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到晚上,窗外就积起了大雾。白茫茫一片看不清楚,就像站在2023年尾的我看着未来的样子。
年终总结,我不希望写成流水账,更不希望写成表彰信,它应该是一种梳理和自省,记录这一年来自己行为和观点上的一些转变。
1. 读书当读典,求知当求根
这些年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凡事往源头上去靠。尤其是学习,尽量去读原著和经典,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二手知识上。
曾经我也是知识付费领域的狂热分子,花费过不少时间和金钱。2016年,"得到"app出来的第一个月我就下载安装,并且在之后的几年内陆陆续续付费了5000块。然而这些碎片化的学习最终只是让自己变得夸夸其谈,成为别人思想的复读机。
知识付费,本质上就是利用人们的成长焦虑,通过虚幻而快速的方式让人们自以为在成长。殊不知,你以为那些人在萃取知识的精华,其实他们吐出来的只是残渣。翻来覆去地说些车轱辘话,然后造出一些无聊的新词。而真正的大师向来都是深入浅出,透彻且直接。读原著和经典,其实就是和这些大师对话。
同样的观点适用于技术领域内的学习。如果要系统学习某项技术,那么最直接的方式是阅读官方文档和源码,而不是观看教学视频或博客。如果要了解某项机制的设计初衷,那么最好的方式是邮件询问原作者,而不是在技术群里猜来猜去。
多数人在学习这件事上是有严重依赖的,像是等着被喂饭的孩子。他们害怕直接面对知识的本源,仿佛必须要有一座桥在中间衔接才能通往彼岸。但这种隔阂往往是虚幻的,因为真正优秀的知识总是以最亲和的姿态出现,真正优秀的专家也总是以最友善的方式回应。
请相信,在学习这件事上,最好的捷径就是不走捷径。
2. 真相还是情绪?观点还是立场?
当年余秋雨探访欧洲大陆(撰写《行者无疆》),行程末期快要进入北极圈的时候,凤凰卫视的总裁刘长乐赶来送他一程。开车路上余秋雨问刘长乐:"我这半年基本算是离开文明世界,你能给我介绍下这半年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么?"刘长乐介绍了五分钟后就再也无话可说,最后说到:"秋雨老师,有好多事情发生过以后,第二天连再讲一遍的兴趣都没有。"
这是一个职业媒体人对待新闻的真实态度,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尤其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
如果你刷抖音的话,就会发现网络上时常出现些热点新闻,引得大家广泛地关注和讨论。譬如寻亲成功的被拐少年忽然成为富二代,譬如霸道总裁背刺王牌主播引发社会舆论。这些热点新闻撩拨着大众情绪,成为饭桌上谁都可以插得上嘴的谈资。然而说着说着就容易掺杂个人情感,情到浓处骂几句娘、落几滴泪,仿佛事发的那个人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奈何这些新闻常常发生反转,于是知道真相的人们只能悻悻地摇头,感叹自己又被骗了。
如果只是浪费感情倒也好说,但是还有大批的人在利用着人们的情绪去上演剧本,博取流量,营销产品。于是网络平台彻底沦为了情绪场,一方努力地撩拨情绪,一方痴痴地发泄情绪。
新闻的本质是还原真相么?恐怕只是大家美好的期望。现实社会里,新闻更多需要为利益和权力负责,因此带来的两个形态就是情绪化和ZZ化。
如此说来,这些新闻真的重要么?真的值得我们投入那些情感波动去关注么?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今年另一个明显的感触是,当我们进行客观的观点表达时,其实多半都由主观的立场在指引。而立场的背后,是切身利益和所处阵营。譬如,在讨论华为和小米的产品时,多数人都只是在输出立场,而非观点。这一点我也一样。
但其实这样不好。立场会带来偏狭,甚至完全错误的判断。用立场做预测,得到的也只能是漏洞百出。
互联网上流行一句话,人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这句话经常给那些卖课的人站台,用来收割韭菜。但真正的认知绝非来自这些卖课人口中的"知识",而是自身的实践和独立思考。
说到独立思考,我又想起来互联网时代大家认知的普遍特征,即五花八门但千篇一律。五花八门指的是各种事情都能插上一嘴,千篇一律指的是特定事物上的认知又缺乏见解,基本等同于互联网上的主流认知。这就导致跟不同的人聊天,听到的只是同一种声音在反复,实在无趣。
3.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一年越来越体会到"往内收"的重要性。不露锋芒,不炫己长。
微信朋友圈我已经关闭了很久,不看也不被人看。在我看来,朋友圈的本质在于窥探和炫耀,一个"比"字贯穿始终。不看是因为自己修行不够,比来比去乱了清净。不被人看,是因为这世界除了你的父母,没有人真正的希望你过得比他好。因此炫耀无意,自嘲倒好。
看武侠剧时,我最喜欢的一种状态就是主角跌落山崖,在深山老林里修炼半生后再度出山。这种感觉并非是要断绝社交,而是人前的喧闹只是偶尔,孤灯下的独处才是常态。在那些平静如水的岁月里,能够觉察本心默默奋进的人,或许包藏着更大的野心。
如果人生是一次出拳,那么往后收得越深,出拳的力道也会越大。
4. 行则将至
今年后两个月开发了一个ART虚拟机里的优化feature,代码行数在大几百行,改动涉及多个模块。起初我的内心是打了退堂鼓的,因为之前我只提交过一些bug fix和小feature,将近千行的代码改动对我来说还难以驾驭。好在跟谷歌的人沟通后,他们表示乐意提供帮助,这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安慰。后期的开发过程磕磕绊绊,不断涌现出新的bug,主要是因为自己对于ART缺乏全局认知,往往只考虑到部分场景。最终通过谷歌工程师的持续帮助和自己对于源码的不断深入,功能总算稳定起来。
这件事打破了我一贯的做事风格,即事前犹犹豫豫,总想着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位再动手,最后白白浪费很多机会。实际做起来才发现,很多事前的担忧根本不存在。因此只管行动起来,在实际的问题中去体悟和成长,目标反而渐渐达成。
以上四个方面便是今年认知上的总结,它们均来自实际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潦记于此,以便后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