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过两种分类方式,其实大同小异,都是按DB和缓存先处理谁(或者说以谁为主)来分的,只是角度不同,为了加深理解,都记下来吧。
读的时候,如果缓存里读到了,就直接返回读到的结果,这一步是通用的,下面就不赘述"读"时"从缓存读到"的情况了。
1. 分类方式一
网上比较常见的分类方式。
1.1. 缓存作为旁路的模式
这是最常见的模式
核心思想:先弄DB。
1.1.1. 读
缓存里未读到,客户端先读DB,再由客户端更新缓存。
1.1.2. 写
客户端写DB,客户端删缓存。
1.2. 读写穿透(缓存作为主路)的模式
核心思想:先弄缓存。
1.2.1. 读
缓存里未读到,缓存服务先读DB,再由缓存服务更新缓存,然后返回给客户端。。
1.2.2. 写
写缓存,由缓存服务同步地去更新DB。
1.3. 回写模式(也叫异步缓存写入模式)
核心思想:先弄缓存,异步同步DB。
1.3.1. 读
缓存里未读到,缓存服务先读DB,再由缓存服务更新缓存,然后返回给客户端。
1.3.2. 写
写缓存,由缓存服务异步批量地去更新DB。
1.4. 注意
- 第三种用到的地方:消息队列异步写入硬盘、innoDB的buffer pool机制。
- 热点数据要提前加载到缓存(预热),以免启动的时候大量请求直接打到数据库。
2. 分类方式二
这"分类方式二"是我个人的理解。
从3个维度分别独立地看,然后再总结成5个方式。
- 这3个维度分别是:读写、DB和缓存、同步和异步。
- 这5个方式分别是:
- 读不穿透
- 读穿透
- 写不穿透
- 写穿透
- 异步批量写穿透
缓存自己处理,就叫穿透。
2.1. 读不穿透
读缓存未命中时,客户端自己去读DB,然后客户端把读到的信息同步给缓存,再处理客户端自己的逻辑。
2.2. 读穿透
读缓存未命中时,缓存自己去读DB,然后把值给客户端。
2.3. 写不穿透
写时,客户端先写DB,客户端再写缓存。
2.4. 写穿透
写时,客户端写缓存,缓存自己来写DB。
2.5. 异步批量写穿透
写时,客户端写缓存,缓存自己来异步批量地写DB。
3. 方式一和方式二的关系
- "旁路模式"其实是读不穿透、写不穿透
- "读写穿透"其实是读穿透、写穿透
- "回写模式"其实是读穿透、异步批量写穿透
我认为完全可以再造其他模式,比如读不穿透、写穿透,读穿透、写不穿透等等......主要看有没有合适的使用场景。
三种模式简单记为:两不透,两穿透,两穿透了还批量异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