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是个务实派,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总结方法论尤为重要,从发现客观现实到尝试思考事物本质,现实与本质没有共通性,但本质与现实的运转规律与底层逻辑存在共通性,这个规律就是方法论,它对我们日后个人的思想、行为、决策存在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论容易停留在脑海,它是凌乱与破碎的,而写文章就属于非常重要的方法论落地的一种方式。
很多人觉得想写一篇文章无从下手,或者即使能写也是憋了很久才写完一篇,成本高,体验差,这种状态是很难长期稳定的保证质量文章的输出的,那我们应该如何降低写文章的成本呢,你需要一套适合你的方式方法,如果你还没有,那我愿意分享下我的写作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良性的生态
如果想长久的坚持一件事,什么最重要?
-
肯吃苦肯努力的决心?
-
自律的能力?
-
坚毅的品格?
我认为,想要长久坚持,最重要的是你需要为此组建一个良性的生态,就是说付出的成本(时间、精力)、过程的风险、情绪的压力(焦虑、烦躁、厌倦)要与你的收获达成一个起码的平衡点,你不能一直十分痛苦的去长期坚持某一件事。
可能有的人有大毅力,可以忍受痛苦长期坚持下去,但是我不倡导这种自虐的方式这是第一点,其次一个非良性的系统需要你不断的投入能量(时间精力、情绪价值等)才能维系,这种系统我认为迟早有一天会崩溃。

一个良性的生态才能长期稳定的运转下去,所以当你想长期写点啥,这个流程应该是发现--记录--观察--思考--总结,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遵循这个流程它会将你的成本降到最低。
但事实上,多数人(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成熟的技术人)主要会面临以下两种情况:
- 有写文章的想法,但脑子里没有东西可写
- 有想写的某个主题,也有一些思考,但不知如何形成文字
这种问题的症结在于,你没有顺着发现--记录--观察--思考--总结这个流程,而是突然的想跳跃到最后一步直接拿到结果。
对我来讲,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的完成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idea阶段,灵光一现
虽然是技术文章,但是跟文学文章一样,不管你是老炮还是新手,日常都需要积累素材,所谓素材可能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想法、一个思考点都可以记录下来,组建一个素材库,在未来的某些时间,这些素材可能就是一篇完整论点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不记下来,很快就将忘记。
当你准备写一篇文章,即使你是一个很有能力很有想法的人,也不可能瞬间在脑海里构建出一个逻辑完整、素材丰富、干货点满满的框架,你很容易忽略掉一些东西。就算你认真的去思考,第一你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第二有些灵光一现的想法真的不是靠你专门的思考能想到的,所以日常积累非常重要。
你可以记下你想记的任何东西:
- 一个关键词
- 脑海中突然出现的一个想法
- 在文章或视频看到的有兴趣的新技术,新产品
- 看到一些有共鸣的句子,别人说的一些话
- 想到一个想深入了解的话题
- 和别人讨论突然萌生的一些观点
- 看完别人的分享或者针对一些技术的个人看法
你不可能每次出现idea的时候就马上来一通搜索调研思考总结整理,写一篇文章出来,但是放弃掉又有点可惜,那你可以记下来,有精力的时候再去继续深入挖掘。
拿我自己来讲,在我的笔记中有一篇,叫《待写作列表》,随时都可以在里面写一些关键词、句子、思考点、文章链接等等,非常随意,如下:

最重要的就是要随意记录,没有成本,没有规律,没有限制,想到时候就顺手写一下。
而我写的每一篇文章,基本上最初都会来自这里,很少会有之前完全没接触思考过的东西,马上要给它写一篇文章出来的情况。这个就是一篇文章最初的形态,一个想法。
草稿阶段
有的时候,针对其中一些关键词,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或者看到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或者自己的思考总结,就是它不再是一个朦胧的点了,而是具体有一些东西可以写了,就可以开一篇文章去写了。
我想说你不需要准备的那么充分,留出很多时间再去开始,开始一件事最重要的是:赶紧开始!它只是一个开始,不一定要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甚至都不一定非要有结果,你甚至可以写一半再抛弃它,没关系的。
很多人的现状是,我要开始写了,这几天我就要把它写完,上来就有很高的期望,花很多时间调研,苦思冥想,硬着头皮去写,素材、内容、措辞、结构一下子都要整好,过程很痛苦。不写完心里不踏实,写的又很难受。
其实大可不必,你只需要先开始就可以,什么时候写完,又没有人跟你催稿,没灵感就不要硬写,有时间了你可以先搜集搜集素材,有精力了你多思考思考,就放在那又丢不了。
最关键的是,你不需要每次只写一篇文章,虽然你的脑子是单核的,但写文章这件事上你是可以做到多并发的。
拿我举例,我笔记里会有《草稿》的文件夹,里面都是草稿阶段的文章,有些才起个开头,有些已经写的差不多了,有些已经几个月都没继续写过了。这种方式可以保证你能持续性的输出,并且不需要每次都有那么大的心里负担。
这是我觉得非常有效的能帮助你迈出第一步的方式。

大纲阶段
大纲就是一篇文章的基本骨架,非常重要,写大纲就意味着已经不在是一些简单的词句或者零散的草稿,已经是有文章的结构。
对于写文章的基本大纲我在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介绍《停止水文!!给你一篇全能的技术文章大纲》,当我准备写一篇技术文章时会套用这个大纲,这是符合我的个人习惯的,会减少我很多思考文章结构的时间,不必恐慌文章结构不严谨,可以快速建立起一篇文章的基本架构。
技术文章我常用的固定大纲结构是:
- 前言
- 大纲&目录
- 背景
- 用法
- 优劣
- 对比
- 原理
- 源码
- 现状/落地
- 探索/未来
- 文末总结
- 参考文献
具体内容可以看这篇文章《停止水文!!给你一篇全能的技术文章大纲》。
内容填充
对于我来讲,列好大纲之后,到这个阶段才算是正式开始写文章主体内容,才开始按一个完整文章的全文逻辑撰写内容。
这个过程并不会很难,因为前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素材、草稿、和你想表达的一些核心观点,再加上现有大纲的框架,只需要思考如何去整合和与更好的表达,就可以很快填满大部分内容。
这样你的精力不会太过发散,写的时候,只需要集中思考几个主要段落的核心内容就可以了,会大大减小写作压力。
成文完善
骨架和内容都填满,基本上这篇文章已经完成80%了,接下来再重新梳理下整篇文章的表达逻辑。
- 首先我觉得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精简再精简,技术文章不需要隐晦的表达,直抒胸臆即可,用最短的内容表达核心观点即可。删除啰嗦冗余的废话。
- 梳理文章主体逻辑,不跑题,不发散,从开头的循序渐进到文末的全篇总结,段落设计、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 检查,措辞、排版、行文风格(严肃or活泼)
- 检查错别字,寻找配图(配图我一般直接谷歌关键字搜索全网图片)
到此基本一篇不错的技术文章就写完了,你可以直接发到网上,或者等几天看看会不会有新的想法。
总结
本篇文章向你介绍了,当我在写一篇技术文章时的具体方式方法,它是属于我的并不一定也适合你,找到自己最合适的方法论是最好的。
原创声明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文章原链接 阿祖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