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通向AGI,腾讯云携手业界专家探索创新应用新风向

引言

一年过去,ChatGPT 引发的 AGI 热潮丝毫未减。只是相对于最初推出时掀起的全民大模型热,如今关于该如何落地的讨论更多了起来。

随着算力、数据库、大数据等底层技术的发展,大模型的建设与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加速推进,那么,这些迹象是否预示着 AGI 正在到来?最先进的大模型技术又有哪些共同表现?回到国内,大模型当前的应用场景面临哪些挑战,应该如何解决?有哪些趋势和机遇值得创业者关注?

为解答以上问题,近日,腾讯云 TVP AI 创变研讨会系列第二期「AI 下半场,探创新与应用风向」在深圳腾讯滨海大厦举行,邀请多位 AI 领域资深专家进行前沿分享,并特别设置了全场嘉宾的深度分组脑暴,现场思维火花碰撞,精彩观点迸发。

"我做了十几年人工智能,在过去的一年里深刻感受到这一技术的日新月异。去年 GPT 出来之后,我把相关的论文看了一遍,追到 6 月份整理了很多材料,觉得理解差不多了。结果下半年又不断出来新的创新点,包括各种应用,我就不禁想问,大模型的极限究竟在哪里?"在主持人,火光摇曳 CEO、腾讯云 TVP 靳志辉的开场设问下,本次活动正式开启。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GI:自主决策、自我探索、自我迭代

"ChatGPT 出来之后,人们发现它通过了图灵测试。所以,我在今年春节期间写过一篇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 AGI 即将来临。"

在《通用人工智能的现在与未来》主题演讲中,达观数据副总裁、腾讯云 TVP 王文广首先追溯了从神经网络概念的最初提出,到如今这一技术在大模型上的延续。具体来说,目前大模型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 模型的多样化。从 2017 年谷歌发布 Transformer 到 2018 年,两年间产业界开始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力的模型。其中,典型如 BERT 和 GPT,GPT 比 BERT 的出现更早,但是在语言处理能力上,首先爆发的是 BERT。当时,在阅读理解能力评测上,BERT 首次超越了人类专家的水平。

● 参数规模和数据规模的爆发。BERT 在"阅读理解"上的优异表现拉开了模型参数"野蛮增长"的时代,直至今日 GPT-4 达到 1 万亿的参数规模。同时,数据语料也从 BERT 时期的几百兆,达到现在的几 PB 甚至是几十 PB。

从大模型发展的整体格局来看,全球大模型聚集地还是在硅谷,然后是中国的"百模大战",欧洲在这一"战场"上明显落后,出彩者寥寥。

关于大模型如何在实际中更好地应用,王文广特别强调:大模型有依靠自身无法解决的"幻觉"问题,导致了准确性和事实性无法保证。所以对它的使用需要有所限定,在对可靠性和真实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非常有用。针对大模型也不擅长做数学计算,王文广说:"我的建议是,可以通过代码解释器运行大模型给出的结果,这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据其介绍,目前大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文字创作相关领域,包括查阅资料、营销文案、创作小说,主要基于搜索和编造的强大能力。

"但如果需要保证可靠性,特别像我们达观数据大模型平台'曹植'面向产业应用,就需要想方设法地利用检索增强,通过知识图谱的方法对它的结果做校验,做知识的凭据、二次的验证,去做所有答案的溯源。"

构想未来,王文广认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 AGI 将进一步发展至"自主决策、自主探索和自我迭代"的新时代。而相对于自我迭代难度较高,自主决策和自我探索正在实现:

"'输出'无非两种:一种语言,一种工具。语言发展到最新就是现在的大语言模型,此外用视频训练大模型的方向也值得关注。而在使用工具上,也不乏应用工具的 Agents和工具调用方法。也可以将大模型作为大脑与机器人相结合,机器人根据指令操作,实现"具身智能。"

而在更遥远的未来,我们或者不得不面对"硅机一日、碳基千年"的处境。当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尽管是人造物,但它的智能水平远比人高。人类社会是构建在"人类是唯一的智能体"这个隐性条件下的,"那么,人类当下的社会架构是否还能存在?是否可以保持现状?这些问题将留给社科、哲学等领域的学者们来研究。"王文广最后表示道。

资本耐心有限下,AI成功落地的关键要素

"无论是事业、技术,还是人生,都是 S 型曲线,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增长,也不可能一直跌在谷底,总是会遵循 S 曲线的发展路径。AI 的发展也是如此。" 资深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创东方投资总监、腾讯云 TVP 邵浩在《AI 创业赛道趋势与投融资》的主题演讲中如是表示。

从 1956 年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到 2012 年 AlexNet 取得 ImageNet 的冠军,看似 AI 再一次迎来了新的产业利好。2013 年至 2019 年间,NLP、AR、VR 等技术发展势头良好,很多概念公司拿到融资。但实际上,产业仍处于炒作周期,直到2019年,迎来本轮浪潮的第一次低谷。

"我们知道技术转化是需要长期沉淀的,但是资本却没有多少耐心。在美国,资本的耐心可能可以达到十年,但在中国,或许最多有七年,股东就需要看到投资回报。"

按照资本运作的逻辑,当项目在短期内难以达到预期回报,就很难避免被关停的命运。基于邵浩在 AI 投资领域的切身体验,他认为当下大模型投资标的选择非常困难。

那么,在资本耐心有限的情况下,AI 技术若想成功落地又有哪些关键要素?

首先,是做到高效应用。在邵浩看来,无论是将大语言模型应用到办公软件,还是将 AI 的搜索能力应用于信息的抓取和推荐,都是 AI 在普及化场景中的优秀应用案例。在专业领域也需要找到痛点方向,比如通过大数据帮助医学领域进行重大发现,寻找新的靶点等。

"是否是好的应用,大概有几个判断要素:包括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工具类、普适性产品,终端场景包括军工、医药、银行、券商等等。包含了这些关键点就更容易走得通。"

其次,需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比如,在半导体领域,需要从原材料、设备、人才、配套、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一起形成市场化的产业链。在 AI 领域也是一样,如果难以形成市场闭环,就很难交付出用户真正喜欢的产品。

在此基础上,邵浩分享了在 AI 投资中重点考量的因素:"以我们公司'深圳创东方投资'为例,主要讲求七个字'广深高速进出行',包括面向市场的广阔性、产品创新的深厚性、团队配置高、成长速度快,以及进入和退出价格的合理性和投资的可行性。"

除此之外,邵浩也从自身资深的创业经历出发,给到他对 AI 创业者两点建议:

其一,AI 决定技术上限,但不要盲目追求。基于 AI 的复杂性和高成本附加,可以的话在项目前期进行技术替代,如果进展顺利,在后续过程中再引入 AI,这样可以降低投资人的风险预期;其二,除技术之外,新产品该如何取代旧产品的市场也值得创业者多思考。

最后,基于对大模型未来技术发展的预判,邵浩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 关注 AI 发展中的瓶颈要素和领域应用,如算力、行业数据;

● 具体领域应用中,医疗与军工领域较有机会;

● 以用户需求和产业需求为导向,选择"+ AI"的项目,而非" AI+"的项目;

● 保持前瞻性眼光,如关注多模态等前沿方向;

● 强调"产业闭环"。

向量数据库:实现多模态数据打通和人与数据的互动

"大语言模型的本质是把治理范式进行了转移,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即使是非程序员,也可以方便地通过自然语言来调度隐藏在大语言模型背后的 GPU 算力。"

在《向量数据库:AI 时代的数据枢纽》主题演讲中,腾讯云数据库副总经理 罗云首先提出了他对大模型的看法。

进一步,与强大算力相配套的,则是完善的数据存储平台。通过在腾讯云的内部实践,在构建存储平台上罗云认为需要攻克以下两个关键点:

● 数据的多模态。包括关系型数据库数据、文件系统中的数据,以及存储的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都是价值数据,需要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加以利用。其中,关键在于数据的多模态互动,做到表数据、KV 数据、图片数据等不同模态下的数据对应和流通。

● 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的人与数据的交互。如何无需通过程序员就能调度底层存储,包括读写数据、检索数据等任务。

要达成以上两点,需要运用向量数据库的"中枢"和"索引"作用:

● 向量数据库是数据中枢。数据之间存在信息差的关键点在于格式不一致,而通过"向量"的方式,可以让多模态数据最终表达为一种格式。

● 向量数据库位于索引层。通过向量数据库,可以索引包括数据库、大数据、文件系统等各个不同数据空间中的数据,是通用索引层,方便查找。

此外,当预判到向量数据库可能面临实现企业级和智能化的挑战,腾讯云也做了不少业内里程碑式的尝试,包括:

● 与中国信通院标准制定组织一起完成了千亿规模的测试。"包括实现最高支持千亿级向量规模和 500 万 QPS 峰值能力,达到 99.99% 的可用性;我们也是国内首家通过信通院标准测试的向量数据库;同时,和信通院一起联合 50 多家企业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向量数据库标准《向量数据库技术要求》。"

● 端到端的召回率提升 30% 以上。通过集成 Embedding,实现自然语言查询;通过 AI 套件的应用,实现端到端的 RAG 应用检索,从而使召回率提升 30% 以上。

"通常大家会用框架去做,但我们测下来发现准确率表现不是很高,基本上通过开源方案去搭建,端到端的召回率能做到 50% 就算高的。为提升召回率,我们在内部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和 PCG 业务团队的合作,将他们的一些知识平台化,做成标准的解决方案运用到行业之中,这样就能让行业发展得更快。这样一套做下来,召回率可以达到 70~80%。"

事实上,腾讯云向量数据库自今年中以来数据表现持续亮眼、增长飞速,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据罗云介绍,早在 2015 年,腾讯集团内部就将腾讯云向量数据库进行了多方布局。比如应用在腾讯视频、腾讯新闻中,以保证用户上传内容,也就是 UGC 的内容可靠性。"我们的方法是把新闻、视频截帧之后转换成向量保存下来,再通过查重和非允许的一些敏感数据去做向量匹配,这样就可以快速审核内容素材。"

截至目前,腾讯云向量数据库在集团内部有超过 40 个业务的接入,每天完成 1600 亿次请求。此外,自今年 7 月份向量数据库上云,在 3 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已经累计了 1500 家以上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用户,增长飞速。

分组脑暴,观点碰撞

三位嘉宾的精彩演讲结束后,主持人火光摇曳 CEO、腾讯云 TVP 靳志辉总结道:"'通向 AGI 之路'我非常认可,AGI 的话题也非常吸引人。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推荐大家读 3 本书:《生命 3.0》《未来简史》以及《千脑智能》,基本上很好地解读了未来人类 AGI 的发展走向。"

紧接着,人人参与的深度探讨环节正式开启,主持人火光摇曳 CEO、腾讯云 TVP 靳志辉提出四个关于大模型和 AI 技术的热点问题,现场嘉宾以小组抽签的形式分别选择不同话题进行探讨,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组员也可以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热点讨论结束后,特别设置了争议性话题"观点 PK "环节,嘉宾在交流过程中也碰撞出更多精彩观点。

GPTs会给创业者带来哪些机会,它的未来会如何演化?

来自第一组的发言代表,53 AI 创始人、腾讯云 TVP 杨芳贤表示:这个话题我在过去几个月做了非常深入的思考,我们现场小组综合讨论之后的观点是:GPT-4 对行业发展很有价值,就像 2000 年时出现的互联网产品"个人主页系统",普通用户都可以通过主页系统简单 DIY 出自己的个人网站。今天,当时最早的个人站长已经成为了今天中国互联网人才的主力。

由此来看,GPTs 强大的编排能力和极低的使用门槛将极大推动大模型应用的普及以及为大模型行业培养大量的人才。未来十年,无论是 To C 还是 To B 的场景会有大量的 AI 应用出现,这些应用会是独立开发,并不会是基于 GPTs 来构建。

对于 AI、大模型的未来发展,看好哪些核心方向?

第二组发言代表的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系统芯片设计重点实验室主任、腾讯云 TVP 何进提出,经过小组讨论后,我们普遍认为这个问题不会特别明确,从核心技术方向来看,智能时代的五个大方向包括:CPU 构成的调度能力、GPU 构成的计算能力、Memory 构成的储存能力、网络构成的传输能力,以及大数据。

其中,计算和存储能力可以通过存算一体的芯片进行融合,如果加上感知层,还可以实现感、存、算的三层融合,未来可能还能够进一步融合网络传输能力。而从应用方向来看的话,我们更看好"AI 智能体"的未来发展。

AI大模型与行业或领域有哪些结合,看好哪些应用场景?

对于这个问题,第三组发言代表九四智能合伙人 汤丁青表示,以智能外呼业务为例,在没有大模型之前,主要是进行一些比较单一的人机和用户交互,依赖主流程的结构化。当有了大模型之后,可以结合用户信息,以及在交互过程中多轮的动态信息去做动态决策,核心在于提高 AI 的存单转化。

此外,各小组的嘉宾也结合自身所在领域的应用场景发表了各自见解。

vivo 研发总监、腾讯云 TVP 杨振涛指出,大模型在软件研发领域可以让更多工程师来做更高附加值的"填空题",把人更擅长的创造部分发挥出来。流程化或是找 Bug 的工作则可以交给 AI Agent 解决。

主持人火光摇曳 CEO、腾讯云 TVP 靳志辉则结合其所在语言教育领域,指出 NLP 中的一些重要场景。一是儿童语言学习及成人语言学习,已经有很多创业公司利用 ChatGPT 对话技术产出下一代语言训练场景。此外,在未来的老年社会,如何利用 AI 给老人提供陪伴及情绪价值,在他看来也是可以应用的场景。

未来十年的中美AI竞争,中国将逐渐追平还是越拉越远?

对于这个问题,第四组的发言代表美团无人机高级技术总监、腾讯云 TVP 陈天健答道,经过组内讨论,我们认为未来虽然有差距,但也不会越来越远,首先,虽然有算力的差距,但是在现实的 AI 应用中,并没有多少场景需要那么强大的算力。比如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两家中美公司,美国公司的算力比中国公司高一倍,但主要是用在了视觉上,中国公司则是通过更优质的传感器来做替代,由此可见,我国可以在 AI 产品应用领域寻找优势路径;其次,在原创技术方面,中美之间仍然需要在研发投入、人才和时间等维度进行比拼。

而讨论到算力方面,主持人火光摇曳 CEO、腾讯云 TVP 靳志辉保持乐观,他认为当前中国的算力研发突破很快,AI 人才方面也在不断追赶,未来大模型技术发展我国有能力紧跟美国不掉队。

观点PK:"有效加速"还是"超级对齐"?

有效加速理论代表人物:Sam Altman、Yann Lecun、Andrew Ng(吴恩达)

核心观点:技术发展不应受到其他因素限制,要更加开放,AI无需监管。

超级对齐理论代表人物:Elon Musk、Hinton、Ilya Sutskever

核心观点:基于技术带来的潜在威胁,应该对AI系统的行为进行引导,让其能够符合设计者的意图,也就是需要监管。

从正方观点来看,之所以赞同"有效加速",主要在于各国最终都会选择去监管,但因为 AGI 对人的影响很大,监管的结果好坏尚未可知。达观数据副总裁、腾讯云 TVP 王文广提出:未来 AGI 将至,并将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两派人物的观点是一致,只是 Ilya 希望在让 AGI 服务人类之后再放开给大家使用,Altman 则是希望先发展,抢先占领机会。对于目前中美在 AI 发展上存在差距,我认为应该首先支持发展,在技术上进行追赶。

反方则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认为缺乏有效监督、治理下的"有效加速"则会造成"屁股决定脑袋",甚至"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的局面。对此,中科氢焱 CDO、腾讯云 TVP 曾永红表示说:当今法治社会需要伦理和秩序。未来无论多久,不管是在物理世界还是虚拟世界,最终都反映到物理世界:人类负责规则与秩序,硅基负责实现和执行。例如数据的获取和使用是否合规的问题,如果 AI 训练的数据不受约束,将会造成失控的局面,先污染再治理可能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因此预见性的监管框架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利用 AI。

正方 vivo 研发总监、腾讯云 TVP 杨振涛进一步指出,这涉及非常多关于价值观的话题,现在不少人会带"e/acc"的标签,表明自己是"有效加速主义"支持者。有的人可能认为这代表了一种精英的傲慢,但实际上,在技术成长的阶段,AGI 突破的前夕,如果有太多监管,必然影响到技术本身的发展。换个角度,从社会和政府层面,可能需要考虑的是大环境与价值观的问题,包括法律的完善、科技伦理等等,这些都会考虑到,但是需要在合适的时机,不应该在新技术这棵小苗初长新叶的时候就喷农药,还是要给它生长的空间。

反方 PP 停车创始人&CEO、腾讯云 TVP 李剑再次声明自己的观点:我想表达的观点是从人类发展长河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当所有都不受控的时候,秩序从何而来,人类不仅仅是在当前这个时代,在 20、30、100 年的长河里面都是一瞬间,如白驹过隙,我的观点是需要监管,来保证长期的秩序。

最后,腾讯云数据库副总经理 罗云对两方的观点进行了调和,让这个辩题的思考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这个论题我自己的看法是没有答案。相信没有人会说我们人类的目的是为了制造 AI,碳基的目的是制造硅基。我们运用 AI 最终的目的一定是服务于人类,帮助我们提升生产力,让人类更加幸福。那么在这一大的目的共识下,我认为当前的阶段应该放手向前跑,做大胆的尝试,这对于我国科技的发展更加有益。

结语

事实上,AGI 首先是一个技术命题,但它同时也是社会命题和哲学命题。所以,在本次 TVP AI 创新研讨会上,无论是嘉宾演讲还是线下讨论,都会在技术之上加入对 AGI 的社会性思考和哲学思辨,这也是本次活动的超预期收获。

秉持"用科技影响世界"的初心,腾讯云 TVP 还将携手各界专家,共同探索大模型在不同维度、各个领域中的理论前沿和技术实践,共同迈向 AGI 的智能未来。

现场花絮集锦

相关推荐
AI王也6 分钟前
ChatGPT 4o 使用指南 (9月更新)
人工智能·chatgpt·prompt·aigc
望繁信科技9 分钟前
望繁信科技受邀出席ACS2023,为汽车行业数智化护航添翼
人工智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流程挖掘·流程智能·数字北极星
木凳子a12 分钟前
给儿童掏耳朵用哪个好?儿童耳勺最建议买的五个牌子
人工智能·安全·信息可视化·智能家居·健康医疗
秋922 分钟前
教师心理学能力研判:多维度视角下的分析,判断教师心理学知识能力强弱,并提出针对性意见
人工智能·心理学研判·教师心理学研判·心理学知识研判
中科微星22 分钟前
相位型SLM硬件产品面型性能提升
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AI2024081424 分钟前
众数信科AI智能体政务服务解决方案——寻知智能笔录系统
人工智能·政务
生信宝典1 小时前
ROC和AUC也不是评估机器学习性能的金标准
人工智能·qt·机器学习
ShuQiHere2 小时前
【ShuQiHere】 探索计算机视觉的世界:从基础到应用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
毕小宝2 小时前
TensorFlow 的基本概念和使用场景
人工智能·python·tensorflow
魔力之心2 小时前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原理精解【24】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概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