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止男主的筹谋,还有终获假释,却选择上吊自杀的老布。老布是一个悲剧人物。
老布被关押监狱五十年。半个多世纪,老布从青年变为白发苍苍的老头,他最终熟悉了监狱的一切,适应了监狱的一切,也和监狱捆绑在了一起。用电影中的话来说,老布被监狱"体制化"了,包括他的自我认同,自我习惯。他依赖这个监狱。
也正因为此,出狱后的老布因为无法适应、融入发生巨变的社会环境,选择结束自己的一生。
体制化是指是个人或群体在某种环境中逐渐适应并接受其中的规则、习惯、意识和氛围,以至于这些成为其思考和行为的一部分。比如说销售人员更会自我激励,司机师傅更容易记下位置路线,财务人员更细致......
现代社会高度发展,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依赖某个组织或企业。为了融入组织或企业,被体制化是必然。但过度被体制化,比如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长期在高速口收费的收费员,长期无法晋升的公司老白兔......不利于人的发展,应该主动避免。
分工
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之一是大规模生产下的分工,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分工也让人失去独立性。就拿上面长期在高速口收费的收费员举例,几年前河北高速一个收费员被辞退,就闹了起来,原因是他别的什么都不会了。
长期单一职责一旦被离职很容易陷入困境,轻者生活质量下降;重者长期失业;更重者,如老布一般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事实上前几年就发生了这种事......
企业机会狼多肉少
几年前读过一句话:我们的社会实际是一个精英筛选系统,大多数人存在的意义是辅助筛选。这句话套用在企业也适用,企业是一个小型的精英筛选系统。
这些年互联网行业流行的所谓35岁职场危机,背后实际是部分企业认定35岁没能成为精英,也就不具人力性价比,选择不再对其招聘。
35岁大部分都有了家庭,要是35岁没有成为精英,相关企业招聘的意愿又不强,只能等着被辞退。要是在被过度体制化,被拴在一家企业,那无疑是雪上加霜。
体制化是放弃整个森林
我对企业有很多定义,其中之一企业是社会当中满足一系列特定需求的组织。一系列特定需求实际是局部市场。在局部市场里,企业注定机会有限。而市场本身比企业拥有更多机会,被过度体制化会被动放弃拥有更多机会的可能。
积极培养第二曲线甚至第三曲线
随着技术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现代职业的生命周期在缩短。我认为每个人应该积极培养第二甚至第三职业。第二职业可以是自媒体,比如写作、比如up主、再比如小红书博主......可以是其他擅长的,可以利用下班时间去做的事业。
第三职业可以是投资人,投资是坐顺风车的学问,重要的是识别顺风车
。做投资可以先从二级市场,也就是股票市场开始(投资需谨慎)。要能够借国家发展的大势,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宏观经济的文章《宏观经济的一些判断》。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上行周期中,受房地产拖累,经济爬坡有些缓慢。上个月CPI同比上涨0.7%,消费意愿在加强;上个月社融处于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相对活跃,上个月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显著增长......
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在好转,我有相信经济一定会好起来,经济好起来叠加国家对证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不久以后股市完全有可能成为新的国民财富蓄水池。
结尾
总之,在工作过程中要识别哪些规则、习惯、意识和氛围,长期来讲是真正的机会,哪些不是。到了一定年龄,看不到成为公司精英的希望,应发展更多社会生存技能,在社会这个更大市场中生根发芽,创造财富,获取财富。
也希望能够直接借到国家发展大势,直接享受国家发展红利。
(本文完,觉得不错可以关注公众号:通往自由之路pro,新文章会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号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