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干扰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抑制干扰源、切断干扰传播路径以及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以下是这些基本措施的具体介绍:
-
抑制干扰源
- 减小du/dt和di/dt:通过在干扰源两端并联电容,可以有效减少电压变化率(du/dt)和电流变化率(di/dt)。
- 续流二极管的使用:继电器线圈增加续流二极管,消除断开线圈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干扰,同时增加稳压二极管以提高继电器的动作频率。
- 滤波电路的应用:给电机加滤波电路,注意电容、电感引线要尽量短。
-
切断干扰传播路径
- 电源滤波与稳压:充分考虑电源对单片机的影响,使用滤波电路或稳压器来减少电源噪声对单片机的干扰。
- 隔离措施:如果单片机的I/O口用于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应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加隔离(如π形滤波电路)。
- 合理布线与分区:电路板合理分区,如强、弱信号,数字、模拟信号,尽可能把干扰源与敏感元件远离。
- 地线处理:用地线把数字区与模拟区隔离,数字地与模拟地要分离,最后在一点接于电源地。
-
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 布线优化:布线时尽量减少回路环的面积,以降低感应噪声。
- 闲置端口处理:对于单片机闲置的I/O口,不要悬空,要接地或接电源。
- 看门狗电路:使用电源监控及看门狗电路,如IMP809、IMP706等,可大幅度提高整个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 低速电路选择:在速度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单片机的晶振和选用低速数字电路。
总的来说,抗干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抑制干扰源、切断干扰传播路径以及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