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
堆排序是一种基于二叉堆数据结构的排序算法。它的概念是通过将待排序的元素构建成一个二叉堆,然后通过不断地取出堆顶元素并重新调整堆的结构来实现排序。
算法步骤 :
- 构建最大堆(或最小堆):将待排序的元素构建成一个二叉堆。最大堆的特点是父节点的值大于其子节点的值,最小堆的特点是父节点的值小于其子节点的值。
- 交换堆顶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将堆顶元素与堆中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位置,然后将堆的大小减1。
- 调整堆结构:对交换后的堆顶元素进行调整,使其满足堆的性质。
-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堆的大小为1。
算法特点 :
- 堆排序是一种原地排序算法,不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
- 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其中n是待排序元素的个数。
- 不稳定排序算法,可能改变相同值的元素的相对顺序。
优点 :
- 相对于其他排序算法,堆排序的常数因子较小,因此在大规模数据的排序中表现较好。
- 由于堆排序的每一次交换都是跨越较大的距离,因此对于顺序存储的数据,堆排序的缓存命中率较高。
缺点 :
- 堆排序的主要缺点是在排序过程中,需要频繁地进行元素的比较和交换,因此相对于其他排序算法,它的性能较差。
- 不适合对于小规模数据的排序。
适用场景 :
- 堆排序适用于大规模数据的排序,尤其是外部排序(数据量无法一次性装入内存)的情况下。
- 由于堆排序对数据的随机访问较多,因此在数据的存储方式为顺序存储时,堆排序的性能较好。
实现代码 :
java
public class Heap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heapSort(int[] arr) {
int n = arr.length;
// 构建最大堆
for (int i = n / 2 - 1; i >= 0; i--) {
heapify(arr, n, i);
}
// 交换堆顶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并重新调整堆结构
for (int i = n - 1; i >= 0; i--) {
int temp = arr[0];
arr[0] = arr[i];
arr[i] = temp;
heapify(arr, i, 0);
}
}
// 调整堆结构
public static void heapify(int[] arr, int n, int i) {
int largest = i; // 初始化最大值为当前节点
int left = 2 * i + 1; // 左子节点
int right = 2 * i + 2; // 右子节点
// 如果左子节点大于最大值,则更新最大值
if (left < n && arr[left] > arr[largest]) {
largest = left;
}
// 如果右子节点大于最大值,则更新最大值
if (right < n && arr[right] > arr[largest]) {
largest = right;
}
// 如果最大值不是当前节点,则交换节点位置,并继续调整堆结构
if (largest != i) {
int temp = arr[i];
arr[i] = arr[largest];
arr[largest] = temp;
heapify(arr, n, larges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 4, 10, 3, 5, 1, 11, 33, 7, 12, 9 }
};
heapSort(arr);
System.out.println("排序结果:");
for (int num : arr) {
System.out.print(num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