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智能实体(智能机器人等等)对黑板上两个字母左右空间位置关系辨别。虽然看起来有点啰嗦,但有利于大家的理解。讨论是理想化的讨论,讨论的是一种能够实现的辨别模式。
1、通过对整体轮廓及局部轮廓的注意,状态性区分各个符号(图形),并且使这种区分能力习惯化。(这种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我在关于视觉注意的那篇文章中,论述了这种学习的具体机制)
智能实体可以通过左右、上下、中间来标志符号的空间位置,左右、上下......的空间认识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我在视觉注意那篇文章中有论述)。比如(一个具体的理想化例子)智能软件如果要认识到a在b的左边:首先,它的目的是确定a与b相互之间的空间位置,(被赋值的几个注意对象会成为目的对象,比如被赋值了的,描述这个目的的声音,就会表征这个目的),根据记忆回忆,在这些目的对象的易化兴奋下,(这里描述的只是一种可能的思维模式过程)先视觉上总体注意a与b,再视觉注意a(注意过程中控制视觉这样运动注意的特异记忆柱群兴奋,这群记忆柱群会成为目的对象的组成部分。成为目的对象的机理,我在有关目的的一系列文章中有详细描述),再注意b(控制视觉这样运动注意的特异记忆柱群兴奋),通过这两群控制视觉这样运动注意的特异记忆柱群,及标志空间位置的记忆柱群的的兴奋就能够标志a与b之间的关系,通过状态性回忆相关学习获得的记忆,就能够认识到a在b的哪个位置。(更具体的计算见我的"视觉的聚焦,视觉注意的具体过程"这篇文章的讨论,特别是"空间位置属性的表征"这段文字的描述)。中间位置的认识过程类似。
2、有这样的注意就会有这样的记忆,而且这样的记忆如果有助于完成任务,它就会被强化。(注意会引起兴奋,兴奋会引起记忆,分配的注意力越多,记忆就越强)。注意的过程大概就会是记忆回忆的过程。
以黑板上的字母来论述:首先要有识别单独一个字母的能力。
区分黑板上的每个单独的字母的模式我在视觉注意的那篇文章中有描述。
两个字母空间位置关系的辨别。
目的是判断黑板上两个字母a、b,那个在左边。这种判断能力是学习的结果。学习获得的判断模式可以有多种,我这里只描述一种可能。如图:
1、目的是由被赋值的一群目的对象组成。这群目的对象标志了这个目的。(学习获得的)
2、同时注意黑板上的a、b,表征这一注意的空间位置信息的对应记忆柱群兴奋,它与其它相关信息一起成为相关目的对象的组成部分。a、b与对应空间位置信息、独特的注意运动之间进行了相互赋值(记忆联系)。
3、b在视觉空间的左边,表征这种状态下相应空间位置的相关记忆柱群兴奋,它与其它相关信息一起成为相关目的对象的组成部分。b与对应空间位置信息进行了相互赋值。
4、诱发视觉注意b的运动,注意到b的相关独特运动、对应的空间位置信息进行了相互赋值。
5、这种情况下就能够判断a、b的位置关系。
6、整体上注意a、b可以引起独特的兴奋。注意左边空间位置的对象可以引起独特的兴奋,注意左边对象的过程中也引起独特的兴奋。这几个独特的兴奋通过目的对象发生状态性兴奋,从而产生回忆,回忆起左边空间的对象位于右边空间对象的左边的描述(这个判断过程中右边、上边、下边所对应的相关空间位置及注意运动过程都有明显差别)。由于它们的兴奋能够带来正确的回忆结果,它们在目的下就能够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可以习惯化。
7、这种识别判断的能力学习获得后,智能实体在识别判断过程中,只要按照记忆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回忆、记忆,并将相关位置的空间属性关系赋值给a、b,最后按照学习获得的描述规则描述出来就可以了。
区分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我这里只论述一种。
思维一般是目的下的思维,因为目的下,通过目的对象的状态性兴奋(情景思维),能够限制思维对象的性质(对对象的赋值),从而减少回忆干扰。比如区分左右这个例子,通过长期的学习,与标志向左运动的记忆柱群存在记忆联系的记忆内容,非常多,都能够强力影响这个标志记忆柱群的回忆。但在这个目的下,回忆内容被主要限制在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的回忆,从而大大减少了回忆干扰,有利于思维的完成。
目的下将两个被区分对象按一定规则"放入"视觉空间(这种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被区分对象被正确"放入"视觉空间的状态,可以被相关记忆柱群的兴奋标志、赋值,相关标志成为目的对象,参与状态性回忆,易化兴奋相关记忆柱群。这种易化兴奋状态下,视觉空间"左边"的对象,引起"注意"(学习获得的相关兴奋),相关对象成为目的对象,这个易化兴奋状态下相关控制视觉运动的记忆柱群兴奋,视觉向"左边"运动,注意"左边"对象,相关空间位置及运动标志成为目的对象,产生状态性回忆,回忆起"左边"对象在"右边"对象的左边。在注意回忆区分的过程中,a、b被赋值。
目的下,在这个状态性兴奋回忆的过程中,标志空间位置的相关记忆柱群被易化,当注意到a、b在视觉空间中横向分布时,(在长期的奖惩学习后形成的兴奋易化关系影响下)标志左右空间位置的相关记忆柱群被强烈易化(而标志前后、上下等等其它位置关系的相关记忆柱群被易化的较弱,在这个目的下),视觉向左运动(被特殊记忆柱群标志),注意到的对象就在另一个对象的左边,向右运动(被特殊记忆柱群标志),注意到的对象就在另一个对象的右边(这个过程中a、b被赋值),这种(一对一)回忆判断是很不容易发生回忆干扰的。
智能实体的这种能力是长期的奖惩学习获得的。聚焦被区分对象及随后的区分思想行为都是长期的奖惩学习记忆强化获得的。
先正确聚焦两个被区分对象然后产生正确的运动识别行为之间存在强化的学习联系(它们使识别目的得以实现,从而获得奖赏),这种联系也是属性赋值。聚焦两个需要被区分的对象后,这两个对象便会被相互赋值,赋值的是学习记忆内容。
这种区分空间位置的思想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可信的思想行为模式。
智能实体通过长期的奖惩学习,这种区分模式会成为习惯性的思维模式(目的下,习惯性同时注意两个对象,再习惯性注意"左边"对象,最后产生空间位置认知。目的下,在习惯性认知的过程中,那些有利于空间位置区分的记忆柱群,会被"习惯性"易化兴奋)。
然后这种区分空间位置的目的思维在某些情况下,会成为其它目的的一部分,并在某些情景状态下被诱发,最终习惯化。
上下、中间、在黑板的哪一个空间等等空间位置的区分机理大概相同,但不管是哪种区分,关键的属性变量都会有对应的记忆柱群来表征。
智能实体通过奖惩学习(下面所描述获得的能力没有绝对的先后):先获得注意聚焦一个对象的能力(包括对象整体轮廓与其局部某一属性对象轮廓的能力,对象的空间位置属性与对应视觉运动建立可信记忆联系并习惯化),在此基础上获得区分对象的能力。获得同时注意聚焦多个对象的能力。对对象的空间位置描述、识别与视觉运动、对象的空间位置关系等等之间的可信联系。相关可信赋值能力的获得。
智能实体的思想行为的学习一般是先一个"片段"目的一个"片段"目的的学习,然后这些片段目的成为一个相对大的片段目的地组成部分,并习惯化,小片段目的不再成为目的,其过程成为那个大点的片段目的思想行为的一部分,这个大点的片段目的又可以成为更大的片段目的地一部分......。
智能软件将两个对象"放入"一个视觉空间聚焦可以是一个目的片段(被聚焦的两个对象被正确的"放入"视觉空间后,智能软件便能够注意到一个标志对象,注意到这个标志对象后,视觉空间左边的对象便会诱发注意),注意视觉空间左边对象也可以是一个目的片段,它们在判断左右这个目的下被组合起来(组合的节点是目的转换的标志),并最终习惯化。目的下注意这两个对象后,会习惯性的注意左边空间的对象,注意后,习惯性辨认字母,自动产生赋值,然后习惯性产生空间位置认知。
这个纽带标志(组合的节点)的在实现目的过程中的出现,表示目的已经完成或者无法完成或者再追求目的,弊大于利,需要转换目的,目的发生改变......,这种情况多次发生后,习惯化。
这个习惯性的空间认知又会成为推理目的地组成部分(先是片段目的,后是习惯化)。推理又会成为其它目的的片段目的。......。
可信思想行为的获得。通过奖惩学习获得的可信的思想行为。思维模式是通过长期的奖惩学习获得的可信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系列"片段"目的通过奖惩学习组合在一起,并习惯化形成的可信思维模式。推理是目的下的推理,目的下各个目的对象通过记忆共同参与状态性易化兴奋相应记忆柱群,从而启动推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