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980年,《财富》杂志评选美国最赚钱的20家上市公司中,仅仅10%企业维持成长趋势,40年后,只有一家埃克森美孚公司在。
企业文化是什么?
是企业的首要资产,是组织力的核心,是领导力。
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
制度流程(能看到的),价值观念(理想,使命,价值观),深层假设(意识不到到深入人心)
企业文化的重要属性是什么?
无意识属性,决定着群体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底层认知的假设,决定了组织能力边界。是群体的共同认知,决定了组织能量。
为什么活下去是华为的文化?
起源于2003年《我的父亲母亲》讲,饥寒交迫的记忆是原动力,一生难忘。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根本原因。
任总说,目前我们要活下来,不是为了理想而奋斗。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有太遥远太伟大的理想。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活下来,是华为公司的最低纲领,也是华为公司的最高纲领!
领导人的行为是文化植入最好的机制。比如:出现问题后立即沟通,推荐贤能,培训出哪些部下。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这里我们先从人类的四个天赋谈起。人类四个天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如下:
第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知觉现象,它让人类能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我,从而造就人类有自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因而有超越自我,重塑自我的可能。
第二,想象力。想象力让人类富有创新能力,有跨越时空界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同理心和成就他人、成就社会的能力。
第三,良知。人类有良知的知觉,才可能使社会和谐,共有合规的社会。
第四,独立意志。什么是独立意志?即面对任何外部的环境,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企业的生命导向,在于你关键时刻的选择,企业家要承担选择的责任并对选择的结果负责。
**"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做事,但不能将事情本身简单化"。**当我们推动科学管理时,不自觉地把企业人也看作机器。但其实我们面对的是人,如果我们把人当作机器,那么企业肯定是没有创造力的,所以我们要尽量用简单的、模块化的范式动作去经营企业,但是一定要想明白事情的背后并不那么简单。
企业内部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都在激励着人们成功的欲望,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的成功。但在这过程中,也使人们增添了嫉妒、愤怒、焦虑和贪婪的元素,从而使人们心态失衡,忘却了整体,让我们封闭、没有宽容、处事没有灰度。
如果一个企业员工的心态平和,那平和的心态就是企业的心理资本,员工与员工之间的集体奋斗、团结合作、和谐共赢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作为企业家,你每个月肯定会看财务资本,那你花了多少时间去思考企业的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有考虑过吗?企业与企业的不同,很重要的是在这些方面,如果这些做不到,流程也罢,或者其他的,可能都是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
玛格丽特.惠特利讲到:如果愿景是一个场,设想一下我们会拿出怎样不同寻常的行动来发挥它的影响力。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建立愿景是在创造影响,而不仅仅设定一个目标。其次,我们要认识到愿景必须渗透到组织的各个角落,以达到影响所有员工行为的目的。我们来理解这句话,**如果把文化的作用比作场,包括使命、愿景和价值观。**那么,企业文化能否像场一样发挥作用,渗透到每个环节,并且在认识和行动上达到高度一致性?要达到这一境界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企业文化只有转化为政策,转化为制度,并一以贯之的落实,才能像场一般发挥作用。
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任正非很早就曾在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不能没有文化,只有文化才能支撑持续发展......"
今天,任何一个加入华为的新员工,都会在任正非《致新员工书》中看到这段话。
任何一个组织,久而久之,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不是你决定文化,就是文化决定你。
文化自觉性,就是要求企业从一开始重视文化的总结、沉淀、塑造、传承、纠偏。华为文化为何生生不息?知名管理专家谭长春带你了解。
华为崇尚"狼"文化,推崇"床垫文化"。任正非说,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任正非经常用"熵"、"耗散结构"等系统科学的概念分析组织的活力与前途。任正非显然受到《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的启发。该书作者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任何一个封闭系统,都会因为可利用、有能量的活力越来越少,不可利用的能量沉淀越来越多而不可逆的走向死亡。
2006年,华为的成长有所突破,任正非却提醒员工居安思危:"繁荣的背后,都充满危机,这个危机不是繁荣本身必然的特性,而是处在繁荣包围中的人的意识。艰苦奋斗必然带来繁荣,繁荣后不再艰苦奋斗,必然丢失繁荣。'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给了我们多么深刻的启示。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当然,奋斗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时刻保持危机感,面对成绩保持清醒头脑,不骄不躁"。
企业文化之一:以客户为中心
华为的企业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华为认为,客户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我们要以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来作为我们工作的方向,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尺,当然是包括了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任正非说,"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部门为多余部门,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流程为多余流程,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人为多余的人,不管他多么辛苦,也许他花在内部公关上的力气也是很大的,但他还是要被精简的。"
事实证明了华为"以客户为中心"文化和价值观的正确性,华为比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企业更成功。
企业文化之二:《华为基本法》
《华为基本法》主体结构有两部分构成:
一是核心价值观,他强调追求什么、不追求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追求,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是基本政策体系,他强调如何追求及系统的做事原则,涵盖了企业的决策系统、行为准则等内容,这是华为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
在《华为基本法》确定之后,华为内部的每一次运作,都体现出华为企业文化的特质,也都受到华为企业文化的引导和约束。此后,华为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变革,基本上都是依据《华为基本法》来进行,员工的行为方式也受到这一法则的影响,作为企业文化的总结性纲领,它为所有的华为人提供了行动上指引。
从宏观层面来说,《华为基本法》的出现,是华为企业文化的具体再现,也标志着我国民族企业在培育现代企业文化。以强化内部法制建设促进企业向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作为中国企业第一部真正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大纲,它在业界被迅速传播,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启蒙读本,并也在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之三:以奋斗者为本
在华为官网上,有一段话凸显了华为对奋斗者的重视:"我们没有任何稀缺资源可以依靠,只有努力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和信任。奋斗体现在任何一个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小活动中,在劳动的准备过程中为充实和提高自己所做的努力。我们坚持以奋斗者为根本,让奋斗者得到合理的回报。"
按照华为的理解,"奋斗者"首先可以为他所服务的企业和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奋斗者"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取得个人成就;"奋斗者"是指能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同时也对自己所在的领域和行业做出突出贡献,受到社会尊重的人。
企业文化之四:自我批判
凡是不能自我批判的干部,原则上不能提拔;群众对他没意见的干部要重点审查;群众意见很大的干部要分门别类进行识别与处理,若不是品德问题,那么这样的干部是可以培养的,我们还要再给他机会。社会是会自动产生惰性,而不会自动产生创新的,领导干部没有自我批判能力,那么公司很快就会消亡。没有自我批判能力的干部不能当干部。
首先就是要进行流程化改革,在管理制度上消除病变;其次就是要注意干部改变自身的管理模式,完善干部的能力。华为创造新生社区,在这个开放的社区里任何人都可以对他人提出重恳的批评,也可以在里面做自我检讨、自我分析。
实际上,无论是自我反省还是自我批评都和华为的危机意识有关。通过制度上的变革和约束有效的提升员工进行自我批评和积极性,也确保了华为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自我批评的氛围。
危机感推动自我批判。华为多年推行的"自我批判"的管理方式,源于对危险的警觉。任正非常常警告公司的高管们:红到极时变成灰,他总是要求高管们多读点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关注和思考业界同行及历史上种种内朽自毁的悲剧。
2008年,在《从泥坑里爬出来的人就是圣人》的讲话中,任正非系统阐述了"自我批判"在华为历史中的作用:"20多年的实践,使我们领悟到了'自我批判'对一个公司多么重要,......,没有自我批判,我们面对一次次的生存危机,就不能深刻自我反省,自我激励,用生命的微光点燃团队的士气,......,我们还能向前走多远,取决于我们还能坚持自我批判有多久"。
企业文化之四:狼性文化
何谓企业的狼?狼有三大特征:
1.危机感,远见、视野;
2.奋斗精神、进攻精神;
3.团队凝聚力。
狼群中的老狼不能老,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有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是华为狼文化的核心。任正非强调,团队的凝聚力什么时候都不能减弱,一旦减弱了,企业走下坡路是非常迅速的,甚至是瞬间的。
企业文化之五:诚信文化
多年来,任正非始终坚持诚信做人、诚信做生意的原则,从来不会对客户弄虚作假,不会刻意将一些残次品卖给客户。华为走到今天就是靠着对客户需求给予宗教般的信仰和敬畏,坚持把对客户的诚信做到极致。
张瑞敏当年为什么要砸冰箱?他难道不知道这些冰箱返工后还能卖吗?但他义无反顾地砸碎了有质量问题的冰箱,相比心疼砸掉的"钱",他更在乎市场的口碑和自己诚信的品牌。华为公司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比如某次运输华为手机的货车起火,但手机大多没有问题,为了维护品牌形象,对客户负责,华为仍然是选择销毁了这批手机。
企业文化之六:流程型组织
在一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我们已无法对未来结果进行准确的预测。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变革我们的组织应对不确定性,以获得成功。麦克里斯特尔,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美军驻阿富汗以及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指挥官,曾担任联合参谋部主任和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指挥官。
- 如何应对不确定性------获得"调整适应能力"
以快制快,以强大的"调整适应能力"来应对不确定性。传统的组织要想获得"调整适应能力",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 第一步:建立具备调整适应能力的小团队
- 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互信
在成员之间建立互信能够使团队具备重新布局的能力,并且在重新布局后"去做正确的事"。 - 目标共享
团队成员必须明确知道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事",一是要让所有人清楚团队的目标是什么,二是要确认所有人都对团队的目标抱有坚定不移的决定(像唐僧一定要到西天取经一样)
通过互信和团队目标信息的分享,小团队可以构建起自身的调整适应能力。如何通过考验看出一个人对于目标的追求是否是发自内心的呢?这简单:实施足够折磨人的团队训练,这样一来,只有那些真正认同团队目标的人才会坚持下来,同时也加强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
- 第二步:打造小团队构成的大团队
小团队具备调整适应能力后,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大范围内(整个组织)建立起同样的调整适应能力,才能够在不确定的世界立于不败之地。
打造体系思维:基于"科学管理原理"进行的组织分工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让组织在横向协作上产生了很多"断点",也即我们通常说的专业深井,大家都是"各扫门前雪",最终束缚了组织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和组织目标的达成。
为了能够跳出专业深井,将横向协作的断点联结起来,我们必须培养体系思维,让所有人获得更多的信息,让他们了解组织的全貌,以确保他们对组织有一个系统的理解。
培养共享意识:信息无法在组织共享是组织失效的根源,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的信息封锁必须打破,信息共享是体系变革的心脏,只有将信息沟通机制扩展到整个组织,才能够建立起体系思维和良好的协作关系。
- 赋能
面对变化多端不可预测的环境,组织需要战斗前线的人员快速做出反应以解决问题,否则机会稍纵即逝。这势必要求组织进行决策的去中心化。
授权: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战斗一线的人员一定比办公室的领导者要知道的多,领导常常只不过是延缓解决问题流程的橡皮图章,有时候甚至会让我们丧失转瞬即逝的机会。在组织中已建立起共享意识后,就可以把决策/行动的权利赋予了解情况的一线人员,也就是赋能。领导者需要做的就是------双眼紧盯、双手放开:时刻监控组织中的各种流程,确保专业深井或官僚主义不会 损害组织的敏捷性。
像园丁一样去领导:作为领导,最重要的并不是一次次的指导下属如何去做,而是要像园丁经营自己的花园一样,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和文化,让组织成员健康的成长,培育整个组织,构建它的架构、流程和文化,使得麾下的各个组成部分能够自主地运转起来,并且能够根据总体战略,采取最合适的行动。