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探究人生欲:追求深度体验与宇宙链接

文章目录

  • 什么是人生欲?
  • 唤醒人生欲:克服配得感的三大障碍
    • [1 第一大障碍:法执的压制](#1 第一大障碍:法执的压制)
    • [2 第二大障碍:家庭的继承](#2 第二大障碍:家庭的继承)
      • [2.1 家庭创伤的代际传递](#2.1 家庭创伤的代际传递)
      • [2.2 家庭文化基因的传递](#2.2 家庭文化基因的传递)
        • [2.2.1 "成年人最大的美德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精彩。"](#2.2.1 “成年人最大的美德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精彩。”)
        • [2.2.2 荷欧波诺波诺疗法](#2.2.2 荷欧波诺波诺疗法)
    • [3 第三大障碍:爱的缺失](#3 第三大障碍:爱的缺失)
  • 高人生欲:临在当下

什么是人生欲?

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我们时常探寻着那些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更深层次成长与体验的力量。今天,让我们一同踏入一场关于"人生欲"的深度探索之旅。这不仅是一个概念的剖析,更是一场心灵的觉醒,它鼓励我们勇敢地与世界展开多样化的互动,不拘泥于既定的轨迹,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挖掘生命的无限可能。生命的本质,在于体验与链接各种绚烂多彩的可能性,而非仅仅追逐某个预设的终点。在这场旅途中,或许会有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而保持一颗开放与积极的心,学会珍惜并享受生命赋予我们的每一刻,才是最为珍贵的行囊。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个极具分量的主题------人生欲,心理法则深远意义,其中一个尤为关键的途径,便是唤醒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能量。

所谓"高能量"其实是一种虚指,用以形容一个人心气旺盛、心力充沛。这样的人,精气神十足,干劲满满,仿佛浑身都散发着积极向上的光芒。然而,我更倾向于使用"人生欲"这三个字来描述这种状态。因为"人生欲"不仅涵盖了心气和心力的充沛,更深刻地表达了这个人对生命、对世界的无限渴望和探索精神。用"人生欲"来描述,会让我觉得更为精准,更能揭示出这种状态背后的深层动力和内涵。


一个拥有高人生欲的人,他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其实,这样的人一定是特别爱"折腾"的。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活力与探索精神,总是闲不下来。他们似乎总想去慢慢探索自己与这个世界之间究竟有多少种互动的可能性,以及他们对某一件事物,与其互动的深度究竟能有多深。他们享受这个不断探索与尝试的过程,对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热情。


折腾往往会比结果更加重要。关键在于,你要确保自己处于一种"不得不"的状态,这种驱动力会让你不断前行。具体折腾哪件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宇宙的安排往往很巧妙,当你在折腾某一件事情时,它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和收获,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不要害怕折腾,享受这个过程,相信宇宙的安排,你会发现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


通常来说,我们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决定去折腾做自媒体、开展副业、创业等。我们会围绕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最终达成目标的方式并非最初所设想。所以宇宙的安排是也许他会让你在最开始想做的那一百件事情全部都落空。但是那些你未曾想到的1000件好事通通都会发生。因此,保持开放的心态,享受折腾的过程,相信宇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在我看来,人生便是这样一种状态:那些充满生命力、对人生充满热忱的人,总是渴望深度体验与这个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理解,我们的一生,其实并无永恒所属,我们只是暂时保管着这一段时空的馈赠。


唤醒人生欲:克服配得感的三大障碍

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与权利,关键在于提升个人的人生欲,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吸引美好事物,并有效对抗因配得感低下而引发的生活热情减退。配得感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表现为过分在乎外界评价、害怕拒绝、不愿谈及金钱,以及避免尝试新事物。这三大障碍严重阻碍了人们重新发现并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面对时间的不确定性以及权利可能被收回的现实,我们更应珍惜当下,充分利用被赋予的权利和时空。我们尽可能去享受它,去经历它,去花费它,去让所有美好的事物去朝着你的生活的中心。为你而来。


面对时间的流逝,我们如何把握当下,尽情享受生活的每一刻,成为一个高延伸率的人呢?这不仅仅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也可以通过一些微观的指标、信号和现象来具体描述。比如,当你喜欢的咖啡厅推出了新的咖啡口味,或者有了新的咖啡豆,你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品尝,去探索那未知的咖啡风味。又比如,当市场上出现了新的无人驾驶汽车,你会充满好奇,想要去试驾,亲自体验那份新奇与刺激。再比如,你可能会因为网上对某个地方的赞美而心生向往,想要亲自去看一看,验证那份美丽与精彩是否如网上所说。


实际上,一个更深入生活、更懂得享受的人,往往会展现出一种"幼稚"的状态。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幼稚,就是那种孩童的状态,而孩童的状态有一个非常大的特征,就是他的好奇心一直都在一直都非常高。所以我说人什么时候会变老呢?就是他通常没有那个心气儿,没有那股好奇的劲了。他好像对新鲜的事物不感兴趣了,他想待在原有某一种一成不变的这样子的生活当中,他放弃了向外探索。我们可以宣称,真正的从主观还是客观意义上来说都是"老"的。


人生欲实际上与心理法则中的一个核心原则------匮乏性紧密相连。通过合理地分配和利用人生欲,我们可以唤醒自己内在的潜能,使自己保持一种高能量的状态。而这种人生欲,正是帮助我们吸引美好事物的重要能量来源之一。当我们拥有强烈的人生欲时,我们会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从而更容易吸引和创造美好的事物。所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并唤醒自己的人生欲,用这份能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吧!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人其实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和好奇心。回想那些年少时光,我们曾是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是那个对一切都想探索一番的孩童。那时的我们,内心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或许会发现,那份曾经炽热的好奇心似乎在逐渐消退,人生欲也似乎在被某种力量慢慢消磨。当我们环顾四周,会发现社会上正流行着一种"躺平文化",它似乎成了一种逃避现实、放弃追求的代名词。这种文化的兴起,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内心那份人生欲的流失。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悄然侵蚀着我们的好奇心和人生欲呢?


我觉得人生欲最大的敌人三个字叫做配得感,当一个人配得感极低时,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表现往往是畏手畏脚,犹豫不决。这样的人,往往会对许多事情产生不合理的羞耻感,他们不好意思拒绝他人,不好意思谈论金钱,甚至不好意思尝试生活中未曾涉猎的新鲜事物。他们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因此,在他们看来,人生中的每一次尝试与改变,都仿佛是对原有生活的冒犯,是对外界世界的挑战。这无疑成为了他们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最大阻碍。

那一个人的配得感会比较低,主要来源有几个方面呢?我认为一共有三个方面。

1 第一大障碍:法执的压制

首先要提及的便是"法执"的压制。这里所用的"法执"一词,实则借鉴了佛家的语言体系中的缘起缘分。对于熟悉或学习过佛教的朋友来说,这一概念或许并不陌生。在佛教的修行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与之对应,它要求每一个修行者不断去面对、去磨练、去实践。那么,究竟何为"法执"呢?简而言之,它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世界规则时所做出的反应和应对方式。这种应对不仅体现了修行者的心境与态度,更是他们修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


在我看待这个世界的现象时,我持有一个基本的世界观,那就是万物都处于一种涌动而变化的状态。所有的现象,无论大小,都会历经四个阶段:成、住、坏、空。它们先形成,然后保持其特有的性质,接着逐渐凋零、腐坏,最终化为空无。而这个"空"又会成为新事物产生的要素之一,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

然而,很多人往往看不到这种无常,他们无法理解"空"的概念,总是相信有些东西会天然地一直存在。当他们出生时看到某样东西存在,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东西应该永远存在。这其实是一种"反之"的看法,他们只看到了世界的"象",而没有看到"空"。

具体来说,你会发现我们的社会很喜欢说一个词,叫做"寒门的诅咒"。那么,什么是寒门的诅咒呢?它是指来自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的人,未来一定会非常糟糕吗?我认为这种描述是不够精准的。寒门的诅咒真正给人带来的限制性因素,其实并不是经济上的贫困,而是思想上的束缚。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潜意识里便仿佛被植入了一颗种子,它让我们觉得世间万物皆是命中注定,社会、世界乃至宇宙的规则都是固定不变的。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来自长辈、父母以及老师的消极教诲,他们可能会用恐吓的方式告诉我们,社会是如何的残酷,世界是如何的冷漠。他们描绘出一个表面美好却暗藏危机的外界,强调外界的力量是如何的强大,我们必须与之抗争。

然而,这些恐吓和告诫却无形中在我们的大脑中筑起了一道自我设限的墙。它们让我们相信,所有的阶层、所有的规则都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撼动的。因此,我们会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如此,别人则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而我们甚至不敢想象那种人生,更不敢去追求。我们的想象力被束缚,无法窥见这个世界上其实存在着无限多元的人生。

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阻碍并非外界的束缚,而是人对自己的设想。我们往往被自己的思维和观念所禁锢,无法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和更加多元的人生。

在这种教养环境下长大的小孩,往往会将那些看似根深蒂固的观念视为天然存在、不可更改的真理。他们被这些观念所束缚,就像被一道无形的围墙所规训,成为了某种特定类型的人。他们戴着这个"套子",很多人甚至一生都未曾尝试过挣脱。

然而,当你开始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时,你就像在慢慢消解这个法执。你会意识到,那些你以为会常驻不变的东西,其实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看似坚固的东西一样,都是空的、都是表象。既然它的本质是空,是一个象,那么就一定会有流转,一定会有变化的可能性。

你只需要顺从这个变化的可能性,遵循宇宙的规律,就能在这种规律的变化之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这其实并不高深,用一句几千年前的农民也能听懂的话来说,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说的不就是法执的问题吗?它告诉我们,其实人生而平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

我们不应该被后来人构建出来的法制规则、阶层身份所限制。我们从来都是值得这个世界上更美好的事情。所以,明白这一点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流动的,从来都没有一种命运是只有一种可能性的。如果告诉你有一种命运是一种可能性的话,那就不叫命运,那个叫做宿命。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的法执才能逐渐消除,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明白了这一点,你便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本质其实是流动的,从来都不存在只有一种可能性的命运。如果有人告诉你,某种命运就是唯一的可能性,那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命运,而是宿命。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法执才能逐渐消融。

那么,在生活中,哪些人深受法执的影响呢?你会发现,那些自卑的人往往被法执压制得动弹不得,他们的潜力被巨大地限制住了。他们能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其他的人,有其他的活法,有更加精彩的东西,但却觉得这些东西好像不属于自己。这就是因为他们被法执所束缚,配得感较低,觉得美好的东西生来就不属于自己。

在我学习过的疗愈体系中,处理自卑情绪的一个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叫做"一体两面"。所谓"一体两面",就是我们要看到自卑情绪的两个层面。一方面,自卑是一种情绪,它来源于我们认为某些东西不属于自己,配不上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这种认知其实是一种错觉,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和拥有美好的事物。当我们能够看清这一点,便能够逐渐释放自己,走出自卑的阴影,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在深入思考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真的能够永恒地属于我们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就连我们的身体,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变化,最终有一天会归于尘土。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其实从未真正地拥有过任何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陷入绝望或自卑。相反,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当我们看到这枚硬币的一面,可能会因为觉得某样东西不属于自己而感到自卑。然而,如果我们能翻转这枚硬币,看到它的另一面,就会发现,尽管这个东西不属于我们,但在有限的时空和浩瀚的宇宙中,我们与它相遇了,共同度过了一段短暂的时光。

这种相遇,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恩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感恩的心态来珍惜这些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事物。感恩它们曾经存在,感恩它们与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光,感恩它们为我们带来的成长和启示。这样的感恩心态,不仅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还能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我并没有否定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真正属于我们这个事实。我只是转变了自己对这个事实的看法,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因此,你需要这样思考:我们之前提到的"缘起性空"理念,它的本质不就是表明所有事物都注定会失去吗?那么,又有什么东西会配不上你的生命呢?毕竟,你的生命最终也是要失去的。

从宏观和更深刻的角度来看,精神分析学派中一直有一个流派认为,人类所有的恐惧都源于对死亡的压抑,这种压抑会成为巨大的恐惧源。

那人们为什么会怕死呢?其实,很多人并不是真正怕死,他们恐惧的是自己的生活方式配不上命运赋予他们的无限可能性。所以,他们并不是怕死,而是怕自己没有真正地活过。

如果你能用这样的想法去扭转观念,看到生命的另一面,那么你就会明白:生命注定是要失去的,人生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会失去的。但是,在这段拥有的时间里,我可以尽可能地去延展我生命的精彩程度。这是一件多么值得感恩的事情啊!因此,我们说感恩是一种非常高能量的情绪。

感恩为什么那么的重要?因为它是不属于从来都不曾拥有这件事情的一体两面的哪个积极面。


2 第二大障碍:家庭的继承

我们上面讨论了低配得感的第一个主要来源是法执的压制。而现在,我们探讨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的继承有关。

这里的"继承",并非指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的传承,而是指原生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人深远的影响。


2.1 家庭创伤的代际传递

"家庭创伤,有时会被视为一种无形的"传家宝",在不经意间由长辈传递给下一代,塑造了他们低配得感的内心世界。一位年轻母亲,自身承载着过往的伤痕,在对待创伤时表现出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这种经历会在无形中限制孩子的发展空间,

这种情绪的背后,隐藏着人类深层的心理机制:对永生的本能追求以及对死亡的深切恐惧。创伤,作为一种生命的印记,被某些个体视为珍贵之物,甚至渴望将其传递下去,这实际上是人类试图在生命的有限性中寻找一种延续的方式,一种对抗消亡的微弱抵抗。

具体而言,这种传递往往发生在潜意识层面。在某些家庭中,父母可能会无意识地希望孩子体验自己曾经遭受过的苦难。


例如:

一个年轻的母亲,在童年时期可能经历过分离的创伤或严格的管制,她的尝试和可能性被大大限制,只能按照家庭的教条去生活。这样的成长环境,无疑使她的人格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然而,这个创伤对她来说,并非全然是负面的。一方面,它给她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让她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痛苦和无助。另一方面,这个创伤也成为了她个性的一部分,塑造了她独特的性格和人生观。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创伤对个人来说,既是一种伤害,也是一种无形的塑造力量。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个人成长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我们需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审视和理解这种"继承"现象。


在探讨人类复杂情感与家庭传承的议题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年轻的母亲对于自身曾经的创伤,往往持有一种既爱又恨的态度。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她们在面对创伤时,就像对待一块珍贵的宝石,时而拿出来细细品味,时而在梦境中反复回味,甚至不自觉地向孩子诉说过去的遭遇。

这种对创伤的复杂情感,其实源于人类的一种本能------舔拭伤口。就像口腔溃疡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舔一舔,感受那种刺激的痛感。这种又爱又恨的状态,正是人类面对创伤时的真实写照。

而这种复杂的情感,又进一步导致了一种强烈的冲动:将这份创伤,这份"传家宝",传递给下一代。因为她们觉得,这份创伤塑造了她们,成为了她们的一部分。这种传递的冲动,其实是一种对永生的渴望,一种基因层面的趋势。人们希望自己的所有东西,包括这份创伤,都能得到延续。

在心理上,这种冲动同样存在。人们害怕死亡,害怕完全消失,因此希望将自己的所有特点,包括创伤,都传递给下一代。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母亲在对待孩子时,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压抑孩子的性格,让他经历自己曾经吃过的苦。这种复杂的情感与冲动,正是人类家庭传承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还有个例子:

有位男性朋友自于非常清贫的家庭,他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结婚生子,然后买车买房,他的生活是处于一种比较富足的这样子的状态。但是他内心其实对于原生家庭是有一点点抱怨的。就是他可能会觉得我在最需要的钱的时候,我的家庭支持不了,没有办法帮助我。

所以在他养育小孩的过程当中,他内心会有这样一句话是什么呢?就是我以后肯定不会给你付房子的首付了,毕竟我自己当年赤手空拳来到大城市里面打拼,那时候你的爷爷奶奶也没有帮助过我任何。我当年都能靠自己一个人干成现在这样,你凭什么要我来帮你?所以我把你养到18岁,我就把你给丢出去,让你自己去社会上打拼,就给你一些最基础的生活费。

但是你想想看,这个论调其实是不合理的。就是你遭遇了这件事情,你当时就觉得不公平。但是你竟然想潜意识想让你自己的孩子再次的尝一尝你当年经的那些苦。这件事情其实是非常不理性的,因为爱本来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吗?你应该无条件的用爱去浇灌他,这样才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状态。因此,这种状态下的父母,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炼。

你要去觉察你内心当中的这些潜台词,你要去发现有的时候你的失控,有的时候你的一些言语,其实是来自于家庭传递给你的那个创伤。可能为人父母的意义之一,我个人觉得要去化解这个业力,你要去通过不断去做功课,你要不断去修炼自己。因为小朋友是无意识的,在他的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一定是被影响被控制的那一方。但多数时候的话,他是一个被投射的镜子,一个载体,对吗?


2.2 家庭文化基因的传递

除了上面说的这种家庭创伤的代际的传递之外,另外一种继承来自于家庭的文化基因的传递。它其实也是一种让你的配得感变得非常的低的一个,我觉得是一个人身体当中的一个暗疾。什么叫做暗疾呢?就是你没有意识到这个地方有伤,你没有意识到这个地方正在阻拦着你成为更有人生欲的人,去迎接更多的人生可能性的这样的东西。


在探讨"暗疾"这一概念时,我们不禁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家庭影响。以一个家庭为例,父母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往往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孩子。这种影响,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观。

特别是对待金钱的态度和消费方式,更是家庭文化基因传递的重要方面。在中国,很多父母秉持着一种牺牲式的育儿理念,他们愿意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幸福,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虽然充满了爱和奉献,但同时也可能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全职的妈妈会跟小孩这样说:"我为了你,我放弃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放弃掉了更精彩的生活,我放弃掉了非常多的东西,都是为了你,如果没有你的话,妈妈早就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你不能背叛妈妈,对吗?你应该按照妈妈的期待去生活,你要成全妈妈的夙愿,对吗?"

这样的话语,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却像是一种潜台词,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里。


在探讨家庭文化基因传递这一议题时,我们不得不正视其隐蔽而深远的影响。想象一下,有些家庭习惯于清贫的生活,日子或许过得相当艰辛。在这种环境中,清贫的观念悄然渗透到孩子的心中,成为他们对金钱的最初认知,这一认知源自家庭的教养方式。

这个时候这种清贫的观念会传递到小孩的心里面的。因为小孩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份这种对于金钱的认同感,就来自于家庭的这种的教养,对吧?那如果这个时候他面临一个选择,叫做他可以过着一种非常富足的生活。那么有一部分人深受这个文化基因的影响,就会在此产生犹豫。因为他内心的潜台词是:

如果他过上了非常富裕的生活,而他的父母亲还依然过着清贫,或者他的父母亲还依然用这种自我感动式、自我牺牲式的人格在生活的话,好像他过得很自在,就是对父母的一种背叛,对吗?他的父母越是自我牺牲,父母越是道德绑架他,他好像越要把自己也抛入,将自己也置入一种跟父母一样的去分担,去共享他们的各种痛苦,他们各种压力,他们各种焦虑,他们各种自我牺牲这样子的人生局面当中去,才算是跟他们不背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一家人。

在这种情境下,潜意识会强烈认同初代的原生家庭,仿佛给大脑覆盖了一层特定的算法。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异常强烈,以至于潜意识中会有一股力量驱使自己走向更加糟糕的境地,以符合这个家庭的基本面貌。这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心理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因此怎么样去疗愈这种创伤呢?怎么样去停止这种对于原生家庭的忠诚感呢?我觉得有两个小技巧可以分享给大家。


2.2.1 "成年人最大的美德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精彩。"

第一个技巧,其实是一句非常简单却深刻的话,你可以时常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原生家庭中的各个角色说:
"成年人最大的美德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精彩。"

字面口语化的大概意思是:叫做我要斩断这种藕断丝连的不清爽的家庭的关系。但你不能把我不能把孩子当成是你的人生的延续。所以如果当你会认为是这样的,你不认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不认为我有独立的尊严人格和梦想要去追逐的话,你不认为我有自己的生活要过的话,我们的关系是非常黏腻的,是非常不清爽的,这个东西会非常大程度的阻碍我,而且你当年被困住的那些障碍,最终也会投射到我的身上,这其实是一种压力的转移,而这件事情是不公平的。所以当我们说你要去完全全的为自己的生活而负责的时候,其实我就斩断了这层黏腻的关系。叫做你当然也有权利,你当然可以选择让你们自己的生活变得很精彩,而不用依赖于我了。而我当然也应该完完全全为我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而去负责了。

首先,它意味着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完全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这要求我们斩断那些藕断丝连、不清晰的家庭关系,不让家庭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我们不能将孩子视为自己人生的延续,也不能期望他们来延续我们的梦想或生活。如果我们这样做,就会忽视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人格和梦想,导致关系变得黏腻而不清爽。这种状态不仅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还会将我们当年所承受的困境和障碍投射到他们身上,形成不公平的压力转移。

因此,当我们说要完全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时,实际上是在斩断这种黏腻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精彩,而不必依赖于他人。同样,我们也应该完全为自己生活的丰富和充实负责。这样的态度不仅有助于我们的个人成长,也能为家庭带来更加健康、清晰的关系模式。


在探讨家庭与个体成长的话题时,一个普遍现象引人深思:许多上一代的家长们,他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积攒财富的习惯。他们的一生似乎都围绕着一个宏大的愿望------为子女积累足够的资金,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家人共同努力,节衣缩食,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

然而,这种看似无私的行为背后,实则隐藏着一种自我牺牲式的人格特质。这种特质如同一种无形的火花,在家庭的薪火相传中悄然延续。面对这样的家庭,我们不禁要提出一个建议:鼓励他们走出固有的生活模式,去体验旅行的乐趣,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样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它并不意味着一旦决定改变,就能立刻摒弃旧有的观念,将积蓄悉数挥霍,从而瞬间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经历能够促使他们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生活的画卷如此宽广,不必仅仅围绕着子女的生活旋转,也不必通过过度介入子女的人生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延续。

更重要的事情是他会探索到他自己的生命里。他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这么精彩。原来我不用只盯着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去活着,我也不用去不断的通过去他们参与进他们的人生,操纵他们的人生,来实现我的生命力的流转。原来我可以自己去体验到这个世界的精彩。而当他发现他可以自己一个人就在这个世界玩的很精彩的时候,他就不会来玩你。

当他们意识到,即使独自一人,也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得精彩纷呈时,他们便不再需要依赖外部的力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这便是成长的力量,也是生活最真实的馈赠。


一个方面,就是你完完全全的承担起自己的生活的责任。而另一方面的话,其实就像我们刚刚说的当完全全负责起自己的生活的所有的责任的时候,那么你就完全没有任何的立场,没有任何的理由去操控别人的生活了。所以成年人最大的美德就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另外的话,当你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的时候,其实你在给周围的人在释放这一种正向的能量。就是这种东西会感染到很多人一个家庭当中所有的人都为自己的人生而负责,让自己的生活而精彩的时候,它会形成一种很强烈的同频共振的能量。因此那种状态下,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向外得到了极大的延伸,而不是向内互相在争夺所属权控制权。

完全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这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成长与独立,更是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当我们能够全然负责自己的生活,承担起所有的责任时,我们自然而然地失去了操控他人生活的立场和理由。因此,成年人最大的美德,或许就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当我们致力于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色彩和活力时,我们其实也在向周围的人释放着一种正向的能量。这种能量具有感染力,它能够在家庭中、在社交圈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共鸣。当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都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时,他们会共同创造出一种同频共振的能量场。

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得到了极大的向外延伸。他们不再向内争夺所属权和控制权,而是向外散发着自己的光芒,与世界和谐共存。这样的生活态度不仅让个人更加充实和满足,也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2.2.2 荷欧波诺波诺疗法

另外一个去疗愈这种家庭创伤的方式,也非常的简单。其实它来自于古老的夏威夷疗法,也叫和波诺波诺疗法。刚前面所说的所有的家庭的创伤,然后遗留到我自己的身体当中,我们要去被迫的去潜意识的去服从,去忠诚,去不背叛,包括我们本能的传递这种创伤,其实本质上是自己在用一种小孩般的幼稚的这样子的心态去爱自己。就是这些现象,所有东西的出现,全部都是为了你而来,而不是冲着你而来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其实也是一种爱你自己的方式,只是这种爱的方式不够成熟,他爱的方式有问题。因此用夏威夷疗法的话,就是用一种更加成熟的爱来化解,来去覆盖,去代替那种曾经的这种不合理的。

波诺波诺疗法源自古老的夏威夷疗法,这种疗法揭示了一个核心观念:我们往往在潜意识中被迫服从、忠诚于那些源自家庭的创伤,甚至不自觉地将其传递给下一代,这其实是一种不成熟、孩子气的自我爱护方式。换言之,这些现象的出现,并非为了攻击或指责我们,而是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表达着对我们的爱,只是这种爱的方式尚待成熟,存在一些问题。

那么,夏威夷疗法究竟如何实施呢?其实非常简单,只需在心中反复默念四句话:
"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
这四句话仿佛拥有神奇的力量,许多人在尝试这种自我疗愈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这四句话不仅是对过往的释怀,更是对自我的接纳与爱护,它们以一种更加成熟、健康的爱来化解和替代那些曾经不合理、不成熟的爱。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学会了如何以更加成熟和理智的态度去爱护自己,从而走出家庭创伤的阴影,迎接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因为爱是一种巨大的能量,而当你意识到你可以一种成年人更成熟的方式去爱自己的时候,你就会从那种原有的幼稚的饱受折磨的爱的境况当中脱离出来。你会发现,原来我的人生还有这样的选择。原来即使我和我的父母亲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我也是安全的,我也是值得被爱的。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在一种自己爱自己,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在爱自己的状态下,你反而人格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你的能量会迅速的提高。而这个时候你也就更有能力去回馈父母曾经对你的爱了,你也再也不会被这种爱所绑架了。


3 第三大障碍:爱的缺失

好,我们说第三种,一个人的配得感会比较低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来自于爱的缺失。我们刚才讲夏威夷疗法的时候,讲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后,其实很多人就感受到了这件事情更加本质的原因是你还不够爱自己,对吗?你还不够爱自己,所以你会觉得自己是不够美好的,所以你会觉得自己的配得感非常低,你配不上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美好的事物。

不妨转换一下思维角度。假设你是一位父母,你会觉得自己的孩子配不上漂亮的衣服、美好的未来或精彩的人生吗?显然不会。这是因为你爱他,这种无条件的爱赋予了他无限的可能性,而非成为束缚他的枷锁。你只是在默默地祝福他,宠爱他,而这种爱会为他带来更多的机遇和美好。

即便你没有成为父母,但如果你曾经历过刻骨铭心的恋爱,深深爱过一个人,你也会明白这种感受。你愿意为他付出所有,从不会觉得他不值得你的爱或某些美好事物。相反,你会觉得他值得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这种爱,正是提升一个人配得感的关键所在。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到自身来想想看,你可以对待自己的小孩,对待那个美好的恋人,你会觉得他值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是你竟然会面对自己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不值得,有那么多的低配得感,对吗?所以本质上就是你没有足够的爱自己,你对自己爱的太薄了,不够厚,甚至很多时候你爱自己的方式竟然是通过爱别人来实现的。所以这个方式当然是错误的。

在深入思考之际,我们不禁要问自己:为何我们能毫无保留地爱着自己的孩子,深爱着那位特别的恋人,觉得他们值得世间一切美好?然而,面对自己时,却常常感受到种种的不值得,低配得感悄然滋生。这其中的本质,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未能给予自己足够的爱,对自己的爱显得如此单薄,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竟试图通过爱他人来间接实现自爱。显然,这是一种误区。

真正的爱,应当是无条件的。它遵循着"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理念。这意味着,我们首先作为一团能量被投入到这个世界,随后在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以及个人人格动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展出各自独特的特质。比如,有人擅长职业技能,有人歌声美妙,有人外貌出众。然而,这些特质都是在我们的存在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本质。因此,我们应当更加本源地去爱,去爱那个最原始、最纯粹的存在,而非仅仅爱那些后来才生长出来的特质或本质。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很多家庭的养育就非常有问题,叫做你考试考得好我就爱你,我就夸你我就抱抱你,你考试考得很糟糕,全家人就会非常的嫌弃你,冷落你,让你觉得你不值得被爱。所以这种爱的方式是爱它的存在还是爱它的本质呢?我们先不说这个东西是不是它的本质,它呈现出的一个特点。到这段时间,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所以你究竟爱的是这个小孩?无论你成绩好不好,都爱你还是你爱的是那个好的成绩?你爱的是人还是爱的是特质?要搞清楚,真正的无条件的爱一定是先爱那个存在。

不是因为你能开出花来我就爱你,而是因为你存在在这儿,你这颗种子存在在这儿我就爱你。
不是为你的香味很好闻,我却爱你。
不是因为你战胜了别人我去爱你,是因为你本来就是这个天地之间独一无二的存在,你是命运给我的礼物,你是如此特别的。
这个世界可能就是你要通过你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独一无二的东西,所以我要去爱你。
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就值得被爱,所以这种爱就是因为你的存在而去爱你。

每个孩子都如此特别,他们可能将为这个世界带来独一无二的东西。因此,他们值得被爱,仅仅因为他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这种爱,是源于他们存在的本身,而非任何外在的特质或表现。


所以我们来总结一下为什么一个人的配得感低。第一我们会认为通常来说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来自于对法执的畏惧,对于法执的不敢挑战。他没有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变化着的。所以你只要顺应这个机会的话,顺应这个规律的话,你在任何时候其实都有一个合适的时机可以加入进去的。第二个原因的话就来自于家庭创伤的这种代际的传承。第三个原因的话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就是你没有足够的爱自己,你爱自己爱的太薄了。好,讲清楚了一个人人生欲会比较低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刚说的配得感他究竟阻碍在哪里。


高人生欲:临在当下

我们再来看一看,如果一个人他的人生欲是比较高的话,他会在哪一些事情方面会去比较喜欢折腾。通常来说的话,我会把它分成三个大类,一个叫做消费,一个叫做体验,一个叫做创造。你会发现所有爱折腾的人,它基本上都在这三件事情不断的去折腾。要么就是消费,这种消费的话,比如说除了去花钱,除了这种沉迷于物质主义这种消费,消费主义这样的消费,奢侈品的消费之外的话,他可能会去消费这个世界上糖、盐、多巴胺对吧?

短视频内容这些其实都属于消费,但是我一直消费这种即使你在这个领域里面非常充满人生欲的话,那这始终是一种低级的状态。就是它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它是一种被投喂的状态。因为人的大脑的设置就是对多巴胺会不断的渴望,会不断的去想要去追逐。然后再加上这个社会多巴胺是如此的廉价且遍布,你想去获体验特别简单。你打开手机那么多APP,哪一个不都是为了提升你的多巴胺而存在的对吧?任何一个APP都要去挖空心思去琢磨,怎么样让你尽可能在这个软件上停留更多的时间。所有的APP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一群心理学家、行为学家、设计学家研究出来的一些结果,人是很难抗拒的。但是如果你的人生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的话,这个层级的话,其实你会发现你的整个的人生状态的能量值还是很低。因为你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我相对于前面的这个消费的人生欲的话,我觉得后面的体验和创造则更加的高级,更加的符合生命的本质,就是让它流动起来。


当然体验和创造是不太能分割开来的,因为创造本来就是一种体验。所以当所以说你要专注于体验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只是想体验它,你并不是想拥有它。那么那个当下就会变得非常的重要。这个体验的过程要大于体验的结果。那么这种再体验这种状态就要比体验完之后的炫耀来的重要的多。

如何理解这一观点呢?以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画家为例,这位画家在四五十岁时,放弃了原本安逸的金融职业,选择追逐内心的天启------学习画画。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与家人断绝关系,远赴法国巴黎,沉浸在画画的狂热之中。最终,他在一个孤岛的洞穴里完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壁画。然而,小说的结尾却颇具深意:当他完成这幅毕生之作时,他的遗言竟是将其烧毁。

这一结尾设计巧妙,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位画家并不在乎他的画作能否得到世人的称赞,也不关心它能拍卖出多高的价格。他真正在乎的,是在创作这幅伟大壁画的过程中,他所体验到的灵魂与宇宙深度连接的感觉。这就是体验和创造型人生的真谛,它永远处于过程之中,享受着每一刻的创造与体验。


而当一个人如果他习惯性的把当下一个人其实有且仅有当下,他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的。未来和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我们拥有的周折当下,这个大家是认同的。而如果你把我们有且仅有的当下当成一种目的,当成一种手段,当成一个工具,当成一条路的时候,那么你就永远的丧失掉和这个当下的时空去交换能量的机会了。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以追求财富自由为例,如果我们把工作仅仅看作是获取更好生活的手段,那么这份工作很可能变得痛苦不堪。因为,赚钱其实只是认真工作的一个自然结果。但如果我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投入到工作本身,我们就会发现,工作其实能够为我们带来深层次的滋养和满足。这就是活在当下,赢在当下的真谛。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当下,从中获得的能量是最为充沛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把所有的期望和憧憬都寄托在未来,那么对他来说,当下就会变得空洞、乏味,甚至难以忍受。因为他没有真正地活在当下,所以他的能量水平也一定会相对较低。


在本文我们探讨"人生欲"时,实际上是在吸引力法则的框架下,鼓励大家去审视和观测自己当前的状态,评估自己的能量处于何种高度,以及在自己的身体、灵魂和内心世界中,是否存在所谓的增长点。随后谈及的消费、体验和创造,其真正意图是引导你能够真正地临在当下,回归当下。因为只有当你完全沉浸在当下的时刻,你的人生境界和能量上限才能逐步得到提升。这其实也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传达的,关于人生修行的一种理念。

希望能对您对人生的看法有所启发!


111

java 复制代码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一切不是冲你而来的,一切都是为你而来的");  
    }  
}
相关推荐
潮汐退涨月冷风霜1 小时前
机器学习之非监督学习(四)K-means 聚类算法
学习·算法·机器学习
GoppViper1 小时前
golang学习笔记29——golang 中如何将 GitHub 最新提交的版本设置为 v1.0.0
笔记·git·后端·学习·golang·github·源代码管理
羊小猪~~2 小时前
深度学习基础案例5--VGG16人脸识别(体验学习的痛苦与乐趣)
人工智能·python·深度学习·学习·算法·机器学习·cnn
Charles Ray2 小时前
C++学习笔记 —— 内存分配 new
c++·笔记·学习
我要吐泡泡了哦3 小时前
GAMES104:15 游戏引擎的玩法系统基础-学习笔记
笔记·学习·游戏引擎
骑鱼过海的猫1233 小时前
【tomcat】tomcat学习笔记
笔记·学习·tomcat
贾saisai5 小时前
Xilinx系FPGA学习笔记(九)DDR3学习
笔记·学习·fpga开发
北岛寒沫6 小时前
JavaScript(JS)学习笔记 1(简单介绍 注释和输入输出语句 变量 数据类型 运算符 流程控制 数组)
javascript·笔记·学习
铁匠匠匠7 小时前
从零开始学数据结构系列之第六章《排序简介》
c语言·数据结构·经验分享·笔记·学习·开源·课程设计
架构文摘JGWZ9 小时前
Java 23 的12 个新特性!!
java·开发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