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高频面试题,让你掌握青铜回答与王者级回答,你值得拥有

《HashMap高频面试题,让你掌握青铜回答与王者级回答,你值得拥有》

HashMap的实现原理是什么?

HashMap是一个高频的面试题,那么如何才能回答的比较合适呢?

一、青铜级

以下是jdk1.7与jdk1.8中hashmap的区别:

JDK1.7 JDK1.8
存储 数组+链表 数组+链表+红黑树
链表超过8 链表 红黑对(链表超过8且数组长度超64)
节点结构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插法 头插法(扩容环化造成死循环) 尾插法

概括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1、基本原理

HashMap是一个基于Hash散列技术,以键值对形式存储的数据结构。

2、数据存储

JDK 1.8 之前的 HashMap 使用的数组+链表的结构,插入时使用头插法。

JDK 1.8 之后的 HashMap 使用的数组+链表/红黑树的结构,插入时使用头插法。

3、哈希冲突

JDK 1.8 之前的 HashMap 使用的是拉链法(Chaining)作为冲突解决策略。

JDK 1.8 引入了红黑树作为替代链表的冲突解决策略。

4、扩容和负载因子

当哈希表中的元素数量超过一定阈值时,HashMap 会自动进行扩容,以保持较低的负载因子,从而提高性能。

二、王者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1、基本原理

HashMap是一个基于Hash散列技术,以键值对形式存储的数据结构。

2、数据存储

HashMap内部维护一个数组,这个数组的每个位置都是一个链表或红黑树的头节点。这些节点用于存储键值对。

jdk1.8之前 jdk1.8之后(含1.8)
结构 数组+链表 数组+链表/红黑树
数组类型 Entry数组 Node数组

2.1、JDK1.8之前

JDK1.8之前的 HashMap 由 Entry 数组组成,Entry 类是 HashMap 中存储键值对的类。Entry 类包含 key、value 和 next 三个属性。key 是键,value 是值,next 是指向下一个 Entry 对象的指针,出现 hash 冲突存放到链表中。具体源码是通过 put() 方法实现的。

put() 方法的实现如下:

ini 复制代码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 如果哈希表为空,则对其进行申请数组空间
    if (table == EMPTY_TABLE) {
        inflateTable(threshold);
    }

    // 如果 key 为 null,则将其放入 null 键的特殊位置
    if (key == null) {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

    // 计算 key 的哈希值
    int hash = hash(key);

    // 根据哈希值和哈希表的长度计算索引位置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遍历索引位置上的链表,寻找 key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 如果 key 相同,则更新 value 并返回旧值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 如果 key 不存在,则添加一个新的链表成员
    modCount++;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put() 方法首先计算 key 的 hash 值,然后定位到数组索引位置。如果数组索引位置上已经存在 Entry 对象,则判断 key 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直接覆盖value,否则添加到链表中。如果数组索引位置上不存在 Entry 对象,则直接添加到数组中。

链表的具体实现如下:

typescript 复制代码
static class Entry<K, V> implements Map.Entry<K, 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Entry<K, V> next;

    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

    @Override
    public K getKey() {
        return key;
    }

    @Override
    public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Override
    public V setValue(V newValue) {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this == o) return true;
        if (o == null || getClass() != o.getClass()) return false;
        Entry<?, ?> entry = (Entry<?, ?>) o;
        return hash == entry.hash &&
        Objects.equals(key, entry.key) &&
        Objects.equals(value, entry.value);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hash, key, valu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key + "=" + value;
    }
}

链表的每个元素是一个 Entry 对象,Entry 对象包含 key、value、hash 和 next 四个属性。key 是键,value 是值,hash 是 key 的 hash 值,next 是指向下一个 Entry 对象的指针。

当 HashMap 出现 hash 冲突时,会将新的 Entry 对象添加到链表的尾部。链表的查询性能较差,当链表长度过长时,会影响 HashMap 的查询性能。

源代码中有几处关键的地方:

  • 关键一:

先通过indexFor下标定位到的数组元素位置,再遍历这个元素(链表),依次和链表中的key比较,如果 key 相同就直接覆盖,不同就采用头插法插入元素。

  • 关键二:

头插法的实现主要涉及到两个方法:addEntry 和 createEntry。addEntry 方法用于判断是否需要扩容,并调用 createEntry 方法将键值对存入数组中。createEntry 方法用于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并将其 next 属性指向原来的链表头节点,然后将新节点赋值给数组对应位置,完成头插法。

插入元素使用createEntry,新元素会的next指向table[bucketIndex]也就是链表的头节点。

2.2、JDK1.8之后(含1.8)

JDK1.8的 HashMap 由 Node 数组组成,Node 类是 HashMap 中存储键值对的类。Node 类包含 key、value、hash、next 和 prev 五个属性。key 是键,value 是值,hash 是 key 的 hash 值,next 是指向下一个 Node 对象的指针,prev 是指向前一个 Node 对象的指针。

JDK1.8之后的 HashMap 由 Node 数组组成,出现 hash 冲突存放到链表中同时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会生成红黑树。具体源码是通过 put() 方法实现的。

put() 方法的实现如下:

ini 复制代码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 获取哈希表
    Node<K,V>[] tab = table;
    // 如果哈希表为空或长度为0,则进行扩容
    if (tab == null || tab.length == 0) {
        tab = resize();
    }
    // 计算索引位置
    int n = tab.length;
    int i = (n - 1) & hash;

    // 如果索引位置上的节点为空,则添加一个新的节点
    Node<K,V> p = tab[i];
    if (p == null) {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else {
        // 如果索引位置上的节点存在,则遍历链表,寻找 key 相同的节点
        Node<K,V> e; K k;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e = p;
        }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
            // 如果索引位置上的节点是红黑树节点,则调用红黑树的 putTreeVal() 方法添加新的节点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 else {
            // 如果索引位置上的节点是链表节点,则遍历链表,寻找 key 相同的节点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 如果没有找到 key 相同的节点,则在链表尾部添加一个新的节点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如果链表长度超过阈值,则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treeifyBin(tab, hash);
                    }
                    break;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 如果找到 key 相同的节点,则停止遍历
                    break;
                }
                p = e;
            }
        }

        if (e != null) { // 找到 key 相同的节点
            // 获取旧值
            V oldValue = e.value;
            // 如果只有 key 不存在才添加新的节点,则仅当旧值为 null 时才更新值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
                e.value = value;
            }
            // 调用 afterNodeAccess() 方法更新节点的访问时间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 添加新的节点后,更新 HashMap 的大小和修改次数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
        resize();
    }
    // 调用 afterNodeInsertion() 方法更新节点的插入状态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put() 方法在添加元素时,会先判断数组索引位置上是否已经存在 Node 对象。如果已经存在,则判断 key 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更新 value,否则添加到链表中。

如果链表长度超过阈值,则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阈值的默认值是 8。

treeifyBin() 方法的实现如下:

ini 复制代码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 如果哈希表为空或长度小于 MIN_TREEIFY_CAPACITY,则进行扩容
    int n, index; Node<K,V> e;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
        resize();
    }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 获取索引位置上的节点
        TreeNode<K,V> hd = null, tl = null;
        // 遍历链表,将每个节点转换为红黑树节点
        do {
            TreeNode<K,V> p = replacementTreeNode(e, null);
            if (tl == null) {
                hd = p;
            } else {
                p.prev = tl;
                tl.next = p;
            }
            tl = p;
        } while ((e = e.next) != null);
        // 将转换后的红黑树节点添加到哈希表中
        if ((tab[index] = hd) != null) {
            hd.treeify(tab);
        }
    }
}

treeifyBin() 方法首先判断链表的长度是否超过阈值。如果超过阈值,则将链表的第一个元素作为红黑树的根节点。

然后,将链表中的所有元素添加到红黑树中。

最后,将红黑树的根节点添加到数组中。

这样,当 HashMap 出现 hash 冲突存放到链表中同时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会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提高查询性能。

源代码中有几处关键的地方:

  • 关键一:

当链表的节点数量达到阈值(默认为 8 ),执行 treeifyBin 方法

  • 关键二:

进入treeifyBin方法后还有一个逻辑就是当数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 64 的情况下,才会执行转换红黑树操作,以减少搜索时间。否则,就是只是对数组扩容。所以链表长度大于阈值不是转为红黑树的唯一条件。

  • 关键三:

区别于jdk1.7,jdk1.8已经使用了尾插法实现链表元素的插入。

问题:为什么jdk1.8后改为尾插法?

主要是因为头插法在多线程扩容情况下会引起链表环。那什么是链表环呢?

线程1,第一节点为A,第二节点为B后面就没有了,遍历过程为A->B然后B没有后面节点即遍历结束。

这时线程1挂起。线程2引发扩容,扩容后为B->A。这时线程1遍历就会发现A的下一节点是B,会发现遍历B时B还有后续的节点为A,这样就出样链表环了。

2.3、Node 与Entry区别

在 Java 的 HashMap 中,Node 和 Entry 都是用于表示键值对的数据结构,但它们在不同版本的 HashMap 中有一些区别:

1)Node:

  • Node 是在 JDK 1.8 之后的版本中引入的,用于存储键值对。
  • Node 主要用于存储在哈希冲突的情况下,将键值对以链表或红黑树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数据结构。
  • Node 是 TreeNode 和 LinkedNode 的父类,这两个子类分别用于表示红黑树节点和链表节点。
  • Node 中包含了键、值、哈希码、下一个节点引用等信息。

2)Entry:

  • Entry 是在 JDK 1.7 及之前的版本中用于存储键值对的数据结构。
  • Entry 是 HashMap 内部的静态内部类,用于表示键值对。
  • Entry 主要用于存储在哈希冲突的情况下,将键值对以链表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数据结构。
  • Entry 中包含了键、值、下一个 Entry 的引用等信息。

Node 和 Entry 都用于表示键值对,但它们的命名和实现方式在不同的 Java 版本中有所不同。Node 主要用于 JDK 1.8 及之后的 HashMap,而 Entry 主要用于 JDK 1.7 及之前的 HashMap。Node 进一步改进了哈希冲突的处理方式,引入了红黑树来提高性能。

3、哈希冲突

JDK 1.8 之前的 HashMap 使用的是拉链法(Chaining)作为冲突解决策略。

HashMap 通过 key 的 hashCode 经过扰动函数处理过后得到 hash 值,然后通过 (n - 1) & hash 判断当前元素存放的位置,如果当前位置存在元素的话,就判断该元素与要存入的元素的 hash 值以及 key 是否相同,如果相同的话,直接覆盖,不相同就通过拉链法解决冲突。以下就是JDK1.7中的hashcode扰动函数。

JDK 1.8 中,HashMap 使用了拉链法和红黑树两种冲突解决策略。当链表长度超过一定阈值时,会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红黑树是一种自平衡二叉树,具有较高的查询性能。以下就是JDK1.8中的hashcode扰动函数。

JDK1.8 中的 HashMap 在查询性能上比 JDK1.7 中的 HashMap 有一定的提升。

以下是 JDK1.7 和 JDK1.8 中 HashMap 解决哈希冲突方法的具体对比:

方面 JDK1.7 JDK1.8
冲突解决策略 链表 链表 + 红黑树
优点 实现简单,查询性能较好 兼顾查询性能和插入性能
缺点 当链表过长时,查询性能会下降 实现比较复杂
适用场景 键值对数量较少,并且键值对的哈希值分布均匀 键值对数量较多,或者键值对的哈希值分布不均匀

JDK1.8 中的 HashMap 解决哈希冲突的方法更加灵活,可以适应不同的场景。

4、扩容和负载因子

当哈希表中的元素数量超过一定阈值时,HashMap 会自动进行扩容,以保持较低的负载因子,从而提高性能。

Java HashMap 使用负载因子来控制扩容。负载因子是指 HashMap 中键值对数与 HashMap 容量的比值。

HashMap 的初始容量为 16,负载因子为 0.75。这意味着,当 HashMap 中键值对数达到 16 * 0.75 = 12 时,HashMap 就会进行扩容。

HashMap 的扩容方式是将容量扩大为原来的 2 倍。例如,当 HashMap 的容量为 16 时,扩容后容量为 32。

HashMap 扩容的原因是,当 HashMap 的负载因子达到一定值时,HashMap 的查询性能会下降。这是因为,当 HashMap 的容量较小,并且键值对数较多时,会导致哈希冲突的概率增加。

因此,HashMap 会在负载因子达到一定值时进行扩容,以提高查询性能。

以下是 HashMap 扩容的具体步骤:

  1. 创建一个新的 HashMap,容量为原来的 2 倍。
  2. 将原 HashMap 中的所有键值对复制到新 HashMap 中。
  3. 将原 HashMap 置为空。
相关推荐
科技资讯早知道6 分钟前
java计算机毕设课设—坦克大战游戏
java·开发语言·游戏·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毕设
小比卡丘1 小时前
C语言进阶版第17课—自定义类型:联合和枚举
android·java·c语言
xmh-sxh-13141 小时前
java 数据存储方式
java
liu_chunhai1 小时前
设计模式(3)builder
java·开发语言·设计模式
姜学迁1 小时前
Rust-枚举
开发语言·后端·rust
爱学习的小健2 小时前
MQTT--Java整合EMQX
后端
睡觉然后上课2 小时前
c基础面试题
c语言·开发语言·c++·面试
北极小狐2 小时前
Java vs JavaScript:类型系统的艺术 - 从 Object 到 any,从静态到动态
后端
xgq2 小时前
使用File System Access API 直接读写本地文件
前端·javascript·面试
ya888g2 小时前
GESP C++四级样题卷
java·c++·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