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度概述
1、《地震勘探原理》第五章
二、详情
个人感觉第五,六,八章的解释更倾向于地质学那边负责的,但是多了解相关原理,肯定是有利于 DL-FWI 的相关研究的,所以这里只是做一个粗略的归纳,相关内容详细看书。
5.1 地震剖面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地质,其地震记录图像各有特点,可以通过其形状反推地质结构。

同时,地层的厚度对于记录面貌的形成也有影响。若岩层较厚,则可以认为反射波形成几个单波;若岩层较薄,此时地震反射子波在接收处会形成叠加波,难以区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射波组并不严格对应于地质柱状图上的一个地层分界面,而是对应一组相邻的薄层组。

关于描述 "地震记录形成的褶积模型" ,推导过程参考书籍p167-p169。从理解上来讲,可以把收集到的信息当做一个矩阵(描述振幅和相位),或者通俗点讲,是一系列描述波参数的序列(和信号与系统中原理相同),DL-FWI 的模型就是用于处理这些矩阵的。
根据褶积模型,引申出以下问题:第二点,就是 DL-FWI 的理论支撑。

关于地震剖面上各种波的标志:参考书籍p170
关键标志:强振幅,波形相似性,同相性,时差变化规律。

关于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主要特点:参考书籍p170-p171

5.2 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实际的地层剖面中,更多情况我们会遇到弯曲界面,常见可分为凹,凸界面。

关于回转波,可以讲凹界面视作界面上的每一点倾角都在发生变化,采用叠加的思想来分析到底是回转增强还是削弱。这部分的数学模型解释可以参考书上p174-p176,这里不做深入解释。
还有一种类型的反射波叫做 "绕射波",理解上可以看做波的衍射(新震源的产生)。

关于以下模型的相关计算,参考p177-p178。

绕射波童谣存在叠加效果。这里是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能更好的识别,利用,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动校正,即水平叠加。相关数学计算参考书p179-p180。


5.3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简单来说:"分辨率" 表示分离出两个十分靠近的物体的能力,一般用距离表示。如果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某个特定距离时可以分辨出是两个分离的物体,小于这个特定距离时就不再能分辨出是两个物体,那么这个特定的距离就表示分辨率。
地震分辨率表示能够区分地下空间构造(或地层)的最小准确测量值。它包括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
纵向分辨率/垂直分辨率(Vertical Resolution)表示分辨薄层顶底反射的能力。
这一部分b站上的视频讲解的更为清楚,截图下来很好理解。可以从上一章中关于厚层和薄层地震子波的反射情况来理解。
2.11 什么是地震分辨率_哔哩哔哩_bilibili
关于分辨率的极限准则:

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p186-p190------这部分和信号是一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纵向:子波的频率成分,频带宽度(时域上就是持续时间),相位特征,信噪比,入射角,
横向:

对应以上原因,就可以找到提高分辨率的方法。p191-p196
5.3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
水平叠加剖面是地质解释的基础资料,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解决途径主要有以下方法:

(1)三个角度与三个深度
在高中就学过的立体几何中,曾有个十分易错的点,是关于真倾角和视倾角,真高度和视高度的(这个我暂时没找到图,但我个人能意会,因为这是立体几何的一大难点,当时研究了好久)。大概就是说真倾角需要取共垂线(这么一说就懂了吧)。
对于斜平面而言,要分辨真倾角,视倾角和测线方位角三者关系;以及真深度,法线深度和视铅锤深度。
数学推到参考书p198-p200,这里不做详细解释


(2)地震偏移处理
1)界面偏移归位原理:p201
2)绕射扫描偏移原理:p202
3)波动方程偏移原理:p204
4)三维偏移:p207
5)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p211
这部分感觉没啥好简化的,书上讲的听明白了,需要就翻书吧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