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有「松弛感」的生活?

最近网上有一个词很流行,叫做「松弛感」。最早的出处似乎是这么一条微博:博主见到一家人出门旅游,行李全部被退回,空手抵达目的地,竟然没人紧张和生气,而是重新安排好行李后继续开心聊天,全程非常舒服、松弛。

许多人说:看到这种状态,就想起自己的经历,感觉自己恰好相反,一直活在紧绷和紧张之中,对许多事情都很容易过敏,因此特别羡慕这种状态。

那么,这种「松弛感」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方式,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自然、更舒服、更「松弛」呢?

今天的文章,希望跟你分享我的思考和感受。

我们不妨想一想:松弛感的反面是什么?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够有松弛感,通常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

许多人可能会把它归因为这么几个因素:紧张的家庭关系,过大的工作压力,过于「内卷」的外部环境,难以控制和处理好情绪,缺乏乐观的心态和精神......这些种种因素,导致我们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难以真正放松下来。

也正因如此,许多相关的讨论,会去指责别人:「你活得太紧绷了」「你活得太用力了」「慢下来,让自己放松一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松弛感。

这些说法有道理吗?也许有,但似乎没什么用。毕竟,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相似的,我们都在咬紧牙关努力生活,为自己的梦想奔走。如果说这就是「用力」,这就是「不松弛」,那未免也有点过于鸡汤,过于「何不食肉糜」了。

那么,这种生活状态,就一定跟松弛感无缘吗?我们注定只能活在紧张和压力之下吗?

当然也不是。

实际上,松弛感的本质是什么呢?我更愿意用这句话来描述,那就是:

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

松弛感的反面,其实不是紧张,不是压力,不是疲惫,而是控制欲。日常生活中,我们想要控制的事情越多,难以容忍超出我们掌控和预期的事情越多,就越容易陷入紧张、压力和沮丧之中,殚精竭虑,精疲力尽。

原因很简单: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去处理。如果你想控制好每一件事情的话,你就必须对这些事情投入相应的注意力资源,去规划好它们的路径、发展和目标。

然后,当它们开始执行的时候,你需要持续投入注意力资源,去监控这些事情的经历和过程,确保它们始终走在你想要的方向上。

进一步,如果有那么一两件事情偏离了方向,你还得继续投入新的注意力资源,去思考如何及时改变它、引导它,把它引回正轨之上,避免出现不想看到的意外......

于是,我们的注意力资源被持续占用,几乎没有哪一个时刻是能够释放出来的 ------ 一件事情刚完成,另一件新的事情就接踵而至了;一个任务刚清除出去,新的任务就立刻过来占据资源空间。

这就会导致,我们几乎每一天,都处于注意力严重超负荷的状态里,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放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怎么可能有闲暇和余力,去关注外面的世界,去享受生命中的美好呢?

我们只会觉得,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一种「打扰」,它只会打乱我的日程和规划,提高事情出错的概率,为我本就捉襟见肘的脑力和认知资源增加负担。

让一件事情一天不出错容易,让十件事情一天不出错可能就很难了,要让所有事情永远不出错,这怎么可能呢?

真正的「紧绷」,永远不是因为外界压力过大,或是自己无法调节情绪,而是因为我们想要控制的太多,无法真正「放手」,才导致我们的大脑「后台」持续被占用,不堪重负。

这才是阻止我们去获得「松弛感」最重要的原因。

事实上,许多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压力,其实并不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我们总是在追逐「效率」,但为了效率,就不得不去追求对结果的控制。而正是这种对结果的控制,让我们始终活在疲于奔命之中,难以得到真正的放松。

举几个例子。

十多年前,我跟朋友去旅行,有一位朋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旅行方式是什么呢?是事先查好攻略,做好详细的日程安排,细致到几号几点钟去哪里、停留多长时间、看哪几个地方、几点钟再去哪里......他做出来的计划表,简直就像项目管理一样,巨细靡遗。

如果一切顺利,那也挺好,问题是,大多数时候其实是没法顺利的,因为你总会遇上各种各样的未知和意外。因此,一旦遭遇意外,他就会非常生气,因为他的计划被打乱了,后面所有的安排都得重新调整了。

但是这么一生气,就把一天的心情全都破坏了。哪怕接下来能够继续奔赴下一个景点,还有心情欣赏和体验吗?恐怕都没有了。

另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游戏。由于兴趣原因,我会去关注一些游戏的社群,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反馈:要么,是吐槽游戏太肝,每天拿满奖励需要打多少个小时,比上班还累;要么,是拼命赶进度,一个活动刚出来,明明时间还非常长,但就想马上把它做完,一天也不想比别人晚。

我一直很想问他们:每天拿不满奖励会怎么样呢?活动晚几天再做会怎么样呢?会有实质性的损害吗?这究竟是你在玩游戏,还是被游戏玩?

这种「把玩游戏当成任务」的心态,本质上还是「追求效率」在作祟。我们难以容忍自己「做无用功」,难以容忍触手可及的收获却得不到,一定要精打细算,用最短的时间,去得到最多的收益。

同样,经常有人问我,我是怎么做计划的。我总会告诉他:我很少做计划,至少很少做那种非常精确、非常详细、非常严谨的计划。我不会要求自己每天要读多少页书,写多少字,推进多少进度的项目。我只会给自己定一个大致的框架和目标 ------ 比如「今年要完成哪几件事情」,然后把它内化到每一天的习惯里,让自己灵活地安排时间。

原因也是一样的。你把计划做得越精确、越详细,就意味着什么呢?你会被日程表推着走,每一天都在忙于完成自己为自己设定的规则和任务。这就很容易落入「计数器陷阱」之中,为了赶进度、出结果而去行动。

这就是一种对结果的控制欲。我们希望结果是可控的、确定的,希望每一条路径都是最短路径,难以容忍「浪费时间」这件事情。

它实质上是什么?是一种异化。旅行也好,游戏也好,还有生活中种种事物也好,明明应该是以我们为主体,是我们去享受它、使用它,但这种对结果的控制欲,却反过来把我们变成它们的奴隶,让我们为了某一个结果去追逐,失去自由。

生活是什么?我们是通过生活,去经历一件件事情,得到各种不同的体验,从中获得成长 ------ 而不是人为地给自己设置一个个计数器,再把这些计数器填满。

但现实中,我们却经常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会认为,生活的目的,就是要达成某些特定的结果;为了达成这些结果,我们才「不得不」去做种种事情。

这就导致了,我们为了那些占据生活中极小比例的「结果」,而让占据了极大比例的「过程」成为一种不得已的、被迫的状态,为了达成这些结果让自己疲于奔命、不断奔走。

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许多研究都发现,这种追求对一切事物的控制欲,害怕事物失去控制的心态,会对我们造成许多隐性的损害。

牛津互联网研究所2022年发表过一份很有意思的报告。他们发现:当一个人是出于兴趣和愉悦感去玩游戏时,游戏其实不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任何损害;但当一个人是「被迫」去玩游戏时 ------ 比如陪朋友一起玩游戏、为了完成任务去玩游戏......游戏才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换句话说,当你为了达到某个结果,而「不得不」让自己「被迫」去做一些事情时,哪怕是游戏这样轻松愉快的事情,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2022年一篇研究发现:控制欲较高的人,在生活中会经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对他们来说,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失去控制,甚至只是「感受到」失控,都会造成血压升高。

同样,2009年的一篇研究发现:当事情没有如期发展时,那些控制欲较高的人,会比控制欲较低的人,经历更强的沮丧和痛苦。

其他大量研究也发现,在生活中,控制欲较高的人,对生活整体的幸福感会比控制欲较低的人更低。因为他们会更容易关注到事物失控的风险和可能性。一旦失控,他们会感受到更强烈的负面情绪。

但反过来,当一切事物进展良好时,他们往往也不会特别开心,而只是感到「如释重负」 ------ 因为他们没有多余的资源和空间,可以用来承载「开心」。

此消彼长,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生活就像走钢丝,时时刻刻都在竭力维持着平衡。「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能是对他们生活最好的描述。

但是,这种战战兢兢真的是必要的吗?真的只有一切事情都按照规划发展,不越雷池一步,才是「安全」的吗?

很显然不是。生活中有大量的琐碎小事,并不值得我们如此严肃、隆重去对待。许多时候,它们发生一些微小的意外,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反之,恰恰是为我们的生活注入动力、新鲜感,让我们体验到不一样的色彩的机会。

不要去拒绝这些机会,不妨敞开心扉,试着去接受它们。

当然,控制欲和松弛感,在一定程度上跟性格是密切相关的。以大五人格为例。高尽责性的人,往往就比较容易有更高的控制欲,因为他会希望一切都稳定、整齐、有序,这是他们的性格使然。

同样,高神经质的人,也会更容易活在紧绷之中。因为对常人来说很多小事的失控,都会造成他们更大的情绪反应和起伏,从而经历更多的恐惧和焦虑。

反过来,高经验开放性的人,则更容易从意外和变化中感受到乐趣和收获,从而更加容易把变化视为一种正面的反馈,而非「出错」。

那么,除了性格的因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松弛感」,避免紧张和压力呢?

我想跟你分享我的3个心得。

第一个心得,是重构事物的因果线。

这个世界永远是不确定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概率的世界里,而不是一个稳定的世界。今天存在的规则,明天可能就会发生变化;以前奏效的行为,换了一个场景就未必依然有效;没有人能获得所有的信息,因此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过程,而非结果。

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行动想象成播种。播下一颗种子,悉心照料,等着它发芽生长。它一定能长出来吗?一定能有收获吗?不知道,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温度,环境,光照......这些都是我们难以控制的。我们能够控制的,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去影响这些因素,干预这些变量,而不是完全控制这些变量。

因此,对于我们的一切行为,不妨把目光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去关注「我能做些什么」「我能影响什么」,而不是「我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结果」。

传统的因果关系,可能是一条「行为 - 结果」的直线:我做了什么事情,就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没有达成这个结果,就一定是哪个环节出错了。但这只是一个理想情况,在这个极度复杂和多变的现实世界中,其实是不适用的。执着于这种思维,只会让我们被控制欲绑架,陷入疲惫之中。

更好的方式,是把因果关系想象成**「行为 - 因素 - 可能性」的一棵树**:我做了一个行为,它可能导致可能性一、可能性二、可能性三......而这些可能性,又会受到因素一、因素二、因素三......的影响。

所以,我能做的,是控制这个行为,同时去干预这些因素,希望降低出错的概率,让事情尽可能向着我希望发生的可能性去演变。

这才是更好的思维方式,也是更符合现实的方式。

第二个心得,是保持心智的开放性。

什么是心智的开放性?其实很简单,如前文所说:不是去排斥和拒绝「意外」,而是把意外视为一种活力,一种新鲜感,一种让自己探索到「不同」的机会。

我们的天性都会排斥意外,因为意外就意味着要去消化,去重建我们的框架,这是十分消耗资源的事情。但是,一味地固守我们的轨迹和框架,只会慢慢地让我们的心智世界变得越来越狭窄,成为一个小角落,无法真正地拟合现实世界。

这时,适当地引入新的事物、新的变化,就是一个打破固有心智世界的契机。

因此,我建议大家: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事情,都不要太追求完美和可控,而是留出一定的变化空间。让自己去接纳意外和未知。把外界的变化,变成为我所用的养料,充实自己的心智世界。

这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弹性和灵活性,也更加具备生命力。

第三个心得,是容许自己的出错。

前两个心得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容许自己的出错,不要追求凡事都做到完美,毫不出错。

事实上,紧张、压力和焦虑,很大程度上正是来源于过度的完美主义。不能接受自己出错,不能接受自己的「理想形象」被破坏,会更容易激活我们的自我监控机制,让我们时时刻刻处于高耗能的应激状态之中,反而会影响我们的表现。

但是,成长思维告诉我们:出错并不可怕,它只能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你的「经验值」又增长了,你又离「更好的自己」近了一步。

过度苛求自己做到完美,过度苛求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不但非常不现实,也会让自己一直活在慢性压力之中。

只有当你能够放下这个执念,能够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控制欲时 ------

你的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相关推荐
唐天下文化2 小时前
山东白酒界的新黑马“富煮陪”白酒
生活
Qspace丨轻空间5 小时前
气膜场馆:推动体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轻空间
大数据·人工智能·安全·生活·娱乐
lantiandianzi16 小时前
基于单片机的老人生活安全监测系统
单片机·嵌入式硬件·生活
芝士蛋卷呀1 天前
健康生活,注重养生
生活
fo安方2 天前
视频——教学篇——拍摄和剪辑
生活
猫的饭桌2 天前
宠物空气净化器哪家好?希喂、安德迈、霍尼韦尔除毛能力测评
经验分享·安全·生活·宠物
2301_775281192 天前
停水的英文表达柯桥学外语到哪里?生活日常口语培训
学习·生活
尘浮生2 天前
Java项目实战II基于Spring Boot的智慧生活商城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开发文档+数据库+源码)
java·开发语言·数据库·spring boot·mysql·maven·生活
Qqqguo2 天前
双十一母婴用品排行榜 准妈妈的母婴购物清单
人工智能·生活
Jason-河山3 天前
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生活的“魔法师”
人工智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