     let request_a = Request {
        content: String::from("Request A"),
    };
    handler_a.handle_request(&request_a);
     let request_b = Request {
        content: String::from("Request B"),
    };
    handler_a.handle_request(&request_b);
     let request_c = Request {
        content: String::from("Request C"),
    };
    handler_a.handle_request(&request_c);
}

解释说明

  • 首先,我们定义了一个 Request 结构体,代表请求的内容。
  • 然后,我们定义了一个 Handler trait,包含设置下一个处理者和处理请求的方法。
  • 接着,我们实现了两个具体的处理者: ConcreteHandlerAConcreteHandlerB ,它们都实现了 Handler trait 的方法。如果当前处理者可以处理请求,则进行处理;否则,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 main 函数中,我们创建了两个具体的处理者对象,并使用 set_next 方法将它们连接成职责链。然后,我们创建了三个不同的请求,并通过第一个处理者来处理它们。

关注我,学习Rust不迷路!!

相关推荐
明洞日记23 分钟前
【设计模式手册007】原型模式 - 通过复制创建对象的艺术
java·设计模式·原型模式
Jonathan Star26 分钟前
JavaScript 中,原型链的**最顶端(终极原型)只有一个——`Object.prototype`
开发语言·javascript·原型模式
普通网友32 分钟前
C++中的组合模式
开发语言·c++·算法
q***615032 分钟前
PHP进阶-在Ubuntu上搭建LAMP环境教程
开发语言·ubuntu·php
Dneccc35 分钟前
Qt5配置MSVC2017
开发语言·qt
江公望36 分钟前
Qt QByteArray类型,10分钟讲清楚
开发语言·c++·qt
小灰灰搞电子37 分钟前
Qt Sensors 传感器框架详解
开发语言·qt
LNN202241 分钟前
Qt 5.8 中的 Qt Test:轻松实现自动化测试
开发语言·qt
2501_9411114641 分钟前
C++中的组合模式变体
开发语言·c++·算法
啵啵鱼爱吃小猫咪1 小时前
机器人具身智能汇总
开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