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LAM中IMU预积分的作用--以惯性导航的角度分析

作为一个学过一点惯导的工程师,在初次接触视觉slam方向时,最感兴趣的就是IMU预积分了。但为什么要用这个预积分,在看了很多材料和书后,还是感觉模模糊糊,云里雾里。

在接触了vSLAM的更多内容后,站在历史研究者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了一个更为清晰的作用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IMU与相机这两种传感器的互补作用,这是为什么要用IMU的原因。直接贴出程博书中的内容,总结的比较全面了。

总之,就是相机成像的缺点可以由IMU来解决,IMU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此外,IMU漂移的缺点,也会被相机抑制。二者优势互补,劣势互容,相机+IMU进行组合使用,可以得到比单独一种传感器更好的位姿估计。

其次,需要考虑如何使用IMU数据。

对于该问题,程博在书中提到了两种思路,分别为松耦合和紧耦合。

在上面的松耦合方案中,用KF实现的话,就是二者位姿作差,送到KF中进行更新,相当于ins/gps的松耦合方案。对于优化思路的话,二者位姿作差,最小化该残差模值的和即可。这样做的话,用起来就是单帧更新,两图像帧之间的约束就无法纳入到考虑中,也就是图上所说的割裂了状态估计的联系。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融合。说起来,这种方法感觉更像是以相机辅助IMU。

紧耦合方案的话,滤波方向可以看看MSCKF等方案。但对于优化方向,以VINS为例,可以将两个关键帧之间的IMU积分,积分所得的"广义位速姿bias增量"作为图优化的"边",从而限制两个关键帧之间位速姿bias的变化量。真正执行时,优化迭代过程中,两个关键帧的位姿进行广义减法可以得到"广义位速姿bias增量"的估计值,而IMU积分得到"广义位速姿bias增量"的测量值,由二者相减可得残差项。

注意上图中,IMU积分认为bias一阶导为0(只剩下高斯白噪声),积分就不必了,增量默认就是0了。所以相减的话,也只有优化得到的bias增量剩下了。

预积分的"预"字含义就是,在优化的多次迭代过程中,两关键帧间的IMU积分(所得的广义位姿增量)是基本不变的,可以预先积分好直接在整个优化过程中去用。即便bias变化,还有相应的一阶雅克比近似去更新预积分,除非bias变化较大,那就需要对(两关键帧间)每个IMU都积分一遍才能得到相应的位速姿变化量了。

相关推荐
合方圆~小文4 小时前
高性能20倍变焦球机转动功能监控设备
数据结构·数据库·数码相机·模块测试
Jonathan Star1 天前
基于 **Three.js** 开发的 3D 炮弹发射特效系统
javascript·数码相机·3d
放羊郎1 天前
一款基于鲁班猫和STM32的自主导航实践
人工智能·数码相机·slam·视觉slam·建图·激光slam
张人玉2 天前
Cognex VisionPro 相机工具集成代码分析笔记
数码相机·计算机视觉·vsionpro
githubcurry2 天前
深度相机kinect拍摄的.mkv深度视频为什么特别大,mkv文件中含有什么数据,以及数据格式是什么
人工智能·数码相机·音视频
AI浩2 天前
SMamba: 基于稀疏Mamba的事件相机目标检测
人工智能·数码相机·目标检测
甄心爱学习3 天前
计算机视觉11-相机模型与多视几何
人工智能·数码相机·计算机视觉
gtr20203 天前
OpenGL lookAt 函数 参数说明
数码相机
博图光电4 天前
3D TOF 视觉相机:以毫秒级三维感知,开启智能交互新时代
数码相机·3d
ZPC82104 天前
100G相机接口
数码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