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 协程源码阅读笔记 —— CoroutineContext

Kotlin 协程源码阅读笔记 ------ CoroutineContext

如果你还了解过 Kotlin 协程,我建议你先了解一下 Kotlin 协程再来阅读本篇文章,不然你可能会看不懂本篇文章。

如果我们需要开启一个协程,首先需要构建一个 CoroutineScope 对象,然后通过这个对象再调用 launch() 方法就启动了一个协程,而 CortouineScope 只是一个简单的接口,需要实现类提供 CoroutineContext 对象,哈哈,终于见到我们本篇文章的主题了😂,通常我们会传递一个 CoroutineDispacher 对象作为默认的 CoroutineContext,如果是你需要让协程的方法在主线程调度,就使用 Dispatchers.Main,如果需要协程的方法在非主线程调用,就使用 Dispatchers.Default。当然如果你不需要任何默认的 CoroutineContext,可以指定为 EmptyCoroutineContext。上面提到的 CoroutineDispatcher (Dispatchers.MainDispatchers.Default) 与 EmptyCoroutineContext 他们也都是属于 CoroutineContext,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 CoroutineContext

  • EmptyCoroutineContext
    表示空的 CoroutineContext,他没有任何的功能,只是一个标志作用,表示没有 CoroutineContext
  • CoroutineDispatcher
    控制协程运行调度相关的工作,协程的方法在具体的哪个线程执行也由它控制,常见的 CoroutineDispatcherDispatchers.MainDispatchers.Default
  • Job
    表示协程任务的状态,当协程执行时会添加一个 Job,当协程开启一个子协程时又会开启一个 Job,子协程的 Job 就是作为父协程的 Child,反之就是 Parent。当父协程的 Job 被取消时,所有的子协程也都会被取消。我们在构建 CoroutineScope 对象时,系统会为我们添加一个默认 Job,通过该 CoroutineScope 启动的协程的 Job 都是 CoroutineScope 的子 Job,如果想要停止所有的 CoroutineScope 启动的协程时,可以通过调用 CoroutineScope#cancel() 方法,在这个方法里面就是调用的 Jobcancel() 方法。
  • CoroutineExceptionHandler
    协程异常拦截器,我们可以自定义这个拦截器用来拦截协程中遇到的异常,不是有很多人遇到协程中的奇怪的崩溃吗?当遇到某些不需要处理的崩溃时,就可以用它过滤掉。
  • CoroutineId
    用来指定协程的 Id,会通过它来修改执行的线程的名字,这个是系统调用的。

上面介绍了一些系统的 CoroutineContext,这些 CoroutineContext 在协程执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你自己也可以实现一些 CoroutineContext

Element 和 CombinedContext

我们上面提到的系统的 CoroutineContext 除了 EmptyCoroutineContext 以外,其他的都是实现了 Element 接口(它继承于 CoroutineContext),Element 表示实现了特定某项功能的 CoroutineContext,而 CombinedContext 就表示一堆 Element 组成的复合型 CoroutineContext,比如通过 JobCoroutineDispatcher 就能够组合成一个 CombinedContext,也就是相当于一个 Element 的集合。

Element

Kotlin 复制代码
    public interface Element : CoroutineContext {
        /**
         * A key of this coroutine context element.
         */
        public val key: Key<*>

        public override operator fun <E : Element> get(key: Key<E>): E? =
            @Suppress("UNCHECKED_CAST")
            if (this.key == key) this as E else null

        public override fun <R> fold(initial: R, operation: (R, Element) -> R): R =
            operation(initial, this)

        public override fun minusKey(key: Key<*>): CoroutineContext =
            if (this.key == key) EmptyCoroutineContext else this
    }

Element 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象 Key,它表示这种类型的 KeyElementCombinedContext 中只有一个这种类型的 Element。通常这个 Key 的实现都是一个 Kotlin 中的伴生对象(也就是一个单例对象),我这里以 ExecutorCoroutineDispatcher 中的 Key 来举一个例子:

Kotlin 复制代码
    @ExperimentalStdlibApi
    public companion object Key : AbstractCoroutineContextKey<CoroutineDispatcher, ExecutorCoroutineDispatcher>(
        CoroutineDispatcher,
        { it as? ExecutorCoroutineDispatcher })

Element#get() 方法中的实现就是通过判断 Key 是否是当前对象的 Key,如果是就返回当前 Element 对象,如果不是就返回空。

fold() 方法在 Kotlin 中的很多集合类有这个方法,它是用来遍历所有的元素然后把他们组合成一个新的对象返回,Element#fold() 也是一样的功能,不过它只有一个元素。

Element#minusKey() 方法是用来移除某个 Key 的元素,Element 中就只有一个元素,如果传入的 Key 是当前 ElementKey 就返回 EmptyCoroutineContext,反之就返回自己。

CombinedContext

Kotlin 复制代码
@SinceKotlin("1.3")
internal class CombinedContext(
    private val left: CoroutineContext,
    private val element: Element
) : CoroutineContext, Serializable {

    override fun <E : Element> get(key: Key<E>): E? {
        var cur = this
        // 遍历查找
        while (true) {
            // 如果当前的节点的 get() 返回不为空就表示这就是目标的 Element,直接返回
            cur.element[key]?.let { return it }
            // 下一个节点
            val next = cur.left
            // 如果下一个节点是 CombinedContext,继续遍历查找。
            if (next is CombinedContext) {
                cur = next
            } else {
                // 下一个节点不是 CombinedContext,直接调用 get() 方法返回。
                return next[key]
            }
        }
    }

    public override fun <R> fold(initial: R, operation: (R, Element) -> R): R =
        operation(left.fold(initial, operation), element)

    public override fun minusKey(key: Key<*>): CoroutineContext {
        // 如果当前 Element 的 key 就是需要移除的 Element,直接返回下一个节点
        element[key]?.let { return left }
        // 调用上一个节点的 minusKey 方法,返回值为移除后对象
        val newLeft = left.minusKey(key)
        return when {
            // 新的和旧的没有改变表示没有找到对应的 key,直接返回当前对象。
            newLeft === left -> this
            // 新的下一个节点为空,直接返回 element
            newLeft === EmptyCoroutineContext -> element
            // 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 CombinedContext 对象。
            else -> CombinedContext(newLeft, element)
        }
    }

    // ...
}

CombinedContext 的实现可以理解为是一个 Element 的链表结构,其中 element 表示当前元素,left 表示指向下一个节点。

CombinedContext#get() 方法中依次查询每个节点的 Key 是否和 Element 对应,如果对应就直接返回。

CombinedContext#fold() 没什么好说的,依次调用每个 Elementfold() 方法最后得到组合后的对象。

CombinedContext#minusKey() 方法是用来移除某个 Key 的元素,返回值是被移除 Key 后新的 CoroutineContext,它这里的实现不是通过直接删除当前对象的某个元素,而是返回一个新的删除某个元素后的新对象。这种思想非常重要,用新的组合来替代修改,在 Kotlin 协程的实现中有很多处都体现了这种思想,这种实现能够更容易地避免 Bug,而且可以逃避一些锁的操作。

组合两个 CoroutineContext

在上面一节了解到用来描述组合后的 CoroutineContext,用的是 CombinedContext 这个对象,那么如何组合呢?

Kotlin 复制代码
val context1 = Dispatchers.Default  
val context2 = Job()  
val combinedContext = context1 + context2

像以上代码一样直接用 + 符号就好了,如果你不知道 Kotlin 的符号重载和中坠函数,我建议你去找找相关的资料学习下。这个函数的实现是 CoroutineContext#plus() 方法:

Kotlin 复制代码
    public operator fun plus(context: CoroutineContext): CoroutineContext =
        if (context === EmptyCoroutineContext) this else // fast path -- avoid lambda creation
            // 遍历合并被加的 Context,合并时初始化的值为当前对象。
            context.fold(this) { acc, element ->
                // 移除参数中的 Element (也就是原来的 Element 与参数中的 Element有冲突,参数中的 Element 优先级高)
                val removed = acc.minusKey(element.key)
                if (removed === EmptyCoroutineContext) element else {
                    // make sure interceptor is always last in the context (and thus is fast to get when present)
                    // 以下的操作是始终让 ContinuationInterceptor 在链表的头部
                    val interceptor = removed[ContinuationInterceptor]
                    if (interceptor == null) CombinedContext(removed, element) else {
                        val left = removed.minusKey(ContinuationInterceptor)
                        if (left === EmptyCoroutineContext) CombinedContext(element, interceptor) else
                            CombinedContext(CombinedContext(left, element), interceptor)
                    }
                }
            }

Element 出现冲突时,参数中的 Element 的优先级比当前对象的 Element 要高;始终会将 ContinuationInterceptor 放在链表的第一个元素,因为协程运行时获取这个元素的频率很高。

最后

CoroutineContext 中的链表实现方式很有意思,而且在 Kotlin 的实现中很多的地方都用了组合的思想来替代修改。很多时候 var 就是造成 BUG 的元凶,同时也会造成多线程编程困难。而 val 就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这种问题。

相关推荐
豆 腐41 分钟前
MySQL【四】
android·数据库·笔记·mysql
想取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好难3 小时前
android studio导入OpenCv并改造成.kts版本
android·ide·android studio
Jewel1054 小时前
Flutter代码混淆
android·flutter·ios
卡卡_R-Python4 小时前
子集选择——基于R语言实现(最优子集选择法、逐步回归法、Lasso回归法、交叉验证法)
回归·r语言·kotlin
Yawesh_best5 小时前
MySQL(5)【数据类型 —— 字符串类型】
android·mysql·adb
曾经的三心草7 小时前
Mysql之约束与事件
android·数据库·mysql·事件·约束
guoruijun_2012_411 小时前
fastadmin多个表crud连表操作步骤
android·java·开发语言
Winston Wood11 小时前
一文了解Android中的AudioFlinger
android·音频
B.-13 小时前
Flutter 应用在真机上调试的流程
android·flutter·ios·xcode·android-studio
有趣的杰克13 小时前
Flutter【04】高性能表单架构设计
android·flutter·d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