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系统分析师知识点三:应用数学

前言

今年报考了11月份的软考高级:系统分析师。

考试时间为:11月9日。

倒计时:34天。

目标:优先应试,其次学习,再次实践。

复习计划第一阶段:扫平基础知识点,仅抽取有用信息,可有缺失,但得过眼。

第二章下:应用数学

这部分内容比较繁杂,仅对其概念和公式做一些总结,不对具体解法和过程做过多深入。

2.7 - 2.12

内容总结

2.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古典概率 :事件发生的概率是该事件发生的次数与总试验次数的比值,公式为 P ( A ) = m n P(A) = \frac{m}{n} P(A)=nm

  • 概率的基本性质

    • 空集的概率为0: P ( ∅ ) = 0 P(\emptyset) = 0 P(∅)=0
    • 样本空间的概率为1: P ( Ω ) = 1 P(\Omega) = 1 P(Ω)=1
    • 任何事件的概率介于0和1之间: 0 ≤ P ( A ) ≤ 1 0 \leq P(A) \leq 1 0≤P(A)≤1
    • 事件的补概率是1减去该事件的概率: P ( A ˉ ) = 1 − P ( A ) P(\bar{A}) = 1 - P(A) P(Aˉ)=1−P(A)
    • 事件A不包含B的概率等于A的概率减去A与B交集的概率: P ( A − B ) = P ( A ) − P ( A ∩ B ) P(A - B) = P(A) - P(A \cap B) P(A−B)=P(A)−P(A∩B)
    • 如果B是A的子集,则A减去B的概率等于A的概率减去B的概率: P ( A − B ) = P ( A ) − P ( B ) P(A - B) = P(A) - P(B) P(A−B)=P(A)−P(B)
  • 条件概率与独立性

    • 条件概率是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P ( B ∣ A ) = P ( A ∩ B ) P ( A ) P(B|A) = \frac{P(A \cap B)}{P(A)} P(B∣A)=P(A)P(A∩B)
    • 两个事件独立意味着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各自发生概率的乘积: P ( A ∩ B ) = P ( A ) P ( B ) P(A \cap B) = P(A)P(B) P(A∩B)=P(A)P(B)
  • 全概率公式 :用于计算事件A发生的概率,通过将样本空间划分为几个互斥事件并利用条件概率计算: P ( A ) = ∑ i = 1 n P ( B i ) P ( A ∣ B i ) P(A) = \sum_{i=1}^n P(B_i)P(A|B_i) P(A)=i=1∑nP(Bi)P(A∣Bi)

  • 贝叶斯公式 :用于在已知某些条件下事件发生概率的情况下,反过来计算事件发生后某些条件成立的概率: P ( B k ∣ A ) = P ( B k ) P ( A ∣ B k ) P ( A ) P(B_k|A) = \frac{P(B_k)P(A|B_k)}{P(A)} P(Bk∣A)=P(A)P(Bk)P(A∣Bk)

  • 伯努利二项概率公式 :描述了在固定次数的独立实验中,成功k次的概率: P n ( k ) = C n k p k ( 1 − p ) n − k P_n(k) = C_n^k p^k (1-p)^{n-k} Pn(k)=Cnkpk(1−p)n−k

  •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 离散型随机变量 :每个可能的取值对应一个概率: p k = P ( ξ = x k ) p_k = P(\xi = x_k) pk=P(ξ=xk)
    • 连续型随机变量 :概率分布由密度函数描述,分布函数给出了随机变量小于等于某值的概率:概率密度函数 p(x) ,分布函数 F ( x ) = P ( ξ ≤ x ) F(x) = P(\xi \leq x) F(x)=P(ξ≤x)
  • 数字特征

    • 数学期望 :随机变量的平均值或中心点: E ξ = ∑ k x k p k E\xi = \sum_k x_k p_k Eξ=k∑xkpk(离散型)或 ∫ x p ( x ) d x \int x p(x) dx ∫xp(x)dx(连续型)。
    • 方差 :衡量随机变量取值分散程度的度量: D ξ = E ( ξ 2 ) − ( E ξ ) 2 D\xi = E(\xi^2) - (E\xi)^2 Dξ=E(ξ2)−(Eξ)2
  • 常用分布

    • 0-1分布 :只有两种可能结果的随机试验,成功的概率为 p : p k = ( 1 − p , p ) p :p_k = (1-p, p) p:pk=(1−p,p)
    • 二项分布 :重复n次的伯努利试验中成功k次的概率: p k = C n k p k ( 1 − p ) n − k p_k = C_n^k p^k (1-p)^{n-k} pk=Cnkpk(1−p)n−k
    • 泊松分布 :描述稀有事件在固定时间或空间内发生次数的概率分布: P ( ξ = k ) = λ k e − λ k ! P(\xi = k) = \frac{\lambda^k e^{-\lambda}}{k!} P(ξ=k)=k!λke−λ
    • 均匀分布 :随机变量在某个区间内任意取值是等可能的: p ( x ) = 1 b − a ( 对 a ≤ x ≤ b ) p(x) = \frac{1}{b-a} (对 a \leq x \leq b ) p(x)=b−a1(对a≤x≤b)
    • 标准正态分布 :均值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 ϕ ( x ) = 1 2 π e − x 2 2 \phi(x) = \frac{1}{\sqrt{2\pi}} e^{-\frac{x^2}{2}} ϕ(x)=2π 1e−2x2

2.8 图论应用

  • 最小生成树

    • 普里姆算法:从一个顶点开始,逐步添加边以覆盖所有顶点,形成最小权重和的树。
    • 克鲁斯卡尔算法:按边权重递增顺序选择边,构建最小生成树。
  • 最短路径

    • 迪杰斯特拉算法:计算有向带权图中单个源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使用松弛操作更新最短路径估计。
    • 弗洛伊德算法:计算图中每一对顶点间的最短路径,使用动态规划。
  • 网络最大流量

    • 寻找从源点到汇点的最大流量,考虑容量限制和流量守恒,通常使用 Ford-Fulkerson 算法或 Edmonds-Karp 算法。

2.9 组合分析

  • 排列组合:研究对象是排列和组合问题,以计数基本原理为前提。
  • 计数原理:包括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 排列 :从n个不同元素中选取r个元素考虑顺序的排列方式,记为 P n r P_n^r Pnr
  • 组合 :从n个不同元素中选取r个元素不考虑顺序的组合方式,记为 C n r C_n^r Cnr

2.10 算法的选择与应用

  • 算法定义:为解决问题而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 算法效率:衡量标准包括正确性、可靠性、易理解性及时间和空间复杂度。
  • 非数值算法:用于查找、排序等操作。
  • 数值算法:用于求解数学问题,如方程根、定积分、微分方程等。

2.10.1 非数值算法

  • 查找算法:包括顺序查找、折半查找、分块查找、哈希查找。
  • 排序算法:包括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希尔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外排序。

2.10.2 数值算法

  • 误差分析:包括模型误差、观测误差、截断误差、舍入误差、过失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

2.11 运筹方法

2.11.1 网络计划技术
  • CPM: 找关键路径,优化项目工期。
  • PERT: 评估风险,计算期望工期。
2.11.2 线性规划
  • 目标: 最大化或最小化目标函数。
  • 方法: 图解法、单纯形法。
2.11.3 决策论
  • 类型: 战略、策略、执行。
  • 准则: 悲观、乐观、折中、后悔值。
2.11.4 对策论
  • 要素: 局中人、策略集、赢得函数。
  • 分类: 二人、多人、零和、非零和。
2.11.5 排队论
  • 组成: 输入过程、排队规则、服务机构。
  • 模型: M/M/1、D/M/c。
2.11.6 存贮论
  • 目的: 研究原料、产品、供销存贮。
  • 策略: (T, Q)、(s, S)、(T, s, S)。

2.12 数学建模

  • 定义: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和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的过程。

  • 建模过程

    1. 模型准备:了解问题背景,明确实际意义。
    2. 模型假设:根据特征和目的进行合理简化。
    3. 模型建立:利用数学工具刻画变量间的数学关系。
    4. 模型求解:使用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5. 模型分析:对模型结果进行数学分析。
    6. 模型检验:比较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验证模型准确性。
    7. 模型应用:根据问题性质和目的进行实际应用。
  • 建模方法

    • 直接分析法:基于问题机理直接构造模型。
    • 类比法:模仿已知模型构建新模型。
    • 数据分析法:通过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模。
    • 构想法:对可能发生情况给出合理设想,构建并修正模型。
  • 数学模型组成

    • 目标函数:评价准则,可能包括多目标。
    • 约束条件:包括等式和不等式,表示问题的局限性。
    • 随机因素:表示模型中的不确定性。

不常见概念

太多,根本看不完,全部都不常见,好像又都常见

(T, Q)策略

  • 含义 : 固定时间间隔T 补充固定数量Q的库存。
  • 应用场景: 当需求量相对稳定且容易预测时使用。
  • 操作: 每当库存量下降到特定水平时,就进行固定批量的补货。

(s, S)策略

  • 含义 : 当库存水平下降到s (最低库存量)时,进行补货至S(最高库存量)。
  • 应用场景: 需求难以预测或库存成本较高时使用。
  • 操作: 补货不是周期性的,而是依赖于当前库存水平相对于预定的阈值。

(T, s, S)混合策略

  • 含义 : 结合时间间隔T 和库存水平sS的补货策略。
  • 应用场景: 适用于需求波动较大的情形。
  • 操作 : 定期检查库存(周期为T ),如果库存水平低于s ,则补货至S

M/M/1 模型

  • 含义: 一种排队论模型,表示顾客到达和服务时间都服从指数分布(Markovian),有一个服务台,没有排队容量限制。
  • 参数 :
    • λ (lambda): 平均到达率,即单位时间内到达的顾客数。
    • μ (mu): 平均服务率,即单位时间内服务台能服务的顾客数。
  • 应用场景: 适用于银行柜台、电话呼叫中心等场景。

D/M/c 模型

  • 含义: 一种排队论模型,表示顾客到达时间是确定的(Deterministic),服务时间服从指数分布,有c个服务台。
  • 参数 :
    • D: 到达时间间隔为固定值。
    • M: 服务时间服从指数分布。
    • c: 服务台数量。
  • 应用场景: 适用于多个服务台处理固定间隔到达的顾客,如工厂流水线、多通道收费站等。

写在最后

应用数学里面的概念、理论、内容都太多,复杂度高,可以酌情抛弃一部分。

以上均为粗看教程的总结,目的不是为了百分之百准确,而是为了过手过脑,有所印象。

但是如有发现谬误,感谢各位随时指出。

-- 欢迎点赞、关注、转发、收藏【我码玄黄】,各大平台同名。

相关推荐
逸尘谈PM20 天前
零基础考过软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经验分享
经验分享·软考高级·软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软考备考攻略
weixin_4212496022 天前
【系统分析师】计算机组成与体系架构
系统分析师
数据知道1 个月前
【系统架构设计师-2010年】综合知识-答案及详解
架构·系统架构·软考高级·系统架构设计师·综合知识
数据知道1 个月前
【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论软件架构的选择
架构·系统架构·论文·软考高级·系统架构设计师
数据知道1 个月前
【系统架构设计师-2022年】综合知识-答案及详解
架构·系统架构·软考高级·系统架构设计师·综合知识
数据知道1 个月前
【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论SOA面向服务架构技术的应用
架构·系统架构·软考高级·soa·系统架构设计师·面向服务架构
数据知道1 个月前
【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论需求分析方法及应用
系统架构·论文·需求分析·软考高级·系统架构设计师
数据知道1 个月前
【系统架构设计师-2019年】综合知识-答案及详解
系统架构·软考高级·系统架构设计师
数据知道1 个月前
【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论高可靠性系统中软件容错技术的应用
系统架构·论文·软考高级·系统架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