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语言time.After()的作用

time.After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函数,它返回一个用于读取的单向通道(<-chan time.Time),这个通道会在指定的时间间隔之后发送当前时间。这个机制常被用于实现超时控制、延迟执行等场景。

应用场景:

1.延迟执行、定时任务

go 复制代码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func main() {
	// 等待3秒
	timer := time.After(3 * time.Second)

	// 阻塞等待time.After的通道发送时间
	x := <-timer
	fmt.Println(x)
	// 当上面的<-timer执行后,说明已经等待了5秒
	fmt.Println("3秒已过")

	// 你可以继续执行你的逻辑...
}

2.超时控制

time.After还常用于实现超时控制。比如,你可能在发送一个HTTP请求时,不希望这个请求无限制地等待响应,而是想在某个超时时间后停止等待并处理超时逻辑:

超时控制应该是非常常见的使用场景。

go 复制代码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io/ioutil"
	"net/http"
	"time"
)

func main() {
	client := &http.Client{
		Timeout: 10 * time.Second, // 设置客户端超时时间
	}

	// 模拟一个可能会超时的请求
	resp, err := client.Get("http://example.com/may-timeout")
	if err != nil {
		fmt.Println("请求错误:", err)
		return
	}
	defer resp.Body.Close()

	// 使用time.After实现读取响应体的超时
	done := make(chan bool, 1)
	go func() {
		// 模拟读取响应体,实际中可能是ioutil.ReadAll(resp.Body)
		// 这里用time.Sleep模拟耗时操作
		time.Sleep(2 * time.Second)
		done <- true
	}()

	select {
	case <-done:
		// 读取成功
		body, _ := ioutil.ReadAll(resp.Body)
		fmt.Println("读取响应体成功:", string(body))
	case <-time.After(1 * time.Second):
		// 超时
		fmt.Println("读取响应体超时")
	}
}

超时控制channel结合了select。

3.time.Sleep和time.After的差异

time.Sleep和time.After什么区别?

time.Sleep 较为简单直接。

time.After 返回通道(channel),读取通道时阻塞来实现。

相关推荐
ctgu9014 小时前
PyQt5(八):ui设置为可以手动随意拉伸功能
开发语言·qt·ui
L.EscaRC14 小时前
Redisson在Spring Boot中的高并发应用解析
java·spring boot·后端
CVer儿14 小时前
libtorch ITK 部署 nnUNetV2 模型
开发语言
苏三的开发日记14 小时前
MySQL事务隔离级别及S与X锁
后端
阑梦清川14 小时前
claude全面封杀国产IDE,trae已经无法使用claude大模型了
后端
asyxchenchong88814 小时前
OpenLCA、GREET、R语言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模型构建
开发语言·r语言
lzptouch14 小时前
Django项目
后端·python·django
没有梦想的咸鱼185-1037-166314 小时前
【生命周期评价(LCA)】基于OpenLCA、GREET、R语言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模型构建
开发语言·数据分析·r语言
Emrys_15 小时前
🚀 深入理解Java并发“王牌”:ConcurrentHashMap
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