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回归算法 0基础小白也能懂(附代码)

逻辑回归算法 0基础小白也能懂(附代码)

原文链接

啥是逻辑回归算法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是一种广泛用于分类任务的统计模型,特别适用于二元分类问题。尽管名称中带有"回归",但逻辑回归主要用于分类。逻辑回归算法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部分:线性回归与分类,Sigmoid 函数与决策边界,梯度下降与优化,正则化与缓解过拟合

线性回归与分类

分类问题和回归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通过对数据集的学习来对未知结果进行预测,区别在于输出值不同。

分类问题的输出值是离散值(如垃圾邮件和正常邮件)。

回归问题的输出值是连续值(例如房子的价格)。

既然分类问题和回归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回归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呢?

**可以使用『线性回归+阈值』解决分类问题,**也就是根据回归的函数按照一个阈值来一分为二,但是单纯地通过将线性拟合的输出值与某一个阈值进行比较,这种方法用于分类非常不稳定呢。

但是当我们单纯地使用线性回归来解决分类问题时,输出是一个未限定范围的连续值。这样做存在几个问题:

1.范围不固定:线性回归的输出可能是任何实数(比如 -∞ 到 +∞),这使得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合理的阈值来判断输出 属于哪个类别。例如,可能得到一个极大的正值或负值,难以直接映射为0或1。

2.阈值选择困难:为了将连续值映射到离散类别(例如 0 和 1),我们通常需要一个判定阈值。如果线性回归的输出值不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选择一个合适的阈值会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处理极端值时。

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结果映射到一个固定大小的区间内(比如\((0,1)\)),进而判断。

Sigmoid 函数与决策边界

当然可以,这就是逻辑回归做的事情,而其中用于对连续值压缩变换的函数叫做 Sigmoid 函数(也称 Logistic 函数,S函数)。

\(S(x)=\frac{1}{1+e^{-x}}\)输出在\((0,1)\)之间。

上面见到了 Sigmoid 函数,下面我们来讲讲它和线性拟合的结合,如何能够完成分类问题,并且得到清晰可解释的分类器判定「决策边界」。决策边界就是分类器对于样本进行区分的边界。

那么,逻辑回归是怎么得到决策边界的,它与 Sigmoid 函数又有什么关系呢?文中讲到了两类决策边界,线性和非线性。

在这两张图中,右边的是我们的S函数,它将通过函数计算后的结果映射到了\((0,1)\)区间,那比如这里要做的就是二分类,就找0.5的那一条线,也就是在原函数中能将数据分成两组的函数,改变\(\theta_0,\theta_1,\theta_2\)之类的参数,比如线性参数的例子里就是-3,1,1,以这几个参数做出来的函数就是决策边界,0.5则是判断边界。

梯度下降与优化

损失函数

前一部分的例子中,我们手动取了一些参数\(\theta_0,\theta_1,\theta_2\)的取值,最后得到了决策边界。但大家显然可以看到,取不同的参数时,可以得到不同的决策边界。

哪一条决策边界是最好的呢?我们需要定义一个能量化衡量模型好坏的函数------损失函数(有时候也叫做「目标函数」或者「代价函数」)。我们的目标是使得损失函数最小化。总不能一直手动去取参数。

我们如何衡量预测值和标准答案之间的差异呢?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是数学中的均方误差\(MSE=\frac{1}{m}\sum_{i=1}^{m} (f(x_i)-y_i)^2\)

均方误差损失(MSE)在回归问题损失定义与优化中广泛应用,但是在逻辑回归问题中不太适用。 因为Sigmoid 函数的变换使得我们最终得到损失函数曲线如下图所示,是非常不光滑凹凸不平的.

我们希望损失函数如下的凸函数。凸优化问题中,局部最优解同时也是全局最优解

逻辑回归模型场景 下,我们会改用对数损失函数(二元交叉熵损失),这个损失函数同样能很好地衡量参数好坏,又能保证凸函数的特性。对数损失函数的公式如下:

\(J(\theta)=-\frac{1}{m} [\sum_{i=1}^{m}y^{(i)}\log{h_{\theta}(x^{(i)})-(1-y^{(i)})\log{(1-h_{\theta}(x^{(i)})})}]\)

其中\(h_{\theta}(x^{(i)})\)表示的可以说是根据这个h函数预测的样本值,\(y^{(i)}\)表示样本取值,在其为正样本时取值为1,负样本时取值为0,正负样本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分的那两类,比如正常邮件是正样本,垃圾邮件是负样本,我们分这两种情况来看看:

\(y^{(i)}=0\):样本为负样本时,若\(h_{\theta}(x^{(i)})\)接近1(预测值为正样本),那么\(-\log{(1-h_\theta (x))}\)值就很大,也就是对应的惩罚也越大
\(y^{(i)}=1\):样本为正样本时,若\(h_{\theta}(x^{(i)})\)接近0(预测值为负样本),那么\(-\log{(h_\theta (x))}\)值就很大,也就是对应的惩罚也越大

通过惩罚大小就可以判断出参数好坏了。

梯度下降

损失函数可以用于衡量模型参数好坏,但我们还需要一些优化方法找到最佳的参数(使得当前的损失函数值最小)。最常见的算法之一是「梯度下降法」,逐步迭代减小损失函数(在凸函数场景下非常容易使用)。如同下山,找准方向(斜率),每次迈进一小步,直至山底。

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法,是一个一阶最优化算法,通常也称为最速下降法。要使用梯度下降法找到一个函数的局部极小值,必须向函数上当前点对应梯度(或者是近似梯度)的反方向的规定步长距离点进行迭代搜索。

上图中,\(\alpha\)称为学习率(learning rate),直观的意义是,在函数向极小值方向前进时每步所走的步长。太大一般会错过极小值,太小会导致迭代次数过多。

进一步学习梯度算法

正则化与缓解过拟合

曲线3就是过拟合,学的太死板了也就是,那咋办呢?

过拟合的一种处理方式是正则化,我们通过对损失函数添加正则化项,可以约束参数的搜索空间,从而保证拟合的决策边界并不会抖动非常厉害。如下图为对数损失函数中加入正则化项(这里是一个L2正则化项)

在损失函数后面的那一项就是L2正则化项,L2 正则化可以看作是对参数空间内欧氏距离的惩罚。其几何效果是缩小所有参数,使它们更加接近原点,从而降低模型复杂度,会惩罚较大的参数值,但不会直接将它们缩减为零。这种"平滑"的惩罚方式促使模型将所有特征的权重均衡分配,从而减少过拟合。

我们依然可以采用梯度下降对加正则化项的损失函数进行优化。

代码实现

下面使用了scikit-learn提供的乳腺癌数据集作为示例数据集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confusion_matrix, classification_repor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breast_cancer

# 加载数据集
data = load_breast_cancer()
X = data.data
y = data.target

# 拆分数据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42)

# 对特征进行标准化处理
scaler = StandardScaler()
X_train = scaler.fit_transform(X_train)
X_test = scaler.transform(X_test)

# 初始化并训练逻辑回归模型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使用模型进行预测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 计算并打印准确率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f"Accuracy: {accuracy:.2f}")

# 打印混淆矩阵
conf_matrix = confusion_matrix(y_test, y_pred)
print("Confusion Matrix:")
print(conf_matrix)

# 打印分类报告
class_report = 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
print("Classification Report:")
print(class_report)

结果如下

Accuracy: 0.98
Confusion Matrix:
[[ 62   1]
 [  2 106]]
Classification Report:
              precision    recall  f1-score   support

           0       0.97      0.98      0.98        63
           1       0.99      0.98      0.99       108

    accuracy                           0.98       171
   macro avg       0.98      0.98      0.98       171
weighted avg       0.98      0.98      0.98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