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定义了一系列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互相替换,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端。
策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角色:
- Strategy(策略):这是一个接口,通常用于定义所有支持的算法的公共接口。
- ConcreteStrategy(具体策略):这是实现了Strategy接口的具体算法类。每一个ConcreteStrategy都包装了一种具体的算法或行为。
- Context(上下文):这是一个使用策略对象的类。通常它包含一个策略对象,并且可以定义一个接口来让策略访问它的数据。
策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
- 定义了一系列可重用的策略或算法,并让客户端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策略或算法,也可以动态地切换策略。
- 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选择语句(如if...else或switch...case)。
- 提高了算法的复用性和灵活性。
策略模式适用于以下场景:
- 当一个类定义了多种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在这个类的操作中以多个条件语句的形式出现时。
- 当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策略,或者策略还可能在未来用其他方式来实现时。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C++实现的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示例:
c
#include <iostream>
// 抽象策略
class Strategy {
public:
virtual void algorithmInterface() = 0;
virtual ~Strategy() {}
};
// 具体策略A
class ConcreteStrategyA : public Strategy {
public:
void algorithmInterface() override {
std::cout << "Strategy A's algorithm..." << std::endl;
}
};
// 具体策略B
class ConcreteStrategyB : public Strategy {
public:
void algorithmInterface() override {
std::cout << "Strategy B's algorithm..." << std::endl;
}
};
// 上下文
class Context {
public:
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 strategy_(strategy) {}
~Context() { delete strategy_; }
void contextInterface() {
strategy_->algorithmInterface();
}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_;
};
int main() {
Context* contextA = new Context(new ConcreteStrategyA());
contextA->contextInterface();
Context* contextB = new Context(new ConcreteStrategyB());
contextB->contextInterface();
delete contextA;
delete contextB;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Strategy是抽象策略,定义了algorithmInterface接口。ConcreteStrategyA和ConcreteStrategyB是具体策略,实现了algorithmInterface接口。
Context是上下文,它维护了一个对策略对象的引用,这个引用可以是抽象策略类,也可以是具体策略类。在contextInterface接口中,上下文会调用策略的algorithmInterface接口。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动态地改变上下文的策略,从而改变上下文的行为。
帮助理解:
算法的定义和使用是分开的。
Context类中引用算法的抽象类。
客户端可以根据情况使用Context类 设置"算法的具体类"来覆盖"算法的抽象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