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序列预测任务下探索深度学习参数对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

时间序列相关的项目在我之前的很多博文中都有涉及,覆盖的数据领域也是比较广泛的,很多任务或者是项目中往往是搭建出来指定的模型之后就基本完成任务了,比较少去通过实验的维度去探索分析不同参数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这两天正好有时间也有这么个机会,就想着从这个角度做点事情来对模型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

数据可以使用任意时序的数据都是可以的,本质都是时间序列的数据即可。简单的实例数据如下所示:

参考前面的博文即可知晓如何将时序数据转化为标准的预测数据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这里主要是想从实验角度来分析结果,基础模型构建如下所示,首先考虑的是模型层数产生的影响,这里层数从1叠加至3层:

python 复制代码
def initModel(steps, features):
    """
    模型初始化
    """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
        LSTM(
            64,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steps, features),
            kernel_regularizer=l2(0.001),
            return_sequences=False,
        )
    )
    model.add(Dense(features))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mse")
    return model

结果如下所示:

接下来是两层的,如下所示:

python 复制代码
def initModel(steps, features):
    """
    模型初始化
    """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
        LSTM(
            64,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steps, features),
            kernel_regularizer=l2(0.001),
            return_sequences=True,
        )
    )
    model.add(LSTM(64, activation="relu", kernel_regularizer=l2(0.001)))
    model.add(Dense(features))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mse")
    return model

结果如下所示:

最后是3层的,如下所示:

python 复制代码
def initModel(steps, features):
    """
    模型初始化
    """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
        LSTM(
            64,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steps, features),
            kernel_regularizer=l2(0.001),
            return_sequences=True,
        )
    )
    model.add(LSTM(64, activation="relu", kernel_regularizer=l2(0.001),return_sequences=True))
    model.add(LSTM(64, activation="relu", kernel_regularizer=l2(0.001)))
    model.add(Dense(features))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mse")
    return model

结果如下所示:

直观体验下来是层数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提升,反而是带来了崩溃式的结果。

接下来想要看下同样结构下,改变参数值带来的变化。

简单的实例如下所示:

python 复制代码
def initModel(steps, features):
    """
    模型初始化
    """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
        LSTM(
            128,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steps, features),
            kernel_regularizer=l2(0.001),
            return_sequences=False,
        )
    )
    model.add(Dense(features))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mse")
    return model

结果如下所示:

接下来同样的思路改变参数,结果如下所示:

参数的调整能带来一定的改变但是限定在一定的复读内,接下来考虑借鉴之前目标检测里面的方案来改造设计新的结构,借助于搜索技术可以事半功倍,结果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结果有了质的提升。后面有时间再继续深度研究下。

相关推荐
Victory_orsh26 分钟前
“自然搞懂”深度学习系列(基于Pytorch架构)——02小试牛刀
人工智能·python·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机器学习
tzc_fly29 分钟前
DeepSeek-OCR:上下文光学压缩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ocr
37手游后端团队31 分钟前
构建AI会话质检平台:技术架构与实践分享
人工智能·后端
哔哩哔哩技术39 分钟前
B站游戏大模型翻译实践 —— 我们如何用LLM撑起全年百万字本地化翻译任务
人工智能
longgyy40 分钟前
AI 开发告别 “孤岛”:MCP + 火山引擎
人工智能·火山引擎
珊瑚礁的猪猪侠42 分钟前
正则表达式入门到精通教程(Linux实操版)
linux·人工智能·正则表达式
星空的资源小屋42 分钟前
MkFont,一款开源免费的字体设计工具
网络·人工智能·pdf·电脑
mir frog1 小时前
DAY44 PYTHON 预训练模型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yuzhuanhei1 小时前
机器学习算法常用算法
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
子不语1801 小时前
深度学习——Logistic回归中的梯度下降法
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