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云计算大分野:重回当年,还是走向未来?

再过些年,如果有人写中国云计算发展史,那么他应该会着重描述2024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

这短短几天里,发生了反差感拉满,且都极具变革意味的两件事。科技产业天天"重磅发布",但其实真正具有变革意味的重磅消息并不多。但把这两件事交织在一起看,却真正能看到中国云计算市场正在走向前所未有的局面。

先从较近的说。2月29日,阿里云在北京召开2024年度战略发布会。相比于近年所有云计算发布会都在讲AI、讲生态、讲稳定性,阿里云这场发布会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的关键词只有一个:降价。

会上,阿里云宣布全线下调云产品官网售价,平均降价幅度超过20%,最高降幅达55%。降价涉及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覆盖计算、存储、数据库等所有核心产品,被外界评为史上最大力度的公有云价格战。

了解云计算的朋友,会觉得有些恍如隔世。因为十年前差不多所有云计算厂商都在主打降价,但近些年已经很少见云厂商把降价作为主要战略。一夜之间,中国云计算似乎回到过去。

也有公司坚定地选择走向未来。2月25日,华为云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4上举办了峰会。会上着重向全球企业介绍了华为云GaussDB数据库,旗帜鲜明提出了"给世界一个更优选择"。

了解云计算的朋友会觉得这一幕是前所未见的。全球云数据库基本被微软、亚马逊、Oracle三家占据,在这些年中美科技摩擦的大背景下,国产云数据库开始崛起,但主要市场都在国内,从来没有见过有企业把国产数据库拿到欧洲,拿到世界上进行宣传。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明晰的产业信号:国内公有云市场TOP2的厂商,正在走向截然不同的路。

如果说,过去十余年云计算厂商都是在同一个目标下你追我赶,那么从这个岔路开始,中国云计算将走向分野。

上山还是下海?将成为所有云计算厂商,乃至千千万云用户必须回答的问题。

下海模式

重回互联网的海

我们可以将阿里云的全面降价战略,归纳为一种"下海模式"。

这里的海,就是互联网的海,以低价换规模的海。这是阿里系业务最为熟悉的发展模式,也可以说是阿里云的某种"初心"。

事实上,在经历了快速增长期之后,阿里云一度想要在政企市场有所作为,追求低客单、高利润、高技术附加值的"类IT"模式。但在实际战略执行中,这条新路却始终没有走通。不仅政企市场反响一般,同时还逐步脱离了原有的高增长轨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23年第4季度,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长为3%。这意味着其在外部市场已经来到了负增长。从最终结果看,切换赛道的效果显然是不能被阿里系高层满意的。

于是,可以看到2023年阿里云迎来了一系列从组织架构到市场战略的变革。重回线上,重视增长成为新的战略基调,而这种回归自身擅长赛道的战略,最终变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云计算市场大降价,变成了把云计算市场"拉回十年前"。

这种重回,回归的其实就是阿里最早切入云计算市场所应用的互联网模式。追求低利润,高规模,甚至不惜用降价、免费等方案留住客户,先占据客户粘性,后续再考虑商业化发展。

这种早已被证明过的战略,当然有其价值。最显著的就是可以降低用户成本,从而与目前正追求降本增效的用户达成更高的契合度。同时,降价思路也有利于推动更多客户选择上云。在去年,"上云还是下云"的争论甚嚣尘上,本质还是成本问题。降价可以扩大公有云用户的整体规模,而规模红利本身是能够摊薄云厂商成本的。

然而有正面就有负面。用互联网模式做云计算并不是新鲜事,其问题也很早就暴露了出来。

**首先,厂商追求降价很容易拉开行业价格战。**这会导致厂商投入到新技术、新能力中的研发成本下降。而在AI高速发展,社会经济整体追求以科技换新质生产力的今天,云厂商纷纷过度价格导向是与大势不符的。

**从用户角度看,也会担心在低价阶段被厂商绑定,后续会有一系列问题。**比如行业竞争降低后定价权会集中在头部企业,低价会不会有很多附加条件,以及低价是否意味着服务稳定性下降。如何打消客户的疑虑,这也是阿里云需要面对的问题。

重回互联网的海,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这个战略在阿里云的视角上看是非常合理的。

但对于云计算行业,乃至整个科技产业来说,价格战是一个需要警惕的因素。毕竟"低价的很贵,免费的最贵",这个道理中国用户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上山模式

要上新技术的山

阿里云的低价战略一出,确实引发了极大的讨论热度,但却并没有引发其主要竞争对手的跟进,这个现象非常值得观察。

这是因为,在今天中国云计算产业中还存在另一个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山模式。这个山,是新技术的山。在今天全球AI爆火,以及中美科技对垒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云厂商要上的山里,又有两座山峰摆在眼前。

一座叫作人工智能,一座叫作自主可控。

选择爬山的云厂商,确实极大概率不会考虑跟进价格战。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投入产出模型,也不符合创新科技与国产化领域的客户需求。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仅次于阿里云的国内第二大公有云厂商,华为云就从来没有宣传过价格战为主的策略。同时,这些厂商可以不断拿住具有创新力的技术。

比如说,这些年全国都在关注"科技卡脖子"问题,而在国产化、自主可控领域,华为云已经拿出了相当可观的内容。比如将"突破乌江天险"的大量基础软件、软硬件开发工具上云;推出国产AI算力的昇腾AI云服务;国产数据库华为云GaussDB;全面自主可控的MetaERP等。

在AI领域,华为云不仅有自研的盘古大模型系列,还可以看到一系列配合AI技术的创新基础设施,比如不久前在MWC 2024展示的全球存算网KooVerse、分布式QingTian架构、AI-Native存储等。

**这种专注于新技术,新能力的"上山模式",也是优缺点分明。**在AI爆发,科技创新价值提升到历史高点的时期,这种模式更加符合社会整体利益,也有助于厂商形成正向的研发-生产-商业化循环,从而形成科技创新的滚雪球效应。这种模式在过去几次全球科技创新中都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从客户视角看,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意味着新的生产力抓手。无论是央国企打造AI战略,还是新锐的开发者、创业团队抓住创新机会,都需要以云厂商提供的技术能力作为基础。云给客户最大的价值,不是省钱,而是帮他们赚钱。毕竟干脆不上云是最省钱的,既然选择云,就是想要选择具有创新能力的业务发展模式。

当然,这种模式也是有负面性的。比如在价格战的大环境下,是否能够持续得到客户认同?会不会短期内丧失增长规模?能否抵挡价格战冲击?

当这两种模式同时出现在中国云计算市场上,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

中国云计算

两种模式开始分流

过去若干年,中国云计算市场的主旋律是非常统一的:客户以互联网和电商企业为主;市场上则是阿里云追赶亚马逊云,其他厂商追赶阿里云。

而在目前阶段,作为后起之秀的华为云已经实现了较为可观的规模占比,并且市场增速超过阿里云。一超多强的云计算市场局面正在渐渐淡出视野。双雄并立,并且两种截然不同路线并行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中国云计算,正在进入一个大分流时代。追求高技术,还是追求高规模,会成为一个云计算厂商难以兼顾的选择题。

目前来看,华为云、百度智能云为代表的云计算厂商,会在主攻AI等创新技术的方向上持续"上山"。运营商云也在加速推进自主创新以及智能化等相关战略。

而阿里云,以及市场规模较小的云计算厂商会选择持续降价,将价格战作为新时期的战略支点。

相对特殊的可能是腾讯云。作为国内市场份额第三的厂商,腾讯云整体处在收缩战略当中,既选择小额度跟进阿里云的降价,也在持续深耕产业互联网等政企市场,似乎需要等待进一步调整后,才能拿出更有明确指向的战略方向。

可以预计的是,这两条路的分歧会越来越大,放在一起比较的价值会越来越低。

假以时日,中国云计算或许会实质上变成两个市场。一个打内,越来越卷,卷小单子、小企业,甚至以免费换增长。一个打外,走向国际舞台,走向把云和AI变成新的中国光伏,中国新能源汽车。

新的时代,主旋律不再是你追我赶,而是各取所需,各自为战。直到某一天,在更大的AI巨变来临时重聚。

相关推荐
HaoHao_0106 小时前
边缘安全加速平台 EO 套餐
云计算·腾讯云·加速·套餐
Marblog6 小时前
腾讯云DeepSeek大模型应用搭建指南
云计算·腾讯云
AI服务老曹8 小时前
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的智慧地产开源了
人工智能·开源·云计算·音视频
成长的小牛23311 小时前
阿里云k8s服务部署操作一指禅
阿里云·kubernetes·云计算
The丶Star17 小时前
阿里云百炼通义大模型
阿里云·云计算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abc17 小时前
阿里云虚机的远程桌面登录提示帐户被锁定了
阿里云·云计算
ueotek18 小时前
Ansys 2025 R1 | 以强大数字工程技术增强协作,拓展云计算及AI并赋能数据洞察
人工智能·云计算·ansys
调皮的芋头19 小时前
【架构思维基础:如何科学定义问题】
大数据·阿里云·架构·云计算
G皮T1 天前
【弹性计算】IaaS 和 PaaS 类计算产品
阿里云·云计算·paas·iaas·云服务器·弹性服务器·弹性计算
alden_ygq1 天前
在阿里云Linux主机上运行大模型deepseek r1
linux·阿里云·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