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循环是非常耗时的,所以遇到比较大的数组就要对循环做优化,代码:
python
for i in range(pred_density_up.shape[0]):
for j in range(pred_density_up.shape[1]):
if pred_density_up[i][j] >= 0.1:
points.append([j , i ])
上面的循环是最长见的,但是计算速度比较慢。
那么如何优化呢?
要优化这段代码以提高执行速度,主要思路是减少循环的次数和避免在循环内部进行不必要的操作。在你的代码中,你正在遍历一个二维数组(可能是图像或矩阵的密度预测),并统计那些值大于或等于0.1的元素,同时记录这些元素的坐标。以下是一些优化方法:
方法 1: 使用 NumPy 的向量化操作
NumPy 的向量化操作可以大幅度提高性能,因为它是在 C 层面优化的,并且减少了 Python 循环的开销。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 假设 pred_density_up 是一个 NumPy 数组
mask = pred_density_up >= 0.1
count = np.sum(mask) # 计算满足条件的元素数量
points = np.argwhere(mask).tolist() # 获取满足条件的元素的坐标
# 如果需要,可以调整坐标的顺序(假设原始数组是行优先的,但你想要列优先)
points = [[y, x] for x, y in points]
方法 2: 使用列表推导式(对于较小的数据集)
如果数据集不是特别大,列表推导式也可以提供较好的性能,并且代码更简洁。
python
points = [[j, i] for i in range(pred_density_up.shape[0]) for j in range(pred_density_up.shape[1]) if pred_density_up[i][j] >= 0.1]
count = len(points)
方法 3: 使用 itertools.product 和 filter
对于想要更函数式编程风格的人来说,可以使用 itertools.product
来生成坐标,然后使用 filter
来筛选满足条件的坐标。
python
from itertools import product
# 生成所有坐标
indices = product(range(pred_density_up.shape[0]), range(pred_density_up.shape[1]))
# 筛选满足条件的坐标
points = [[j, i] for i, j in indices if pred_density_up[i][j] >= 0.1]
count = len(points)
性能对比
在大多数情况下,方法 1(使用 NumPy 的向量化操作)将提供最佳的性能,因为它直接利用了 NumPy 的底层优化。对于大型数据集,这种差异尤其明显。
方法 2 和 方法 3 在代码的可读性和简洁性方面有其优势,但在处理大型数据集时可能会较慢。
结论
推荐使用 方法 1 ,因为它既高效又易于理解和维护。如果你的数据集非常小,或者你对性能要求不是非常严格,那么 方法 2 或 方法 3 也是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