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我们加了索引,也不一定最终查询语句就能用上索引,因为Innodb要不要使用索引,该使用哪个索引是优化器决定的,它是根据成本(代价)预估来选择的,他会倾向于选择一个成本最低的方式进行查询。
原因
基数性(Cardinality)
索引的基数性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区分度,表示索引中不同值的数量。基数性越高,索引区分度越好,优化器越倾向于使用该索引。
选择性(Selectivity)
选择性是指索引过滤数据的能力。高选择性意味着索引能过滤掉更多的行,优化器会偏向于使用这样的索引。
这个因素是决定着扫描行数的关键。同一个查询语句,选择性更高的索引会使得扫描行数更少。
索引覆盖
如果一个查询可以完全通过索引来解决,即所需的所有列都包含在索引中,优化器会倾向于使用这样的"覆盖索引"。
ORDER BY
为了避免额外的排序操作,当SQL语句中有ORDER BY时,如果这个字段有索引,那么优化器为了减少file sort,会愿意选择使用这个索引,因为索引天然有序。
索引类型
不同类型的索引(如B-TREE、HASH、FULLTEXT等)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查询。优化器会根据查询类型选择最合适的索引。
JOIN类型和顺序
对于包含JOIN的查询,优化器会考虑使用哪些索引以及JOIN的顺序。
索引的大小和深度
较小、较浅的索引通常更快,因为它们占用更少的磁盘空间,可以更快地加载到内存中。
访问类型
访问类型,如范围查询、点查找、扫描等,也会影响索引的选择。例如,某些索引可能更适合范围查询。
内存使用
对于大型表,优化器还会考虑执行计划的内存使用情况,尽量避免造成过多的内存占用。
系统资源限制
优化器还会考虑系统的资源限制,如内存和磁盘I/O。
查询缓存
如果启用了查询缓存且相同的查询已被缓存,优化器会使用这个缓存的结果而不是选择新的索引。
这里面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索引的基数性(区分度)、索引的选择性(扫描行数)、是否有索引覆盖等这几个。
因为如何选择索引是由以上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的,所以最终选错了索引,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不准确的统计信息
InnoDB存储引擎依赖统计信息来决定使用哪个索引,如基数性、选择性这些都是统计信息。如果这些统计信息过时或不准确,优化器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复杂的查询逻辑
对于复杂的查询,尤其是那些包含多表join、子查询、函数等的查询,优化器可能难以准确判断哪个索引最有效。
系统和配置因素
MySQL的配置设置和系统资源限制(如内存大小)也会影响优化器的决策。
==================================================================
如何解决
如果发现mysql选择了一个错误的索引,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
更新统计信息
定期运行ANALYZE TABLE命令来更新表的统计信息。这可以帮助优化器更准确地评估各个索引的有效性。
使用强制索引(FORCE INDEX)
如果我们确定某个索引比优化器选择的更有效,可以在查询中使用FORCE INDEX来强制使用特定索引。
如SELECT * FROM hollis_test_table FORCE INDEX (idx_name) WHERE name ='wutongshu';
但是,FORCE INDEX 应该谨慎使用,因为强制使用特定的索引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特别是当表的数据分布发生变化时。在使用之前,应该确保理解该索引为什么是最好的选择,并且定期评估其效果。
优化查询
简化查询逻辑,尽量避免复杂的连接和子查询,这有助于优化器做出更好的决策。
调整索引
我们可以为where条件中的过滤条件创建更合适的索引,并尽可能考虑创建复合索引来提高查询效率,尤其是对于多列的过滤和排序。
调整MySQL配置
根据系统的资源和需求调整MySQL的配置参数,比如缓冲池大小(innodb_buffer_pool_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