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处理---文本预处理概述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简称NLP)是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中关注于计算机与人类语言间转换的领域。其主要应用于:语音助手、机器翻译、搜索引擎、智能问答等。

文本预处理概述

文本语料在输送给模型前一般需要一系列的预处理工作,才能符合模型输入的要求,如:将文本转化成模型需要的张量,规范张量的尺寸等,而且科学的文本预处理环节还将有效指导模型超参数的选择,提升模型的评估指标。

文本处理的基本方法

分词概述

  • 分词就是将连续的字序列按照一定的规范重新组合成词序列的过程。在英文的行文中,单词之间是以空格作为自然分界符的,而中文只是字、句和段能通过明显的分界符来简单划界,唯独词没有一个形式上的分界符,分词过程就是找到这样分界符的过程。
  • 分词的作用:词作为语言语义理解的最小单元,是人类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因此也是AI解决NLP领域高阶任务,如自动问答,机器翻译,文本生成的重要基础环节。
  • 流行中文分词工具jieba的特性:
    • 支持多种分词模式:精确模式、全模式、搜索引擎模式
    • 支持中文繁体分词
    • 支持用户自定义词典

命名实体识别

  • 命名实体:通常将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专有名词统称命名实体。
  • 命名实体识别(Named Entity Recognition,简称NER)就是识别出一段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命名实体。
  • 命名实体识别的作用:同词汇一样,命名实体也是人类理解文本的基础单元,因此也是AI解决NLP领域高阶任务的重要基础环节。

词性标注

  • 词性: 语言中对词的一种分类方法,以语法特征为主要依据、兼顾词汇意义对词进行划分的结果,常见的词性有14种, 如: 名词, 动词, 形容词等。
  • 词性标注(Part-Of-Speech tagging, 简称POS)就是标注出一段文本中每个词汇的词性。
  • 词性标注的作用:词性标注以分词为基础,,是对文本语言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因此也常常成为AI解决NLP领域高阶任务的重要基础环节。

文本张量表示方法

  • 文本张量表示:将一段文本使用张量进行表示,其中一般将词汇为表示成向量,称作词向量,再由各个词向量按顺序组成矩阵形成文本表示。
  • 文本张量表示的作用:将文本表示成张量(矩阵)形式,能够使语言文本可以作为计算机处理程序的输入,进行接下来一系列的解析工作。
  • 文本张量表示的方法:one-hot编码、Word2vec、Word Embedding

one-hot编码

  • one-hot词向量表示:又称独热编码,将每个词表示成具有n个元素的向量,这个词向量中只有一个元素是1,其他元素都是0,不同词汇元素为0的位置不同,其中n的大小是整个语料中不同词汇的总数。
  • one-hot编码的优劣势:
    • 优势:操作简单,容易理解
    • 劣势:完全割裂了词与词之间的联系,而且在大语料集下,每个向量的长度过大,占据大量内存

Word2vec

  • word2vec:是一种流行的将词汇表示成向量的无监督训练方法,该过程将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将网络参数作为词汇的向量表示,它包含CBOW和skipgram两种训练模式。
  • CBOW(Continuous bag of words)模式:给定一段用于训练的文本语料,再选定某段长度(窗口)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上下文词汇预测目标词汇。
  • CBOW模式下的word2vec过程说明:
    • 假设给定的训练语料只有一句话: Hope can set you free (愿你自由成长),窗口大小为3,因此模型的第一个训练样本来自Hope you set,因为是CBOW模式,所以将使用Hope和set作为输入,you作为输出,在模型训练时, Hope,set,you等词汇都使用它们的one-hot编码。
    • 如图所示:每个one-hot编码的单词与各自的变换矩阵(即参数矩阵3x5, 这里的3是指最后得到的词向量维度)相乘之后再相加, 得到上下文表示矩阵(3x1)。
    • 接着, 将上下文表示矩阵与变换矩阵(参数矩阵5x3, 所有的变换矩阵共享参数)相乘, 得到5x1的结果矩阵, 它将与真正的目标矩阵即you的one-hot编码矩阵(5x1)进行损失的计算,然后更新网络参数完成一次模型迭代。
    • 最后窗口按序向后移动,重新更新参数,直到所有语料被遍历完成,得到最终的变换矩阵(3x5),这个变换矩阵与每个词汇的one-hot编码(5x1)相乘,得到的3x1的矩阵就是该词汇的word2vec张量表示。
  • skipgram模式:给定一段用于训练的文本语料,再选定某段长度(窗口)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目标词汇预测上下文词汇。
  • skipgram模式下的word2vec过程说明:
    • 假设给定的训练语料只有一句话: Hope can set you free (愿你自由成长),窗口大小为3,因此模型的第一个训练样本来自Hope you set,因为是skipgram模式,所以将使用you作为输入 ,hope和set作为输出,在模型训练时, Hope,set,you等词汇都使用它们的one-hot编码。
    • 如图所示:将you的one-hot编码与变换矩阵(即参数矩阵3x5,这里的3是指最后得到的词向量维度)相乘, 得到目标词汇表示矩阵(3x1)。
    • 接着, 将目标词汇表示矩阵与多个变换矩阵(参数矩阵5x3)相乘, 得到多个5x1的结果矩阵, 它将与我们hope和set对应的one-hot编码矩阵(5x1)进行损失的计算, 然后更新网络参数完成一次模 型迭代。
    • 最后窗口按序向后移动,重新更新参数,直到所有语料被遍历完成,得到最终的变换矩阵即参数矩阵(3x5),这个变换矩阵与每个词汇的one-hot编码(5x1)相乘,得到的3x1的矩阵就是该词汇的word2vec张量表示。
  • 使用fasttext工具实现word2vec的训练和使用:
    • 第一步: 获取训练数据
    • 第二步: 训练词向量
    • 第三步: 模型超参数设定
    • 第四步: 模型效果检验
    • 第五步: 模型的保存与重加载

word embedding(词嵌入)

  • word embedding(词嵌入):
    • 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词汇映射到指定维度(一般是更高维度)的空间。
    • 广义的word embedding包括所有密集词汇向量的表示方法,如之前学习的word2vec,即可认为是word embedding的一种。
    • 狭义的word embedding是指在神经网络中加入的embedding层,对整个网络进行训练的同时产生的embedding矩阵(embedding层的参数),这个embedding矩阵就是训练过程中所有输入词汇的向量表示组成的矩阵。
  • word embedding的可视化分析:
    • 通过使用tensorboard可视化嵌入的词向量。
    • 在终端启动tensorboard服务。
    • 浏览器展示并可以使用右侧近邻词汇功能检验效果。

文本数据分析

分析作用与方法

  • 文本数据分析的作用:
    • 文本数据分析能够有效帮助理解数据语料,快速检查出语料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之后模型训练过程中一些超参数的选择。
  • 常用的几种文本数据分析方法:
    • 标签数量分布
    • 句子长度分布
    • 词频统计与关键词词云

文本特征处理

  • 文本特征处理的作用:
    • 文本特征处理包括为语料添加具有普适性的文本特征,如:n-gram特征,以及对加入特征之后的文本语料进行必要的处理,如:长度规范。这些特征处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将重要的文本特征加入模型训练中,增强模型评估指标。
  • 常见的文本特征处理方法:
    • 添加n-gram特征
    • 文本长度规范

n-gram特征

  • n-gram特征:给定一段文本序列,其中n个词或字的相邻共现特征即n-gram特征,常用的n-gram特征是bi-gram和tri-gram特征,分别对应n为2和3。
  • 提取n-gram特征的函数:create_ngram_set
  # 一般n-gram中的n取2或者3, 这里取2为例
  ngram_range = 2
   
   
  def create_ngram_set(input_list):
      """
      description: 从数值列表中提取所有的n-gram特征
      :param input_list: 输入的数值列表, 可以看作是词汇映射后的列表, 
                         里面每个数字的取值范围为[1, 25000]
      :return: n-gram特征组成的集合
      eg:
      >>> create_ngram_set([1, 4, 9, 4, 1, 4])
      {(4, 9), (4, 1), (1, 4), (9, 4)}
      """
      return set(zip(*[input_list[i:] for i in range(ngram_range)]))

文本长度规范

  • 文本长度规范及其作用:一般模型的输入需要等尺寸大小的矩阵,因此在进入模型前需要对每条文本数值映射后的长度进行规范,此时将根据句子长度分布分析出覆盖绝大多数文本的合理长度,对超长文本进行截断,对不足文本进行补齐(一般使用数字0),这个过程就是文本长度规范。
  • 文本长度规范的实现函数:padding
  from keras.preprocessing import sequence
   
  # cutlen根据数据分析中句子长度分布,覆盖90%左右语料的最短长度.
  # 这里假定cutlen为10
  cutlen = 10
   
   
  def padding(x_train):
      """
      description: 对输入文本张量进行长度规范
      :param x_train: 文本的张量表示, 形如: [[1, 32, 32, 61], [2, 54, 21, 7, 19]]
      :return: 进行截断补齐后的文本张量表示 
      """
      # 使用sequence.pad_sequences即可完成
      return sequence.pad_sequences(x_train, cutlen)

文本数据增强

回译数据增强法

  • 常见的文本数据增强方法:回译数据增强法。
  • 回译数据增强目前是文本数据增强方面效果较好的增强方法,一般基于google翻译接口,将文本数据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一般选择小语种),之后再翻译回原语言,即可认为得到与与原语料同标签的新语料,新语料加入到原数据集中即可认为是对原数据集数据增强。
  • 回译数据增强优势:操作简便,获得新语料质量高。
  • 回译数据增强存在的问题:在短文本回译过程中,新语料与原语料可能存在很高的重复率,并不能有效增大样本的特征空间。
  • 高重复率解决办法:进行连续的多语言翻译,如:中文→韩文→日语→英文→中文,根据经验,最多只采用3次连续翻译,更多的翻译次数将产生效率低下,语义失真等问题。

jieba词性对照表

jieba词性对照表

  • a 形容词

  • ad 副形词

  • ag 形容词性语素

  • an 名形词

  • b 区别词

  • c 连词

  • d 副词

  • df

  • dg 副语素

  • e 叹词

  • f 方位词

  • g 语素

  • h 前接成分

  • i 成语

  • j 简称略称

  • k 后接成分

  • l 习用语

  • m 数词

  • mg

  • mq 数量词

  • n 名词

  • ng 名词性语素

  • nr 人名

  • nrfg

  • nrt

  • ns 地名

  • nt 机构团体名

  • nz 其他专名

  • o 拟声词

  • p 介词

  • q 量词

  • r 代词

  • rg 代词性语素

  • rr 人称代词

  • rz 指示代词

  • s 处所词

  • t 时间词

  • tg 时语素

  • u 助词

  • ud 结构助词 得

  • ug 时态助词

  • uj 结构助词 的

  • ul 时态助词 了

  • uv 结构助词 地

  • uz 时态助词 着

  • v 动词

  • vd 副动词

  • vg 动词性语素

  • vi 不及物动词

  • vn 名动词

  • vq

  • x 非语素词

  • y 语气词

  • z 状态词

  • zg

hanlp词性对照表

【Proper Noun------NR,专有名词】

【Temporal Noun------NT,时间名词】

【Localizer------LC,定位词】如"内","左右"

【Pronoun------PN,代词】

【Determiner------DT,限定词】如"这","全体"

【Cardinal Number------CD,量词】

【Ordinal Number------OD,次序词】如"第三十一"

【Measure word------M,单位词】如"杯"

【Verb:VA,VC,VE,VV,动词】

【Adverb:AD,副词】如"近","极大"

【Preposition:P,介词】如"随着"

【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s:CS,从属连词】

【Conjuctions:CC,连词】如"和"

【Particle:DEC,DEG,DEV,DER,AS,SP,ETC,MSP,小品词】如"的话"

【Interjections:IJ,感叹词】如"哈"

【onomatopoeia:ON,拟声词】如"哗啦啦"

【Other Noun-modifier:JJ】如"发稿/JJ 时间/NN"

【Punctuation:PU,标点符号】

【Foreign word:FW,外国词语】如"OK

新闻主题分类案例

加载本地数据

from torchtext.legacy.datasets.text_classification import _csv_iterator, _create_data_from_iterator, \
    TextClassificationDataset
from torchtext.utils import extract_archive
from torchtext.vocab import build_vocab_from_iterator, Vocab
 
 
# 从本地加载数据的方式,本地数据在虚拟机/root/data/ag_news_csv中
# 定义加载函数
def setup_datasets(ngrams=2, vocab_train=None, vocab_test=None, include_unk=False):
    train_csv_path = 'data/ag_news_csv/train.csv'
    test_csv_path = 'data/ag_news_csv/test.csv'
 
    if vocab_train is None:
        vocab_train = build_vocab_from_iterator(_csv_iterator(train_csv_path, ngrams))
    else:
        if not isinstance(vocab, Vocab):
            raise TypeError("Passed vocabulary is not of type Vocab")
 
    if vocab_test is None:
        vocab_test = build_vocab_from_iterator(_csv_iterator(test_csv_path, ngrams))
    else:
        if not isinstance(vocab, Vocab):
            raise TypeError("Passed vocabulary is not of type Vocab")
 
    train_data, train_labels = _create_data_from_iterator(
        vocab_train, _csv_iterator(train_csv_path, ngrams, yield_cls=True), include_unk)
    test_data, test_labels = _create_data_from_iterator(
        vocab_test, _csv_iterator(test_csv_path, ngrams, yield_cls=True), include_unk)
 
    if len(train_labels ^ test_labels) > 0:
        raise ValueError("Training and test labels don't match")
    return (TextClassificationDataset(vocab_train, train_data, train_labels),
            TextClassificationDataset(vocab_test, test_data, test_labels))
 
 
# 调用函数, 加载本地数据
train_dataset, test_dataset = setup_datasets()
print("train_dataset", train_dataset)

构建带有Embedding层的文本分类模型

# 导入必备的torch模型构建工具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 指定BATCH_SIZE的大小
BATCH_SIZE = 16
 
# 进行可用设备检测, 有GPU的话将优先使用GPU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class TextSentiment(nn.Module):
    """文本分类模型"""
 
    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embed_dim, num_class):
        """
        description: 类的初始化函数
        :param vocab_size: 整个语料包含的不同词汇总数
        :param embed_dim: 指定词嵌入的维度
        :param num_class: 文本分类的类别总数
        """
        super().__init__()
        # 实例化embedding层, sparse=True代表每次对该层求解梯度时, 只更新部分权重.
        self.embedding = nn.Embedding(vocab_size, embed_dim, sparse=True)
        # 实例化线性层, 参数分别是embed_dim和num_class.
        self.fc = nn.Linear(embed_dim, num_class)
        # 为各层初始化权重
        self.init_weights()
 
    def init_weights(self):
        """初始化权重函数"""
        # 指定初始权重的取值范围数
        initrange = 0.5
        # 各层的权重参数都是初始化为均匀分布
        self.embedding.weight.data.uniform_(-initrange, initrange)
        self.fc.weight.data.uniform_(-initrange, initrange)
        # 偏置初始化为0
        self.fc.bias.data.zero_()
 
    def forward(self, text):
        """
        :param text: 文本数值映射后的结果
        :return: 与类别数尺寸相同的张量, 用以判断文本类别
        """
        # 获得embedding的结果embedded
        # >>> embedded.shape
        # (m, 32) 其中m是BATCH_SIZE大小的数据中词汇总数
        embedded = self.embedding(text)
        #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m, 32)转化成(BATCH_SIZE, 32)
        # 以便通过fc层后能计算相应的损失
        # 首先, 我们已知m的值远大于BATCH_SIZE=16,
        # 用m整除BATCH_SIZE, 获得m中共包含c个BATCH_SIZE
        c = embedded.size(0) // BATCH_SIZE
        # 之后再从embedded中取c*BATCH_SIZE个向量得到新的embedded
        # 这个新的embedded中的向量个数可以整除BATCH_SIZE
        embedded = embedded[:BATCH_SIZE * c]
        # 因为我们想利用平均池化的方法求embedded中指定行数的列的平均数,
        # 但平均池化方法是作用在行上的, 并且需要3维输入
        # 因此我们对新的embedded进行转置并拓展维度
        embedded = embedded.transpose(1, 0).unsqueeze(0)
        # 然后就是调用平均池化的方法, 并且核的大小为c
        # 即取每c的元素计算一次均值作为结果
        embedded = F.avg_pool1d(embedded, kernel_size=c)
        # 最后,还需要减去新增的维度, 然后转置回去输送给fc层
        return self.fc(embedded[0].transpose(1, 0))
 
 
# 获得整个语料包含的不同词汇总数
VOCAB_SIZE = len(train_dataset.get_vocab())
# 指定词嵌入维度
EMBED_DIM = 32
# 获得类别总数
NUN_CLASS = len(train_dataset.get_labels())
# 实例化模型
model = TextSentiment(VOCAB_SIZE, EMBED_DIM, NUN_CLASS).to(device)

对数据进行batch处理

def generate_batch(batch):
    """
    description: 生成batch数据函数
    :param batch: 由样本张量和对应标签的元组组成的batch_size大小的列表
                  形如:
                  [(label1, sample1), (lable2, sample2), ..., (labelN, sampleN)]
    return: 样本张量和标签各自的列表形式(张量)
             形如:
             text = tensor([sample1, sample2, ..., sampleN])
             label = tensor([label1, label2, ..., labelN])
    """
    # 从batch中获得标签张量
    label = torch.tensor([entry[0] for entry in batch])
    # 从batch中获得样本张量
    text = [entry[1] for entry in batch]
    text = torch.cat(text)
    # 返回结果
    return text, label
 
 
# 假设一个输入:
batch = [(1, torch.tensor([3, 23, 2, 8])), (0, torch.tensor([3, 45, 21, 6]))]
res = generate_batch(batch)
print(res)

构建训练与验证函数

# 导入torch中的数据加载器方法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def train(train_data):
    """模型训练函数"""
    # 初始化训练损失和准确率为0
    train_loss = 0
    train_acc = 0
 
    # 使用数据加载器生成BATCH_SIZE大小的数据进行批次训练
    # data就是N多个generate_batch函数处理后的BATCH_SIZE大小的数据生成器
    data = DataLoader(train_data, batch_size=BATCH_SIZE, shuffle=True,
                      collate_fn=generate_batch)
 
    # 对data进行循环遍历, 使用每个batch的数据进行参数更新
    for i, (text, cls) in enumerate(data):
        # 设置优化器初始梯度为0
        optimizer.zero_grad()
        # 模型输入一个批次数据, 获得输出
        output = model(text)
        # 根据真实标签与模型输出计算损失
        loss = criterion(output, cls)
        # 将该批次的损失加到总损失中
        train_loss += loss.item()
        # 误差反向传播
        loss.backward()
        # 参数进行更新
        optimizer.step()
        # 将该批次的准确率加到总准确率中
        train_acc += (output.argmax(1) == cls).sum().item()
 
    # 调整优化器学习率  
    scheduler.step()
 
    # 返回本轮训练的平均损失和平均准确率
    return train_loss / len(train_data), train_acc / len(train_data)
 
 
def valid(valid_data):
    """模型验证函数"""
    # 初始化验证损失和准确率为0
    loss = 0
    acc = 0
 
    # 和训练相同, 使用DataLoader获得训练数据生成器
    data = DataLoader(valid_data, batch_size=BATCH_SIZE, collate_fn=generate_batch)
    # 按批次取出数据验证
    for text, cls in data:
        # 验证阶段, 不再求解梯度
        with torch.no_grad():
            # 使用模型获得输出
            output = model(text)
            # 计算损失
            loss = criterion(output, cls)
            # 将损失和准确率加到总损失和准确率中
            loss += loss.item()
            acc += (output.argmax(1) == cls).sum().item()
 
    # 返回本轮验证的平均损失和平均准确率
    return loss / len(valid_data), acc / len(valid_data)

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

# 导入时间工具包
import time
 
# 导入数据随机划分方法工具
from torch.utils.data.dataset import random_split
 
# 指定训练轮数
N_EPOCHS = 10
 
# 定义初始的验证损失
min_valid_loss = float('inf')
 
# 选择损失函数, 这里选择预定义的交叉熵损失函数
criterion = torch.nn.CrossEntropyLoss().to(device)
# 选择随机梯度下降优化器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4.0)
# 选择优化器步长调节方法StepLR, 用来衰减学习率
scheduler = torch.optim.lr_scheduler.StepLR(optimizer, 1, gamma=0.9)
 
# 从train_dataset取出0.95作为训练集, 先取其长度
train_len = int(len(train_dataset) * 0.95)
 
# 然后使用random_split进行乱序划分, 得到对应的训练集和验证集
sub_train_, sub_valid_ = \
    random_split(train_dataset, [train_len, len(train_dataset) - train_len])
 
# 开始每一轮训练
for epoch in range(N_EPOCHS):
    # 记录概论训练的开始时间
    start_time = time.time()
    # 调用train和valid函数得到训练和验证的平均损失, 平均准确率
    train_loss, train_acc = train(sub_train_)
    valid_loss, valid_acc = valid(sub_valid_)
 
    # 计算训练和验证的总耗时(秒)
    secs = int(time.time() - start_time)
    # 用分钟和秒表示
    mins = secs / 60
    secs = secs % 60
 
    # 打印训练和验证耗时,平均损失,平均准确率
    print('Epoch: %d' % (epoch + 1), " | time in %d minutes, %d seconds" % (mins, secs))
    print(f'\tLoss: {train_loss:.4f}(train)\t|\tAcc: {train_acc * 100:.1f}%(train)')
    print(f'\tLoss: {valid_loss:.4f}(valid)\t|\tAcc: {valid_acc * 100:.1f}%(valid)')

查看embedding层嵌入的词向量

# 打印从模型的状态字典中获得的Embedding矩阵
print(model.state_dict()['embedding.weight'])
相关推荐
奈斯。zs16 分钟前
yjs08——矩阵、数组的运算
人工智能·python·线性代数·矩阵·numpy
Melody205016 分钟前
tensorflow-dataset 内网下载 指定目录
人工智能·python·tensorflow
DisonTangor1 小时前
阿里通义千问开源Qwen2.5系列模型:Qwen2-VL-72B媲美GPT-4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
豆浩宇1 小时前
Halcon OCR检测 免训练版
c++·人工智能·opencv·算法·计算机视觉·ocr
LLSU131 小时前
聚星文社AI软件小说推文软件
人工智能
JackieZhengChina1 小时前
吴泳铭:AI最大的想象力不在手机屏幕,而是改变物理世界
人工智能·智能手机
ShuQiHere1 小时前
【ShuQiHere】 探索数据挖掘的世界:从概念到应用
人工智能·数据挖掘
嵌入式杂谈1 小时前
OpenCV计算机视觉:探索图片处理的多种操作
人工智能·opencv·计算机视觉
时光追逐者1 小时前
分享6个.NET开源的AI和LLM相关项目框架
人工智能·microsoft·ai·c#·.net·.netcore
东隆科技1 小时前
PicoQuant公司:探索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电池技术,引领绿色能源革新
人工智能·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