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设计模式)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多个对象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责任链模式的核心思想

责任链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处理请求的对象链成一个链条,让请求沿着链条传递,直到有对象处理它。这种模式可以动态地调整请求的处理顺序,并且增加新的处理对象时不需要修改已有的代码,符合开闭原则。

责任链模式的组成部分

Handler(处理者接口或抽象类):定义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并且通常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实现处理者接口,处理它所负责的请求,或者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Client(客户端):创建处理链,并向链上的处理者发送请求。

责任链模式的实现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责任链模式的实现示例,使用 Java 编写:

复制代码
1. 定义处理者接口或抽象类
// 处理者接口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void setSuccessor(Handler successor) {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
    }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2. 实现具体处理者
// 具体处理者1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request.equals("Request1"))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1 handled the request.");
        }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具体处理者2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request.equals("Request2"))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2 handled the request.");
        }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具体处理者3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3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String request) {
        if (request.equals("Request3"))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3 handled the request.");
        }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3. 客户端代码
public class ChainOfResponsibility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处理者
        Handler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1();
        Handler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2();
        Handler handler3 = new ConcreteHandler3();

        // 设置责任链
        handler1.setSuccessor(handler2);
        handler2.setSuccessor(handler3);

        // 测试请求
        handler1.handleRequest("Request1");
        handler1.handleRequest("Request2");
        handler1.handleRequest("Request3");
        handler1.handleRequest("UnknownRequest");
    }
}
运行结果
ConcreteHandler1 handled the request.
ConcreteHandler2 handled the request.
ConcreteHandler3 handled the request.

责任链模式总结

责任链模式通过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使得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请求沿着处理链传递,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这样,责任链模式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处理请求。

责任链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降低耦合度。一个对象无需知道是哪个对象处理其请求。

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以通过增加新的处理者来扩展系统。

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处理请求。

缺点:

不能保证每个请求一定会被处理。请求可能会传递到链的末端而没有处理者处理它。

可能会影响性能,特别是当链条过长时,每个请求都需要从链头遍历到链尾。

应用场景

责任链模式适用于以下场景: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某个请求,但具体处理者在运行时动态确定。

希望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可以动态地指定处理请求的顺序。

通过责任链模式,可以灵活地组织请求的处理过程,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责任链模式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1.用户认证和授权:将用户的认证和授权环节抽象成一个个的处理器,并按照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用户发送请求时,责任链中的处理器依次进行认证和授权操作。

2.日志记录:将日志记录的逻辑封装到多个处理器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需要记录日志时,请求会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器都可以选择是否记录日志以及记录的方式和内容。

3.异常处理:将不同类型的异常处理逻辑分别封装到不同的处理器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系统出现异常时,请求会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器都可以选择是否处理该异常以及如何处理。

4.数据校验:将不同类型的校验逻辑封装到不同的处理器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用户输入数据时,请求会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器都可以选择是否校验该数据以及如何校验。

5.请求过滤:将不同类型的过滤逻辑封装到不同的处理器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责任链。当请求到达时,请求会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器都可以选择是否过滤该请求以及如何过滤。

相关推荐
赶飞机偏偏下雨3 小时前
【Java笔记】单例模式
java·笔记·单例模式
小蒜学长3 小时前
基于Spring Boot的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代码+数据库+LW)
java·数据库·spring boot·后端
武昌库里写JAVA3 小时前
基于Spring Boot + Vue3的办公用品申领管理系统
java·spring boot·后端
中国lanwp3 小时前
Spring Boot的配置文件加载顺序和规则
java·spring boot·后端
我命由我123453 小时前
Android 开发 - 一些画板第三方库(DrawBoard、FingerPaintView、PaletteLib)
android·java·java-ee·android studio·安卓·android-studio·android runtime
知彼解己3 小时前
深入理解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AQS):Java 并发的排队管家
java·开发语言
User_芊芊君子4 小时前
【JavaSE】复习总结
java·开发语言·python
我有一颗五叶草5 小时前
线程间通信
java·开发语言
我真的是大笨蛋9 小时前
K8S-Pod(下)
java·笔记·云原生·容器·kubernetes
碳水加碳水9 小时前
Java代码审计实战:XML外部实体注入(XXE)深度解析
java·安全·web安全·代码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